1楼:中地数媒
多源地学信息集成研究除强调遥感与航空放射性伽玛能谱信息的集成处理之外,还有遥感与重磁、地化、地质、地理等信息的集成处理。本节主要涉及相山地区遥感与重磁信息的集成处理与分析。
图8.1 kl6、kl1、kl2 rgb 合成图像
8.2.1 遥感与重磁信息集成的意义
遥感信息反映的是地表地物对可见光到微波段 (0.38 μm ~100 cm) 电磁波谱的反射或辐射特性,通常反映的是地表信息或地下信息在地表的显示; 重磁信息反映的是物质的密度或磁性强度的差异,是某一点从地表到地球中心总体地物的密度大小信息,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揭示地下不同深度的地质现象和规律。
从某种意义上讲,遥感图像是新生代以来运动现象和状态在地表或地表浅处的体现,其反映的地质规律形成时间较短较新,而重磁信息可反映整个地质历史时期各个地质构造运动对密度、磁性差异地质体的分布及相互关系的影响。遥感和重磁信息的相互集成,达到信息互补,对于揭示三维或四维地质现象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图像色调和轮廓是新构造运动和与之相关的地表侵蚀过程的最好体现,新构造运动一方面受老构造格局的影响和制约并使部分老构造复活,另一方面产生许多新构造,并叠加在老构造格局之上; 重磁信息与构造运动也有很密切的关系,区域性大断裂对各种火山或岩浆侵入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并可派生一系列断裂构造,从而形成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密度或磁性界面。有时,重磁信息揭示的深部断裂在后期构造运动尤其是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中没有明显地活动,以致在地表没有痕迹,则这种深部断裂就不会在遥感图像上反映出来。遥感和重磁信息均是研究断裂构造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无疑,遥感和重磁信息的集成是研究断裂构造的更有效途径。
8.2.2 相山地区遥感与重磁信息集成分析
在遥感新构造分析时,根据①色调异常线、异常带;②格状、角状水系,河谷异常段;③垅脊地形,线性展布的低坳地形或沟谷等地貌解译标志,共解译出ne向、nnw向、nww向、sn向和ew向5组性线断裂构造(见图4.1)。
在重磁异常处理和分析时,发现上述构造向深部延伸各不相同,许多构造向深部很快尖灭,没有引起深部的重磁异常变化,有些构造向深部延伸较大,并形成了深部的重磁异常变异带。
在遥感影像图上,ne向线性构造发育,在重力异常不同高度上延,135°的一阶方向导数图上,仅有f1、f2、f4构造规模或切割深度较大(达基底),为基底构造。f2是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分成西北、东南两个不同的影像部分的分界线。
遥感影像显示的ew向构造形迹断断续续,很难认定ew向构造的地质意义,但在不同高度(h=0.5km、1km、2km和5km)重磁异常上延图,重力异常上延不同高度,0°方向一阶方向导数图中,相山中部均具有明显的ew向重磁异常变异带或梯度带。因而,认为湖溪-相山ew向构造规模大,深切基底,长期活动,是区域性ew向控岩构造晚期活动在地表的反映。
图8.2 kl1、kl2、magrgb合成图像
相山地区etm数据6个波段主成分变换后的第一和第二主成分(kl1、kl2)与航磁图像(mag)的rgb合成图像显示(图8.2),遥感图像解译的5组线性构造中,ne向f2(相山-芙蓉山)构造和ew向(湖溪-相山)构造最为醒目,它们不仅是遥感图像中的色调变异带,也是航磁异常的梯度带。
勘查技术方法
2楼:中地数媒
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受控于古气候、古水文地质条件、地层结构、岩石地球化学类型、新构造运动、层间氧化带(或古河道)、铀源条件等诸多因素。因此,应以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为突破口,选择行之有效的现代勘查技术方法进行小比例尺到大比例尺的选区勘查。对于砂岩铀矿现代的勘查技术方法,韩绍阳等(2004)进行了较好的综述,现概括如下。
一、高分辨率遥感技术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可获得产铀盆地地下水补、径、排体系,蚀源区、断裂带及斜坡带等影像特征;可建立大型铀成矿区域的大地构造环境、背景遥感影像特征。
二、gis技术
gis提供了在计算机辅助下对地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信息进行集成管理、有效综合与分析的能力。应用gis对铀资源进行评价,具有如下优点:①合理、有效的空间数据库管理大大提高了铀资源评价效率;②实现了传统方法难以进行的对各种地质体的多种空间关系的定量分析;③系统软件为物化探数据的空间可视化创造了条件,使评价更直观;④空间分析方法使成矿信息的综合更加合理;⑤系统软件大大提高了生产单位的制图效率;⑥所建的数字数据库可反复使用。
三、水化学方法
利用水化学方法可获得含矿层水中的溶解氧、硫化氢及ph、eh值,可以寻找层间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及还原带;测量含矿层水中的铀、镭、氡、氦及其他与铀相关的伴生元素可以确定找矿目的层的含铀性。
四、现代地球物理方法
随着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改进与发展,重磁法、航空(或车载)γ能谱测量法、电磁成像技术和**勘探等现代地球物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砂岩铀矿勘探中:①利用重磁法可分析盖层结构,基岩的起伏形态、埋深及基底构造。②利用航空γ能谱测量可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大面积精度均一的测量资料;车载γ能谱测量方法同样具有测量速度快、探测精度高等特点,很适合在干旱、半干旱的中新生代产铀盆地内开展,又可在不宜进行航测的边境地区进行工作。
③利用电磁成像技术(tem和eh4)可查明对铀成矿有利的砂体规模及其空间展布;查明工作区的隔水层及其厚度;查明工作区断裂构造及其产状特征;查明工作区基底的埋深及其起伏情况;根据电阻率测量剖面,结合地质资料,可辅助分析盆地的沉积相。④**探测技术可以确定产铀盆地基底的埋深,提供构造基础图件和更多的盖层细节信息。
五、砂岩型铀矿定位方法
目前,在进行砂岩型铀矿定位中卓有成效的方法是自然电位测量法、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氡气测量、综合测井和弱信息提取技术。
自然电位测量可以快速确定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氧化-还原过渡带。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是通过测量地表疏松沉积物中金属活动态和地气中超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而圈定异常,**铀矿床(王学求,1998)。氡气测量技术主要是基于rn的迁移和地气理论来提取深部铀矿化信息。
综合测井技术可获取岩石的天然放射性、密度、电阻率等地球物理参数及确定岩石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为砂岩型铀矿储量计算和评价提供必要的参数,也可对沉积构造环境、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等进行研究。通过实用的数据(如航磁、航放)综合解释方法和弱信息提取技术,可直接定位砂岩型铀矿床的空间位置。
总之,在中小比例尺铀资源战略选区阶段,适宜采用效率高、费用低的遥感技术、航空物探技术,同时可开展重力测量和水化测量。尽量收集工作区的相关地质资料,根据现代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理论,基于gis软件平台进行多源信息的综合分析,圈定有成矿远景的地段(韩绍阳等,2004)。在大比例尺**阶段,对所圈定的远景区内可开展综合物化探工作,如自然电场、电磁成像技术(tem或eh4)、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高分辨率浅层**、氡气测量及化探等,在完成物化探综合解释后,配合钻探和综合测井技术圈定矿体,并进行资源量评价。
战略思路与方向
3楼:中地数媒
加强地质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现代地质科技对地质工作的支撑作用,提高重大地质理论和重要地质技术发展水平,增强矿床发现的能力,降低地质勘查仪器装备及资源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全球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
一、战略思路
立足国情,适度超前,综合集成,引领勘查。立足我国特殊地质区位条件和景观条件,创新大陆成矿理论,研发与集成复杂条件下地质勘查技术,加大对矿产探测深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地质找矿的先导和支撑作用。
准确定位,有限目标。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地质科技需求为导向,以地质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增强对矿产资源发现能力,增强应急地质调查能力,充分发挥地质科技在地质找矿中的引领作用,缩小与国际先进国家地质科技水平差距。
自主创新,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我国地质区位优势,开展自主创新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及装备研发,降低技术装备对外依存度。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合作的作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地质科学理论和技术;通过国内外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带动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的建设。
二、战略方向
1.基础地质和成矿理论创新研究
开展陆内构造环境与成矿理论研究,揭示我国大陆演化不同阶段、不同构造环境下的成矿类型及时空分布规律,建立大陆成矿理论体系,总结中国大陆的成矿模式和不同层次的找矿模式。
开展重点成矿区带综合信息成矿**与评价,建立系统的资源**与评价方法与技术体系,建立重要矿集区的成矿构造体系总体框架和区域构造—成矿模型;建立不同覆盖区深部找矿的勘查理论、方法和信息技术体系,为年度和中长期地质调查部署提供建议。
开展地质科学前沿研究,发展新型地学理论,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建立与发展。
2.地壳探测
探测地球深部各圈层的结构,研究其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揭示中国大陆地壳结构和物质组成及其浅层资源、环境响应,提升对地球深部的认知程度,开展重要矿集区立体探测与科学群钻探测,阐明成矿成藏远景区和矿集区3d精细结构,研究成矿成藏机理和过程,开辟深部找矿“第二空间”。
3.资源勘查新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发星载对地观测(重力、磁力和遥感等)技术与装备;研发航空地球物理技术与装备;研发大深度阵列电磁探测、大型**采集技术与装备;研究特殊景观区地球化学勘查评价技术体系等地面探测技术;开发新型全液压动力头系列岩心钻机及配套设备;研发油气先进钻井技术和大深度岩心钻探技术与装备;研究新一代井中探测技术与装备等深部探测技术体系;建立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地质景观区的资源立体勘查技术体系。
4.国际合作
以现代区域成矿理论为指导,对全球巨型成矿带特别是跨越我国大陆的乌拉尔—蒙古、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成矿带具代表性的矿集区的成矿环境、形成过程和找矿潜力开展全方位研究,深化我国成矿带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提升我国重要成矿带成矿理论和找矿工作。收集世界上主要国家矿产资源与投资环境信息,完善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为我国矿业企业开展境外矿产资源勘查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我国地质科技与支撑参与资源全球配置能力。
5.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研制修订与升级
针对地质调查勘查工作现状,开展标准的研制、修订、整合升级、推广等工作。充分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研制适合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矿产勘查评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物化遥调查及方法、地质实验测试、探矿工程、矿产综合利用、资料信息管理与服务等相关专业或领域的技术标准及质量管理标准。跟踪国内外相关领域调查方法和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满足和更新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以适应国家地质工作的需求,提高地质调查成果的质量和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