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为什么和唐太宗说只做良臣不愿做忠臣

2020-11-24 18:45:06 字数 4789 阅读 6142

1楼:匿名用户

魏征和唐太宗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典的对白:

魏征说:“臣希望只做良臣而不做忠臣。”

唐太宗不解的问道:“忠臣和良臣有不同之处吗?”

魏征回答:“古代尧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的臣子关龙逢,殷纣的臣子比干就是忠臣。良臣本身享有美名,君主获得光辉的声誉,子孙相传,国运无穷。

忠臣本身遭难被杀,君主落得个昏庸残暴的罪名,国王家灭,只不过取得个空名罢了。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区别。”

唐太宗听后大家赞赏。共同的政治思想使唐太宗和魏征在长达十七年的合作中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样的合作对奠定唐王朝鼎盛繁荣之基础的贞观之治起了巨大的作用。

藉此,唐太宗终能成为一代英杰之君!魏征的慷慨之志也得到了实现。

为什么做“良臣”,不做“忠臣”?

2楼:易书科技

自古以来,忠臣流芳千古,奸臣遗臭万年!然而,回首中国历朝历 代,很多忠臣不仅没能挽救江山社稷于危难之中,反而丢掉了性命,落得 个尽忠报国,这时候就需要良臣的出现。那么良臣与忠臣有什么区别呢?

唐太宗年间有个谋臣叫魏征,他曾经向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我有幸 扶植皇上,我只希望陛下让我当个良臣,而不是要让我当忠臣。”唐太宗 问题:

“难道忠臣和良臣有什么区别吗?”魏征说:“所谓忠臣,是给君主 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忠心耿耿地劝谏君主,却不被君主采纳,到头来,家 与国都遭受损失,君主得了不好的名声,而他却落得个忠臣的美名;所谓 良臣,就是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并被君主采纳,因而身得美名, 并能与君主同享荣华富贵。

这就是忠臣和良臣的区别。” 由此可见,良臣就好比吃良药时的糖,不光要让人把良药吃下,而 且还能感觉到甜。他们会瞅准时机,摸准人的心理,变着法子把金玉良言 慢慢地灌输给别人。

而忠臣只是一股脑地去劝、去顶,他们不了解人的心 理,又往往都是好钻牛角尖的人,你越是劝,得到的效果反而越差,这也 是人性的弱点。 现实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一个单位,老板往往希望自己身边多几 个忠臣,然而,当这些忠臣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这个人多半就over了, 所以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企业更需要良臣,去帮那些领导指明道路,这样 才能实现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在企业内部,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中层管理人员,都有向老板“进 谏”的时候。当你酝酿好了想法,并且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 后鼓足勇气提出来之后,却发现老板不仅没有听你的,而且还可能让你失 去很多机会。

p 同样是给老板提建议,为什么严明受宠,而吕松却日益失宠了呢?问 题究竟出在**?应该怎样给老板提建议才合适呢?下面是几点参考建议:

1、提高老板对你的信任度。

这一步非常关键。要取得领导的信任,最基本的一点是:你要尽快寻 找与老板的共同语言。

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不了解 公司的全局运作,又如何与老板沟通呢?一般中小企业的老板最看重公司 的财务状况和公司销售制造方面的问题。虽然你对这些问题不需要了解得 很深入,但也应该了解其概况,以便谈话时能切中要害。

这样一来,老板 才能对你的话有兴趣。有些领导不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十分关注,还关注 企业的社会影响及在**上的相关报道,这就要求你要有更长远的眼光, 了解老板关注的重要领域,这些对于寻找你和老板的共同语言很有帮助。 此外,业余生活要与老板有共同的爱好,譬如一同打网球或者钓鱼,这也 是增进彼此了解的好方式。

2、了解老板习惯以什么方式接受信息。

不同的老板接受信息的方式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老板喜欢书面材料; 有的老板喜欢数据分析;有的老板则喜欢面对一块书写板,让你不停地在上 面书写,因为他喜欢这种视觉效果……只有先了解你的老板喜欢用什么方式接受信息,你才能投其所好,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更好地传达给他。

3、给老板提的是建议,而不是意见。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期望往高处爬的人,应该踩着谦虚的梯 子。”想让老板重视并采纳你的“谏言”,你就应该牢记这句话。

如果你在 与老板沟通时能够改变一下自己的语言方式,效果或许会更好。在“进谏” 时,你不仅要站在自认为对集体有利的角度,还要学会“换位思考”,站 在老板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你认为正确的意 见,老板可能认为目前时机尚不成熟,所以“不便采纳”。

此外,在陈述时 多用中性词语及祈使句,而不要让老板感觉你是在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 换句话说是给老板提建议,而不是意见。通过适当的方式把自己的建议传递 给老板,如果你的建议对公司发展非常有利,相信老板会采纳的。因此,你 需要平时多和老板沟通。

老板也是人,同样需要与人交流。

4、选择恰当的时机。

首先,你在向老板“进谏”的时候,应该“多献可,少加否”。多从 正面去阐发自己的观点;少从反面去否定和批驳你的老板,要懂得用迂回 变通的办法,刻意回避与老板的意见产生正面冲突。 其次,进谏应该“多桌下,少桌面”,即多利用非正式场合,少使用 正式场合,尽量与老板私下交谈,交换意见,避免对老板公开提意见,这 样做不仅能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即使提出意见出现失误,也不会有损自 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有利于维护老板的个人尊严,不至于使他陷 入被动和难堪的境地。

最后,向老板“进谏”应该“多引水,少开渠”,即对老板“进谏” 千万不要直接去点破他的错误所在,或越俎代庖地替他做出你所谓的正确 决策。对此,著名成功学和励志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过:

“如果你仅仅 提出建议,而让别人自己去得出结论,让他觉得这个想法是他自己的,这 样不更聪明吗?”因此,聪明的做法是用引导、试探、征询意见的方式, 使老板在参考你所提出的建议信息后,水到渠成地用他自己的嘴说出你心 中想说的东西,即把你的东西“转一个弯”变成老板自己的东西,把你的 功劳让给你的老板。

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说了怎样一句话?关于镜子什么的

3楼:牙牙的弟弟

夫以铜为镜,可以

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4楼:匿名用户

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

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他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前后共劝谏唐太宗200余次,为唐初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

5楼:夏末不知

原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译文: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

6楼:匿名用户

原话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7楼:流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铜(镜子)为鉴可以正衣冠。希望可以帮到你

魏徵“不做忠臣做良臣”这句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8楼:

唐太宗重用从前的政敌魏征,引起一些权贵的嫉妒和不满。他们到处散布流言蜚语,造谣中伤魏征,并向唐太宗进谗言,侮蔑魏征包庇自己犯法的亲属。太宗听信了谗言,心中十分恼怒,认为魏征辜负了自己的重托和信任,立即派温彦博去查办此事。

不料温彦博对太宗信任魏征也颇有微辞,便马上去调查魏征的「劣迹」。

他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搜集一些材料送给太宗,并且添油加醋的向太宗进谗言。太宗命温彦博去训斥魏征,魏征并不与之争辩。第二天一早,魏征面见太宗,君臣二人进行了一番饶有趣味的对话:

魏征向太宗说道:「我听说君主与臣下一条心,这才叫君臣一体,哪有抛开大公无私的精神,只在检点行为上下功夫的贤良之臣呢?如果君臣上下都注重细枝末节,谨言慎行,我看国家的兴亡祸福就无法预料了。

」唐太宗大吃一惊,但他毕竟聪明过人,马上反问魏征:「你说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魏征不正面回答太宗的提问,向太宗叩头请求说:「希望陛下让我做良臣,不要让我做忠臣。」

唐太宗饱读经史,从未听说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不解的问:「难道说忠臣、良臣有什么不同吗?」

魏征说:「像历史上的稷、契、咎陶就是良臣;夏朝的龙逢,商朝的比干,就是忠臣。所谓良臣,就是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建议,且被君主采纳,因而身得美名,与君共享富贵,流誉青史的大臣。

所谓忠臣,虽然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建议,并敢于规劝君主,对君主忠心耿耿,但最后被君主杀戮,国家灭亡,只落个忠臣的空名。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太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继续问道:「你讲得很对,作为君主怎样才能明智,怎样才会昏暗呢?」

魏征回答说:「君主能够听取各方面意见,就明智;君主偏信谗言,就昏暗。」他又列举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偏听偏信,被奸臣蒙蔽,死到临头还蒙在鼓里的实例,进一步阐明这个道理,引起太宗的高度警觉。

太宗诚恳的对魏征说:「我接受你的劝诫,努力去做一个明君,你也要大胆进谏,无所顾忌和隐讳,做一个流芳百世的良臣。」魏征见太宗以做明君为己任,非常高兴,立即向太宗保证:

「你做明君,我一定做良臣,决不辜负陛下的厚望。」从此以后,君臣相知,情如鱼水,凡有说魏征坏话的人,唐太宗一概不听,甚至严加痛斥和惩办,使那些爱进谗言、陷害正直大臣的小人消声匿迹,不敢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