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duende恶魔
【阮星怡】的名字算命结果:
繁体 拼音五行 笔划 姓名学解释
阮 阮 ruǎn 木 12 (吉)
星 星 xīng 金 9 有才干理智,清雅贤淑,有美德雅量,中年劳,晚年隆昌。 (吉)
怡 怡 yí 土 9 刑偶伤子,清雅秀气,温和贤淑,中年有灾,晚年吉祥。 (吉)
天格:13 人格:21 地格:18 外格:10 总格:30
有关房产证,父子名字.现在希望儿子名字去掉..请问需要什么方式最便捷.需要支付多少费用? 需要出示那证件?
2楼:冲浪**优化
通过赠与方式过户,费用最低。
赠与过户:如果这套房产以后不需要再次买卖,那么就选择赠与比较好,这样只需要缴纳:契税:
3%的房款、测绘费:1.36元/平米、权属登记费及取证费:
150内、公证费:0.3%的房款。
不过这个过户再以后需要交易房产时需要缴纳个税20%的房款。
办理过户证件手续流程:
一、到“登记信息、验证协议”窗口办理信息登记上网和协议验证手续;
二、到“房地产估价”窗口办理评估手续;
三、到“公证”窗口办理公证手续;
1.申请人的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及其复印件;
2.**人代为申请的,委托**人需提交授权委托书和身份证及其复印件;其他**人需提交有**权资格的证明;
3.被继承房产的产权证明;
4.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
5.法定继承人已死亡,需提交死亡证明及亲属关系证明;
6.被继承人的婚姻、父母、子女情况证明及有关亲属关系证明;
7.公证人员认为应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
四、到“私房交易”窗口办理交易手续;
五、到“契税、印花税”窗口缴纳印花税;
六、到“产权登记发证”窗口办理《房屋所有权证》更名手续。
房产证过户办理所需材料:
(1)登记申请书;
(2)申请人身份证明;
(3)房屋所有权证书或者房地产权证书;
(4)证明房屋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材料;
可以是买卖合同、互换合同、赠与合同、受遗赠证明、继承证明、分割协议、合并协议、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委员会生效的法律文书,或者其他证明房屋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材料。
3楼:无声大笑
你这属于房屋产权变更登记。你的意思是不是说,这房屋原来的产权证人所有权人有两个,一个父亲的名字,一个儿子的名字?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想要去掉儿子的名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去”掉名字的事,而是权属发生了变更。
这必须要有法定的理由才行。比如,儿子将其所有权赠送给父亲。如果没有法定理由,是不可能轻易就去掉的。
4楼:匿名用户
费用 最低是办赠与公证,父子一同去公证处办理,按赠与面积的2%收公证费,过户收3%契税
要房产证、户口本、身份证,要两人一起办理
请问中国有几个人起阮昱棋名字
5楼:夜未央
要说传统中国名字,还是解放 吉利 东风 长城
6楼:
到网上搜一下,搜到几个就几个。
怎么介绍阮文雅这个名字并且一下子就让人记住
7楼:星海澜川
阮这个姓氏,我能想到阮经天和阮玲玉。
文雅,应是取自温文尔雅。
阮文雅!
8楼:
蛮好的。比不上太阳比月亮。
有没有一些像是放荡不羁的侠士的名字。比如说古剑奇谭里面的尹千觞~???
9楼:云中痴梦
墨吟悠、黔漓泫、夜瑾墨、容云赫、蓝凛落、君清夜、阮子喑、萧吟、洛染澈、左郁萧、夜夕归、
风残玉、夜离陌、萧天烬
请问“台湾”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的?
10楼:寂寞的王定国
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
相关历史见http://****huaxia.***/zl/tw/ls.html
有人说“台湾”是古代神话传说“岱屿”和“员峤”首字联名“岱员”转变而来的;也有人说“台湾”是因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台风而得名;还有人说“台湾”原作“埋冤”,后因其词不详才改称为“台湾”的。意即“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为天气所虐,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以埋冤名之,志惨也。其后以埋冤不祥,乃改今名”(连横:
《台湾通史·开辟篇》)。更多的人则主张“台湾”之名**于陈第所著《东番记》中的“大员”、周婴《远游篇》中的“台员”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的“大湾”。“台湾”则由“大员”、“台员”、“大湾”等或因语音相同转译,或以当地部落名称谓转化而来的。
例如《辞海》等都持这种看法。谭其骧等在《我国省区名称的**》台湾省条中,阐明了“台湾”名称的演变过程和各个时期的地域所指。文中说,十六世纪时有“大员”之称,本指今台南安平镇附近一带,是当地高山族部落名译音。
进入十七世纪“大员”又改写成台湾。其时荷兰侵略者在该地所筑的热兰遮(zeeiandia)城,华人即称之为台湾城。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全岛后,“台湾”所指大致在今台南市一带。
清初建立台湾府后,台湾一名所指地域才包括整个岛屿。另一种看法,认为因荷兰人在海湾修城筑台,故名“台湾”。道光重刻本康熙《台湾县志》云:
“荷兰设市于此,筑砖城,制若崇台,其海滨沙环水曲曰湾,又泊舟处概谓之湾,此台湾所由名也。”
此外,成书早于《东番记》的《日本一鉴》的《穷河话海》和《桴海图经》两册中,都把台湾称作“大惠”。吴壮达认为“大惠”与《东番记》的“大员”及后出现的“台员”、“大湾” 都是对同一地理对象的名称从闽南方言转化。他从安平古海湾“大湾”的转化论证“台湾”一名由来于“大湾”。
又据康熙《台湾县志》所筑城堡“制若崇台”,“台湾”的“台”与“湾”两字联称的含义才成立。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名才被人们采用。邵秦在《台湾名称由来考略》(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中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台湾闽音称谓大员、台员、大湾等,在荷兰人侵台前早已存在,在修城筑台前荷兰人也随中国人称安平为“大员”;也不同意把“台湾”之称*****湾的“大湾”一名转化而来,因为《东番记》并未记成大湾而写成大员,《远游篇》作台员。
“大员”、“台员”在字义上不能表示出海湾之意。“台湾” 应由来于原安平地区土著台窝湾族,以其族名称其地,据调查确认台南城的大湾庄为台窝湾族原住地。“大湾”即“台窝湾”的同音异字。
荷兰文献中对安平一带有时写成tayo***n(台窝湾),有时写成tyovon(梯窝湾)、teijoan(大员)、toyouan(台员)等。
中荷两国的两种不同民族语言对该地称呼基本一致的记载,雄辨地证明了关于台湾名称最早**的出处,即与台湾安平一带土著台窝族名称有关。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目前虽仍存在分歧,但在辞书、报刊出版物中,涉及有关台湾名称**的有其一定的倾向性,很多专家、学者又都在积极研究**这个问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能揭开这个谜底。
相关史料见http://****beelink.***/20001031/416439.shtml
11楼:匿名用户
台湾古称有:
秦朝称台湾为“瀛州”
三国时期称为“夷州”
隋代改为“流球”
宋朝称“毗舍耶”
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
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有“台湾”之称
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曾改名为“东郡”
其子郑经继位时,即更名为“东宁”
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台湾在古代曾被称为“夷洲”、“琉求”。据三国东吴人氏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称:夷洲在临海郡(即今浙江宁海往南一带)东南两千里,由此可以确知“夷洲”即今日台湾。
《元史·琉求传》(二百十卷)中写道:“琉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界内彭湖诸岛,与琉求相对。
”可见,琉求即指台湾。历史上,“琉求”还被写作“流求”、“琉球”等。明代,台湾被称作“鸡笼”,并已开始使用“台湾”这一称呼。
当时的“琉球”指现在的琉球群岛。在明代,琉球群岛不属日本,有自己的政权。详见《明史·鸡笼传》和《明史·琉球传》。
三国时,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澶州”。详见《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当时孙权的这支部队在台湾驻扎了一年时间,后因军士水土不服才返回大陆。
详见《临海水土志》。这是台湾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政权统治及驻军记录。
《隋书·流求传》载:公元607年、610年,隋炀帝(杨广)曾两次派人到当时称为“流求”的台湾岛。第二次率兵万余人,从广东潮州起航,经一个多月的航行,到达流求时,流求人以为是大型商旅,“往往诣军中**”。
这是中**队第二次来到台湾。
《元史·琉求传》载:元祖至元二十八年九月,海船副万户杨祥请以六千军往降之......冬十月,乃命杨祥充宣抚使,给金符,吴志斗礼部员外朗,阮鉴金部员外朗,并给银符,往使琉求。
这就是忽必烈派人到台湾宣抚的记录。
元代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并课税。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曰,澎湖“地隶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职巡逻,专捕获”,兼办“盐课”。
明代,日本曾企图进攻“鸡笼”,琉求国派使者通知中国防备。《明史·琉求传》载:四十四年,日本有取鸡笼山之谋,其地名台湾,密迩福建。
尚宁遣使以闻,诏海上警备。台湾位于大陆与琉球之间,从这里可以看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不是琉球的领土。
明朝在澎湖驻军。《明史·兵三》中记载:天启中,筑城于澎湖,设游击一,把总二,统兵三千,筑炮台以守。
明朝中叶,福建巡抚黄承玄基于当时倭寇侵扰中国,提出要加强澎湖防卫,并随时察视台湾。当时台湾北部的居民主要居住在鸡笼和淡水两个渔港,为防御的重点。详见《明经世文编·黄承玄》。
1603年,沈有容率军到台湾,驱逐倭寇。详见《东番记》。
明末,盘踞在台湾的海盗郑芝龙降明。经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批准,郑芝龙从福建向台湾移民。郑芝龙是郑成功的父亲。详见《赐姓始末》
12楼:匿名用户
台湾的名称由来很多,其中之一为南台湾原住民西拉雅族的“taian”或“tayan”,为“外来者”之意[8];荷兰时期称台湾为“taioan”,以音译转写为汉字“大员”、“台员”、“大湾”或“台窝湾”,这些名称原本是指现今的台南地区,后来演变为整座岛屿的名称。另外日本古代对台湾称呼为高砂、高砂国。[9]
台湾有另一个名称叫“福尔摩沙”,在16世纪当时的葡萄牙船只在经过台湾海面时,从海上远望台湾,发现台湾岛甚为美丽,于是高呼“ilha formosa!”,在葡萄牙语的“formosa”为‘美丽’之意,“ilha”为‘岛屿’之意,故翻译为美丽之岛,因此“福尔摩沙”取葡萄牙语“formosa”音译而来,在1950年代前是欧洲国家对台湾的主要称呼。 [10]
台湾正式名称为“台湾”,而“台”为繁体字,但与“台”通用,现今民间与**多用“台湾”[11],在部分官方文件中也使用“台湾”[12]。而中华****府与***、行政院新闻局亦曾在***的第十一任**任期内在官方名称加注为中华**(台湾)。[13]不过在马英九就任中华**第十二任**后,这些**上的括号“台湾”加注已经陆续去除。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则经常使用岛上最大都市和****所在地台北代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