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每个国家每次能申报几个项目

2020-11-25 12:08:02 字数 5609 阅读 7336

1楼:蓝天可达

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国家申报项目不能超过两个。

世界记忆名录,是指符合世界意义、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确认而纳入的文献遗产项目。世界记忆文献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延伸,侧重于文献记录,包括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手稿、口述历史的记录以及古籍善本等。

记忆文献遗产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世界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世界的记忆。但是,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仅存的重要记忆在消失。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计划,来防止集体记忆的丧失,并且呼吁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和馆藏文献,并让它们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世界记忆名录分为世界、地区和国家**,申报文献遗产根据其地域影响力,分别列为不同级别的名录。

世界记忆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记忆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国际合作与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目前我国已经有十个项目入选,

世界记忆名录,又称世界文献遗产或世界记忆遗产,是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档案保护项目。

该名录主要收录具有世界意义的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各种介质的珍贵档案、文件等。

中国哪些文献入选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2楼:昊悬天下

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由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评定,其麾下有66个国家委员会参与。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国家每两年可申报两部古籍文献。迄今为止,共有100个国家的299份文献和文献集合入选,我国共有十个项目入选。

1、中国传统**录音档案

1997年入选

现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所,中国传统**录音档案收藏的中国50多个民族的传统**与民间**录音档案,长达7000小时。其中包括家喻户晓的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传世名曲。

2、清代内阁秘本档

1999年入选

有关十七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档案,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该文献形成于17世纪中叶,共24件。这部分档案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情况。其核心内容是“汤若望案”,历史上称“历法之争”。

3、东巴古籍文献

2003年入选

《东巴经》由东巴文字写成,东巴文字被称为“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东巴经》现存云南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是纳西族的东巴教祭司使用的宗教典籍,世代传承下来的尚存2万余卷。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宗教、语言文字,以及**、美术、舞蹈等许多传统学科,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4、清代科举大金榜

2005年入选

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朝金榜现存有200多份,均为清代士子通过科举考试殿试的名单。

“金榜”为黄纸墨字,书满汉两种文字。大金榜加盖“皇帝之宝”用于张挂,长度一般在15至20米之间,宽为0.8至0.

9米之间。小金榜不用印,供皇帝御览和举行典礼时宣布名次使用。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张挂于天安门外长安横街的长安左门,武科大金榜张挂于天安门外长安横街的长安右门,三天后收回内阁保存。

5、“样式雷”建筑图档

2007年入选

现存于世的“样式雷”图档逾两万件,这些图档均由“样式雷”家族创作绘制。清初,原籍江西的雷发达应募到北京供役内廷,康熙初年参与修建宫殿,被“敕封”负责内廷营造工程。直至清末,雷氏家族有六代人在朝廷样式房任职,负责过北京故宫、北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设计的图样绘制、烫样制作。

6、《本草纲目》

2011年入选

《本草纲目》1593年金陵版,是迄今中外一切版本的祖本。是由明代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内容涉及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诸多领域。18世纪到20世纪期间,《本草纲目》被全译或节译成英、法、德、俄、韩等20多种语言文字,再版100余次,在世界广泛流传。

7、《黄帝内经》

2011年入选

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黄帝内经》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性著作,成书于距今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模式至今仍然被传统医药**用和西方医学借鉴。

8、侨批档案

2013年入选

侨批档案由17万份侨批构成,“批”在闽南语和广东话中是“信”的意思,海外华侨寄回家乡的信和钱款被称为侨批。

100多年前,大量国人前往东南亚谋生。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款项和信息,主要是经由“水客”、递送。“水客”往返国内外,将华侨信款亲手交给侨眷,或是先用所托批款采购货物回乡,待**后再将原款及批信交给侨眷,而“水客”们还必须取得收款人的回信,并将它带给汇款人才算完成整个作业。

清末,出现了专门从事该行业的金融机构。

9、元代**官方档案

2013年入选

“元代**官方档案”共有22份珍贵的元代历史档案,这22份珍贵的**历史档案是从近一百万件档案中挑选出来的年代较久远、价值较高的**历史档案。

这些珍贵的元代档案文献大致年代为1304年至1367年。其中有4份文档是用八思巴文书写的元代皇帝给**地方寺院、**等的圣旨,是元代****与**地方**之间来往的重要文书档案之一。其他18份藏文铁券文书内容多为当时地方政权所有者为其管辖的**、寺庙下发的文书,包括萨迦法王的法旨,帕竹王的一部分文书。

10、南京大**档案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9日发布的消息,南京大**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遗产是什么意思?

3楼:匿名用户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迄今已有177个缔约国,它是影响最大、参与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教科文组织还据此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作为实施公约的决策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批准世界遗产名录,确定和解除濒危世界遗产名单。所谓“世界遗产”就是经过权威认定的具有突出的价值、为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财富。

世界性、杰出性、独特性是世界遗产的显著特征。

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又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文化景观遗产。记忆遗产既指文字记忆遗产,也指非文字记忆遗产。

《世界记忆名录》收录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遗产,是世界遗产项目的延伸。

在丽江举行的为期4天的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昨天进入最为紧张的时刻,在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代表和观察员多轮讨论后,25个国家申报的29项文献通过评审,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确认签署后将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其中中国此次申报的唯一项目———“清代大金榜”成功进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此次会议入选的文献还有德国的格林童话、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以及第一张新大陆地图的印刷品原件、伯拉姆斯**作品集等等。

此前中国仅有三项文献入选:清代内阁秘本档中有关17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档案、我国传统**录音档案,以及东巴古籍。作为清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的成绩榜,金榜有大、小金榜之分,大金榜用于张挂以告示天下;小金榜则为大金榜的副本,供皇帝御览。

此次通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评审的是公元1894年(光绪20年)公示于长安街的大金榜,长约19米,高约0.89厘米。该金榜为黄纸、墨书,押盖“皇帝之宝”的朱印,用满、汉文书写,满文从左向右,汉文从右向左,两种文字的年月日落款相汇于榜中之处,中间是用满、汉文大大书写的“榜”字。

据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大小金榜约200多件,其中大金榜只有几十件,多数为小金榜,时间跨度从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至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目前这部分档案只有简单的簿册流水登录,没有详细的内容目录。

“科举取士”是清代选拔和储备**的主要途径:科举经“童试”、“乡试”、“会试”后,由皇帝在皇宫内太和殿对会试取中的贡士御题策试,称“殿试”。取中为进士,分“三甲”列名榜示天下,由于该榜为黄纸质地,故称“金榜”或“黄榜”。

同时由于该榜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又称“皇榜”。

依照清朝制度,每次文、武科的大金榜分别于揭晓日张挂于东、西长安门外榜示天下,三日后收贮于内阁。而小金榜则是大金榜的副本。清代每届殿试后,大金榜告示天下,同时内阁还要抄一副本送进宫中供皇帝御览,称小金榜。

清代的大金榜一般长约19~20米,高约0.89厘米,但最长的大金榜可达到200米,甚至300米,内容开头通常为皇帝制书,下面为三甲进士题名,榜中满汉文年月日处押“皇帝之宝”,同时在榜纸骑缝外押“皇帝之宝”。为便于张挂,大金榜上部每一米左右间隔就有一个纸绳圈。

小金榜的内容、形式与大金榜大致相同,只是不押印,一般为黄纸折件式,通常长度约1米,高约35厘米。

参加此次申遗大会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国明清档案资料目录中心主任胡忠良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此次只将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的大金榜单件申遗,而非全部馆藏的大金榜,原因在于大金榜本身不是特别多,有缺失,也不具有系统性,反而不如单件申遗成功的可能性大。

我国从隋朝(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设科举,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前后绵亘1300年。中国的科举制度,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成为独具特色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隋唐之后的1300年间,曾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秀才更是不计其数)。

“归根结底,科举制度是‘儒家学说’的根基,也推动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发展。秦汉以来,采纳的是按‘孝廉方正’的标准来考核和提拔**的制度,但这样的考试制度,无法防止裙带关系的渗透。因此隋唐开始采纳的科举制度是一种相对公平的考试制度,”胡忠良说,“‘亚汉文化圈’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在不同的时期推行过类似于科举的考试制度。

因此,学术界已出现新的‘科举学’,甚至提出了‘东亚考试圈’的概念。”

据了解,清朝时大金榜存放于内阁大库,现今则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552号库,开放性木质排架,库房安装有**空调,因此具备恒湿、恒温、封闭的文献存放条件。

由于金榜被视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标志性的档案文献,加上清代金榜全部用墨笔在手工纸上书写,因此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纸制文书,对研究中国古代文书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金榜全部为满汉文合璧,对于研究满语,尤其是满汉名字转译来说,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现存金榜最早形成于17世纪,距今已200多年。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部分档案存在着虫咬及墨水浸涸的现象,损坏程度近50%,急需抢救保护。”胡忠良感叹说。

新知:世界记忆工程

为了抢救和保护正逐渐老化、损毁及消失的人类记录,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使之成为《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个延伸项目。“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是文献遗产,包括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等。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一个国际咨询委员会,总体上负责“世界记忆工程”。“世界记忆工程”主要由世界、地区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咨询委员会构成,即在国际咨询委员会之下,亚太地区委员会和拉美—加勒比海地区委员会,以及各国的国家委员会。

参与申遗的项目要经国家咨询委员会筛选后直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咨询委员会申报,而地区委员会则主要负责了解和陈述该申报遗产对于其所在地区的影响。世界记忆工程还鼓励建立地区和国家名录,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家档案局于2000年建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第一批有48件组珍贵档案文献收入,目前第二批申报工作已经结束。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的档案文献经筛选后方可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截至此次评审会议,全世界共有121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以前历届入选《名录》的包括埃及苏伊士运河的相关文献,贝多芬、肖邦、舒伯特的**曲谱原稿;歌德、易卜生的著作原稿,德国古登堡1455年印制的欧洲第一部印本书《四十二行圣经》,俄帝国时代的地图,法国占领毛里求斯的文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