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氧气嘴儿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著作,后世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我是学中医的,开学就要学金匮要略了!
2楼:友谊不渴望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是不同的书,《伤寒杂病论》包含《伤寒论》,《金匮要略》是单独的
3楼:
3楼说得很对 据说我开学也要学了...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区别
4楼:窝窝疯7bw圪
《金匮要略》一书的内容主要以内伤杂病为主,其中也有一些妇人妊娠、产后、急救中毒等**。《伤寒论》一书主要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金匮要略》以脏腑辨证为主。
据《伤寒论》自序里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知两书原为一体,但伤寒是感邪为患,故变化较多,内伤则是本脏自病,故传变较少,因此,治伤寒是以祛邪为主,祛邪也即安正,治内伤以扶正为主,扶正也即祛邪
5楼:买新兰笪云
陈明主编的,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我觉得就是对伤寒最生动的诠释,我们听讲座有时懵懂,但医案却用鲜明的事例来解释伤寒六经辨证的规律和方法,伤寒**的范围是三阴三阳,也就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金匮也是在六经基础上增加了杂病,病机**更为复杂,在中医学中,如果没有伤寒论这本书,中医就会大为失色,这是刘渡舟说的,
6楼:仲桂花僧凰
医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后来原著失传,经后世医家收集整理成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金匮要略》则是以脏腑辨证的,《伤寒论》主讲伤寒《金匮要略》主论杂病。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是分别是什么样的专论?
7楼:漫阅科技
《伤寒杂病论》原书16卷,成书后很快散失于战乱之中。至西晋王叔和重新搜集方得保存,但六朝隋唐时秘藏而不显,故唐代孙思邈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叹。且后世史志所载书名、卷数等颇为纷乱。
直到北宋经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校定,始有今传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前者专论伤寒,后者专论杂病。《伤寒杂病论》原书的全貌,已不可确知了。
《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是一回事吗?
8楼:青竹遗风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杂病论》是医圣张仲景的原著,在流传过程中散佚了,后来又经医家将其内容整理成二部分,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9楼:匿名用户
不是的。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写的两本书的合称,指的是《伤寒论》和《金贵要略》两本书,是后人为了方便。如果你想买,建议你到当地新华书店去问一下,应该有原文!
10楼:匿名用户
《伤寒杂病论》,东汉未年张仲景撰。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后来经过人们(大多是他的学生)的收集修改。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宋代的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应该是1982年北京中医大学几个教授编译出来吧, 如果你想买,你可以到当地新华书店去问一下,应该有1982年版的,(《翻刻宋版伤寒论》现在知道世上只有无本了)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 10
11楼:神医华佗
http://****pharm***.***.**/tcm/knowledge/detail/100681.html
http://****pharm***.***.**/tcm/knowledge/detail/100681.html
12楼:匿名用户
我家里就有光绪年的这样的书
在**能买到,《伤寒杂病论》与《金匮要略》这两本书呢?
13楼:阿_适
首先伤寒杂病论包括了金贵要略,要么是伤寒论和金贵要略,要么是伤寒杂病论,亚马逊,当当,**都有,电子版网上也很多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主要记述的是什么?
14楼:漫阅科技
《伤寒杂病论》原书16卷,成书后很快散失于战乱之中。至西晋王叔和重新搜集方得保存,但六朝隋唐时秘藏而不显,故唐代孙思邈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叹。且后世史志所载书名、卷数等颇为纷乱。
直到北宋经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校定,始有今传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前者专论伤寒,后者专论杂病。《伤寒杂病论》原书的全貌,已不可确知了。
《伤寒杂病论》是什么?
15楼:易书科技
张仲景(150—219),名机,字仲景,东汉伟大的医学家,河南邓县穰东镇人。仲景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汉灵帝时,被举为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仲景叹慕扁鹊的医才,痛恨世人忽视医学,追求名利,竟逐权势的习俗。于是他决心抛弃仕途,走上学医之路。
东汉末年,正是战乱灾害频频发生的时代,瘟疫也广泛流行。著名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桀、徐干、阮璃、应场、刘桢)竟有5人死于瘟疫。连张仲景家族的200多人中,在建安年间也死了2/3,伤寒占7/10。
这给张仲景很大的打击,残酷的事实迫使他专心致力于医学。他一方面勤求古训,认真钻研《素问》《九卷》《八十二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医学著作,吸收前人遗产;另一方面博采众方,广泛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经验药方,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在晚年终于完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一医学巨著。
但《伤寒杂病论》著成后不久就散失了,一直到晋朝,一个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这本书。但是此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看着这本书越来越兴奋,十分想知道这是什么书。
于是就利用太医令的身份,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终于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但《例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还没有找到。对于王叔和的功劳,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这样评价道:“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到了宋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即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它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道是张仲景所著,于是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张仲景把包括多种传染病在内的一切外感发热病通称为“伤寒”,创造性地提出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的“辨证论治”的**原则,确立了理、方、法、药相结合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至今,“辨证论治”仍是中医诊断**的核心部分。
为了作出正确诊断,他还提出“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其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凡寒症、虚症、里症一般是阴病;凡热症、实症、表症一般是阳病。他把这种通过“四诊”(望、闻、问、切)得来的病人各方面的表现加以综合、归纳、分析、辨认,从而作出正确判断,就是所谓“辨证”。辨证就是综合全部症状,认清疾病的本质;论治是采取不同的方法**。
张仲景总结以前的经验,根据不同的病人、病情、气候、地理条件,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头痛是症状,但并不能表明**,需经四诊(望、闻、问、切)集中全部症状。有头痛、恶心、鼻塞、清涕、脉浮、无汗,经过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症,得出结论是外感风寒表症。
据此立法为辛温解表。如,南方夏天气候热,就少用热性药,北方冬天气候冷,就多用温热类的药。
他还总结出了驱邪与扶正两大**原则以及汗、吐、下、合、温、清、补、消8种**方法,即邪在肌表用汗法;邪壅于上用吐法;邪实于里用下法;邪在半表半里用合法;寒症冷地用温法;热症暑季用清法;虚症用补法;积滞肿块用消法。这种针对不同情况的灵活用药的原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有的方法汉以前就有人使用,经张仲景的总结而确立起来,并成为以后中医遵循的**原则。
在处方用药方面,《伤寒杂病论》共载药方375种,使用药物214种。张仲景大胆创新,调制了不少新的复合方剂,大大发展了方剂学。现在中医临床上不少常用方剂都是由其方剂加减变化而来的。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方法。《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