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信愿行三资粮。怎么只讲愿行,信呢?信为道源功德母,不能起信,哪来的功德?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不能信入,无以能修愿、行。
7,“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会得到哪些共同的功德
2楼:匿名用户
入行论第一品,菩提心功德品里面就有。如果生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那么非常严重的罪业也能转轻乃至消灭。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再小,也能成为佛果的因。
比如贫女供灯的公案。当时贫女以菩提心将仅有的钱买了灯油去点了一盏灯,在场的阿罗汉以神通力刮起大风也无法熄灭,佛还授记贫女将来成佛的佛号叫灯光如来。普通有漏善根一次成熟后就没有了,菩提心摄持的善根只要不被违缘摧毁,会反复不断成熟,有这种无尽的特点。
行菩提心有什么殊胜的功德?而行菩提心的坚定誓言应该如何引生
3楼:架豆翼
行菩提心有得解脱的功德,也可以说功德无量,但今生不能好好如法修行,有菩提心也无法解脱,但对菩提心的誓言只要坚定,且坚定的如法修行,那么你的清净广大菩提心就是佛心,你的清静无伪坚定行就是佛行,只要尽量将你所知道的引生方法做好就会有效果,你就在行佛行,行菩萨行,行济世行。太虚说:“清净为心皆普陀,慈悲济物即观音。
”你的发心不离菩提心功德就是如此广大!
阿弥陀佛
学完第一品菩提心利益,请思维菩提心有何种功德
4楼:因缘法
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一、能消重罪。《入行论》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灭诸重罪。”
二、能获妙乐。《入行论》又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三、圆满所求。若欲灭除种种痛苦灾难,以及除却众生的不安,当恒常莫舍菩提心。要想享受种种快乐者,亦莫舍弃菩提心。
四、转劣为胜。众生若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即称为菩萨,原来垢染污秽之身将逐渐得到清净,而转成无价宝之佛陀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等无量功德,因此我们应坚守菩提心宝。
五、得果无尽。若以菩提心摄持,修行一切善法,其所获果报无有穷尽。《入行论》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随喜时拿钱多少与功德大小有关系吗
5楼:匿名用户
达真堪布解答:随喜的时候,心一定要纯净。随喜不是收费用,不是让你捐款,是让你种福田,给自己做功德。
如果没有条件,或者不方便,就不要勉强,可以一分钱也不拿,心里随喜就行。拿得少,拿一角钱、一元钱,也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怕别人笑话。别人笑话你,那是他不懂因果,他不懂佛理,他自己造业。
你因为怕别人笑话而不随喜,是你自己不懂因果,不懂佛理,自己造业。有的人拿很多钱随喜,却是为了面子,心里并不想拿那么多,但是不好意思,怕别人笑话,怕别人看不起。为了面子而随喜,这是不如法的,拿再多也没有功德。
我希望你们不要这样。如果发心清净,随喜越多越好;如果发心不清净,拿多少钱也没用。自己看看,能不能发自内心地随喜,能随喜多少就随喜多少。
这都是真正的存款啊!阿赖耶识这个银行,利润特别高,将来你可以取很多。但是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不要太执着,太勉强。
如果你太执着、太勉强地去做供养、布施或者随喜,这都不是纯善,没有多大的意义,甚至还会造业。不要这样,一切随缘。
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随喜?
达真堪布
随喜他人所做的功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的随喜不是在嘴上说的,而是要在内心深处有这样一个随之欢喜的心态。所以一般来说很难做到。做到真正的随喜,要具足两个条件。
第一,从胜义谛来讲,有无我的智慧,放下自我了,才能真心实意地随喜他人的功德。
我们听到、看到别人在做功德、做善事,心里能真正生起那种无伪的欢喜之心是非常难的。因为凡夫都有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而烦恼之根就是我执。若是没有放下自我,没有无我的智慧,无法能够去除我执;若是有我执,这些烦恼就无法**。
一遇到对境时,嫉妒心自然就会浮现出来,所以很难生起真正的欢喜之心。
第二,在相续中生起愿行菩提心,尤其是生起愿菩提心后,才能生起欢喜心,才能真正随喜他人的功德。
为什么呢?因为要生起愿行菩提心,首先要有慈悲心,而慈悲心的基础是知母、知恩、报恩。真正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他们对我们的恩德和现在的父母一样,然后就要报答他们的恩德。
这些都是真心实意、发自内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他人积累功德与善根,得到好处与利益了,相续中自然就能生起这种欢喜之心。因为我们有报恩的愿望,为他们承办一些利益,本来应该是我们要做的事,现在我们不用为他们做什么,他们自己就有功德和善根了,自己就能得到解脱和成就了,我们肯定会非常高兴地随喜!
比如,今天你要帮助某人做一件很麻烦的事,但他自己解决了,不用你帮了,这时你一定会非常欢喜。
如果不是这两种情况,在其他的情况下,就不能说是真正的随喜。
随喜应该是平等的,有分别的随喜不是真正的随喜。比如,你的儿女在外面做了一件好事,你肯定会发自内心地欢喜,但这不是此处讲的随喜。平等的随喜是对谁都一样。
无论是恩人或仇人,喜欢或讨厌的人,都能对他的善根功德生起欢喜之心,这才是真正的随喜,才会有极大的功德。
6楼:黎约践踏
上师解答:随喜的时候,心一定要纯。随喜不是收费用,不是让你捐款。
这是让你种福田,给自己做功德。没有条件,不方便,你可以一分钱也不拿,心里随喜就行,不要勉强。拿得少,拿一角钱、一元钱,也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怕人笑话。
别人笑话你,那是他不懂因果,他不懂佛理,他自己造业。你因为怕笑话,就不随喜,这是你自己不懂因果,不懂佛理,你自己造业。
也有的人拿很多钱随喜,却只是为了面子,心里不想拿那么多钱,但是不好意思,怕别人笑话,怕别人看不起。为了面子而随喜,这是不如法的,没有功德。我希望你们不要这样。
如果你发心清净的话,你随喜得越多越好。如果你发心不清净的话,拿多少也没有用。
自己看看,能不能发自内心地随喜,能随喜多少就随喜多少。这都是真正的存款啊!阿赖耶这个银行,利润特别高,将来你可以取很多。
根据自己的条件,不要太执着,不要太勉强。你太执着、太勉强地,去做供养布施或者随喜,这都不是纯善,没有多大的意义,甚至还会造业。不要这样,一切随缘。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慈悲心和菩提心有什么区别?
7楼:麻木
1、定义不同:
慈悲心指一个人对某物或某事怀有不忍之心。中国古象雄文化的宗教体系经过幸饶佛陀和不同时期的佛陀传播,将慈悲心、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亚等广大地区传播。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2、条件不同
慈悲心,一般的慈悲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心,除了佛教以外,其它的比如说其它的很多宗教,他们也有这样子的慈悲心,他们也可以有,或者是没有信仰的人,也有慈悲心的,这些都有。
菩提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菩提心,是我们对天下所有众生的慈悲心。在佛教里面,慈悲心的对象是天下所有的生命。并不是说某一种生命,不止是人类、说佛教徒、自己或亲戚、朋友。
菩提心就是没有任何的界限,菩提心就超越了所有的界限,为天下所有的众生。
第一,悲心,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希望天下所有的众生远离一切痛苦。第二,慈心,是发自内心地希望天下众生拥有幸福。这俩个加起来就是佛家里面菩提心的基础,是愿天下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
第二个条件是不仅仅是我们心愿,不仅仅是希望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而是我要去让天下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我要去做这件事情。这样以后就开始变成了菩提心了,在变成菩提心之前,是慈悲心为先的。
3、性质不同:
慈悲心是人的一种感情,指一个人对某物或某事怀有不忍之心。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论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
大般涅槃经记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这是凡夫的慈悲。
菩提心是佛教用语,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8楼:乐观小山
1、内容:
慈悲心指一个人对某物或某事怀有不忍之心。中国古象雄文化的宗教体系经过幸饶佛陀和不同时期的佛陀传播,将慈悲心、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亚等广大地区传播,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2、条件:
菩提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的话,才叫做菩提心。
第一个,菩提心,就是我们对天下所有众生的慈悲心。在佛教里面,慈悲心的对象是天下所有的生命。并不是说某一种生命,不是说人类,也不是说佛教徒,更不是说我自己和我自己的一些亲戚、朋友。
菩提心就是没有任何的界限,菩提心就超越了所有的界限,为天下所有的众生。为了天下所有的众生首先要有慈悲心。
首先,悲心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希望天下所有的众生远离一切痛苦,这叫做悲心。然后慈心,就是发自内心地希望天下所有的众生拥有幸福,这就是慈心。加起来,这俩个就是我们佛家里面经常听到的离苦得乐,愿天下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这样的心愿,是菩提心的基础,这是第一个。
然后另外一个,第二个条件是不仅仅是我们心愿,不仅仅是希望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而是我要去让天下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我要去做这件事情。这样以后就开始变成了菩提心了,开始变成菩提心之前,是一个慈悲心。
那慈悲心,一般的慈悲心,也就是我们世人说的爱心,除了佛教以外,其它的比如说其它的很多宗教,他们也有这样子的慈悲心,他们也可以有,或者是没有信仰的人,也有慈悲心的,这些都有。
扩展资料
菩提心由来: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
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
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