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易书科技
在波光潋滟的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中部的四座小山中,有一座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古城,它就是驰名于世,为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徒、**教徒和伊斯兰教徒所顶礼膜拜的圣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个并不起眼的小城,但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却并不弱于纽约、巴黎。它的声望之所以如此经久不衰,完全是因为这里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有历史的古迹、独特的情调和奇妙的神话故事。《圣经》中提到的人名、地名和神话等,都可以在耶路撒冷的老城区找到相应的教堂和殿宇。
在耶路撒冷的南郊,有个叫伯利恒的小镇,小镇附近有一个山洞,叫马赫德山洞,圣母玛利亚就在这个山洞里生下了耶稣。耶稣年轻的时候,就是在耶路撒冷求的学。后来又在伯利恒收受门徒,传播上帝的“福音”,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也是埋葬在这个地方。
不过耶稣受难三天后,又从墓地复活了,40天后升上天国。今天在马赫德的复活教堂,就是古罗马皇帝的母亲在耶稣的基地上修建的。因为耶稣在此降生、受难和复活,耶路撒冷更是神圣和至尊。
可历史总是让人哭笑不得。
圣地应是一个不可亵渎的地方,圣诞节本是一个充满温馨和欢乐的日子。而就在1847年圣诞节,就在这个神圣庄严的地方——耶稣的诞生地伯利恒小镇的圣教堂里,一群平常道貌岸然的教士,正以烛台和十字架为**,如荒野中的野狗一样相互追逐斗殴……
群殴的双方为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教士们。
他们是为了争夺对圣地的管理权:谁来掌管伯利恒教堂的钥匙?谁负责修缮圣墓教堂的圆顶?圣墓上竖立什么样的伯利恒星……
这个事件发生后,法国皇帝路易·拿破仑以天主教徒保护人的身份,对土耳其苏丹施加压力(这个地区当时归土耳其管辖),要求土耳其苏丹尊重天主教徒的权利。土耳其苏丹指望得到法国的支持,就把圣地的管理权交给了天主教会。于是伯利恒教堂的钥匙就交到了天主教修道士的手里。
一颗铸有法国国徽的天主教的银星也在圣地上竖了起来。对此,沙皇尼古拉一世极其恼火。另外,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对各列强最具有吸引力。
因为它们是沟通黑海与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是联结欧、亚、非三大洲的“金桥”,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称之为“我们房屋的钥匙”。马克思在一篇论《战争问题》中指出:
“沙皇的这样大的一个帝国只有一个港口作为出海口,而且这个港口又是位于半年不能通航,半年容易遭到英国人进攻的海上,这种情况使沙皇感到不满和恼火,因此,他极力想实现先人的计划——开辟一条通向地中海的出路。”
于是,他便以东正教徒保护人的身份,要求土耳其苏丹尊重东正教徒的权利。他派出以缅希科夫为首的高级使团到达土耳其,要求苏丹:1.
保障东正教会对圣地的特权;2.以正式条约确认沙皇享有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所有东正教臣民的保护权等等。土耳其迫于沙皇的威胁,部分满足了**的要求,但拒绝签订协定,不承认沙皇对土耳其东正教臣民的保护权。
沙皇尼古拉一世**吃这一套,不管三七二十一,于1853年7月3日,以保护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居民权利为借口,出兵占领土耳其的附庸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10月4日,土耳其对**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土耳其得到了英、法和撒丁王国的支持,普鲁士和奥地利实际上也站在了土耳其方面。恩格斯曾这样评价,**所面临的是一个生产方式落后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的一场无望的战争。
1853年11月18日,俄土双方第一次大会战在土耳其的锡诺普军港进行。当时英、法、奥、普等国,硬要土耳其**下令停止刚刚开始的军事行动,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利用时机,在海军上将纳希莫夫指挥下,出动6艘主力舰和两艘巡洋舰与土耳其舰队发生激战。
4个小时后,土耳其被击沉7艘战舰,分舰队司令官被俘,水兵5000余人战死。锡诺普战役俄军的胜利,使其控制了黑海局势,土耳其军队的陆战计划受到遏制。
“锡诺普战役,好像这样一个冲击器,把蓄积已久的电流的冲击四散开来。”1854年1月3日,拿破仑三世建议英国与法国共同对**采取军事行动“保护”土耳其。2月6日,**与英、法两国的外交关系中断。
2月7日,英、法两国向**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在4月30日以前,退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俄对此置之不理。3月12日,英、法和土耳其的三国同盟形成。27和28日法、英两国先后对**宣战,英法联军进驻黑海。
为争取更多的盟国,拿破仑三世想使奥地利放弃中立而站在英、法方面,1854年12月2日,英、法、奥攻守同盟确立。由于奥国早与普鲁士缔结了同盟,这样英、法、奥、普共同对**作战。奥地利**动员了所有的军队,但仍然避免军事行动。
但是,拿破仑三世也对撒丁王国的积极活动有一定成效。法国使节从1854年5月开始就和撒丁王国的国王和首相频繁接触,终于在1855年1月26日签订同盟条约。其后,由马摩拉将军指挥的15000名意大利士兵,在克里木半岛与英、法联军共同对**作战。
这样,英、法和撒丁王国联军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了**。
克里米亚战争形成了多瑙河流域、黑海沿岸和高加索三个战场。英、法等国**认为,只要攻占了克里木半岛上的**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就一定会取得战争的胜利,从而消除俄网对巴尔干和近东的势力。
1854年9月14日由英国拉格兰将军和法国圣·阿尔诺将军指挥的军队,共约60000余人,在克里木登陆,并包围了塞瓦斯托波尔。奥国负责守护多瑙河的公国。1855年9月11日,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陷落。
在此之前,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
**战败后,双方于1856年2月25日至3月30日举行巴黎会议并缔结《巴黎和约》,结束了克里米亚战争。
“沙皇**遭到了惨败……沙皇**在全世界面前给**丢了丑,同时也在**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克里米亚战争后沙皇**多年来拥有的欧洲反动势力的首脑地位消失了,向中欧和南欧发号施令的局面也结束了。**对于奥地利的“背叛”怀恨在心,奥英关系也亲热起来。克里米亚战后欧洲国际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是什么?
2楼:匿名用户
19世纪沙俄继续黑海地区进行扩张,企图夺取黑海海峡,引起了英、法等列强的不满,1852年土耳其将耶路撒冷圣地的伯利恒教堂交给天主教掌管,**借机要求对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徒拥有特别保护权,被土耳其拒绝,1853年7月俄军占领土耳其保护国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10月俄土战争爆发,英、法、萨丁先后加入土耳其一方。这场战争的主战场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故称克里米亚战争。
战争爆发后英法按兵不动,土军单独在巴尔干、黑海、高加索与俄交战,在巴尔干,土军凭借兵力优势击败俄军,1854年6月俄军在普奥压力下撤出侵占的摩尔多瓦瓦拉几亚两公国。在高加索,土军1853年于10月27日对圣尼古拉发动进攻,11月土军受挫,12月俄军击败土军。在黑海方向,两国爆发了海战,1853年11月俄黑海舰队在锡诺普海战中全歼土耳其分舰队,**获得黑海制海权。
1854年1月英法舰队进入黑海,俄对英法宣战,6月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的瓦尔纳登陆,海军将俄舰队封锁在塞瓦斯托波尔。7月俄军在高加索击溃土军主力。9月,英、法、土联军在克里木半岛登陆,20日,联军突破俄军防线,逼近塞瓦斯托波尔,俄军尽一切可能迅速加强了防线,10月17日联军开始进攻塞瓦斯托波尔。
10月25日,俄军袭击了联军后方,11月5日,俄军对联军发动**被击败,第二年6月18日联军强攻塞城,被击退。8月16日,俄军再次发动大规模反击被击退,联军随后进行了大规模炮击,9月8日,联军攻占塞瓦斯托波尔,此战进行了11个月,双方损失惨重。
1855年双方在高加索卡斯进行激战,6月俄军包围卡斯,9月攻城受挫,围困致11月土军投降。1856年3月俄法签定「巴黎和约」,黑海中立化,**失去了在黑海拥有舰队的权力,**对黑海扩张的长期努力前功尽弃。
这场战争中落后的农奴制**损失惨重,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这场战争中英法联军使用了线膛枪、蒸汽船,大大提高了陆海军作战效能,铁路和电报也使军事行动的后勤指挥产生了革命性变革。
克里米亚战争是怎么回事
3楼:炫丽晚安
克里米亚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另一方是鄂图曼帝国、法国、英国,后来皮德蒙特-萨丁尼亚也加入了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七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战争的起因
这场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俄罗斯向鄂图曼帝国提出为保护鄂图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在“圣地”建立俄罗斯的保护地的要求,这个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苏丹否决.法国的天主教徒和英国的新教徒也反对俄罗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的企图.
俄罗斯在苏丹拒绝后决定以此作为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1853年俄罗斯与鄂图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
战争的真正原因是鄂图曼帝国逐渐的、内部的瓦解,俄罗斯认为这是它将它在欧洲的势力不断扩大的好机会,尤其是它获得一个通向地中海和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好机会.鄂图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此时显然摇摇欲坠,而俄罗斯则争取获得对恰纳卡莱海峡和伊斯坦布尔海峡的控制.英国和法国反对俄罗斯的扩张,它们不希望俄罗斯获得这些战略要地以维持它们自己在东南欧的势力和兴趣.
1854年底英国和法国对俄罗斯宣战,1855年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加入这个同盟.奥地利迫使俄罗斯从多瑙河撤军,但并没有帮助英法围攻克里米亚上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舰队.因此奥地利在这场战争中起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虽然它并没有主动参加这场战争.
塞瓦斯托波尔被围攻近一年后英法联军占领了一个重要的堡垒,此后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
战争时间表
1853年7月3日:俄军开入多瑙国家.
1853年10月16日:鄂图曼帝国向俄罗斯宣战.
1854年3月27日和3月28日:英国和法国向俄罗斯宣战.
1854年4月20日: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防御联盟协议,这个协议在这场战争内有效.
1854年7月底至9月:在奥地利的压力下俄罗斯撤出多瑙国家.
1854年8月16日:俄罗斯在波罗地海奥兰的一个要塞被占领.
1854年9月14日: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登陆并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
1854年12月2日: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在维也娜签署反俄同盟.
1855年1月16日: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加入战争.
1855年5月22日:英法舰队进入亚速海,但没有获得任何成果.
1855年9月8日:英法联军在围攻349日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
1856年3月30日:鄂图曼帝国、俄罗斯、萨丁尼亚、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巴黎和约正式结束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放弃所有占领地区,鄂图曼帝国的领域被保证,黑海内不得驻军.
战争后果
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之一是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的神圣联盟终止.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持中立,战后普鲁士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好,与奥地利的关系变坏,而俄奥之间的关系恶化.英国与法国在战后也开始与俄罗斯修好,因此奥地利日趋孤立.
到此为止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取支配地位,但这个地位日益减弱,而普鲁士的地位则日益增高.由此欧洲各强国之间的势力均衡开始对奥地利不利地变化.奥地利的削弱同时也使皮德蒙特-萨丁尼亚不断增强.
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起了一个支配性的地位.1861年在法国的支持下皮德蒙特-萨丁尼亚达到了建立一个意大利王国的目的.
战争的意义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今天大多数人已经将这场战争遗忘了,但它从军事上和从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它与巴黎和约是19世纪既1815年的维也娜会议后的第二次重大事件.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铁甲船和现代的**性的炮弹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壕沟战和静止战.电报首次在战争中被使用,火车首次被用来运送补给和增援.
随军记者首次参加并可以在同日将战况报告给家乡的报纸.由于一个英**官的错误在一次攻击中在20分钟内900名英国骑兵丧身,当晚《伦敦时报》就报道了这个损失,在英国掀起了一场危机.此外在这场战争中记者还第一次使用了摄影术来记载战争的残暴和英雄事迹.
损失和英军对其野战医院的改革
在这场战争中共约50万人死亡,其中英军的损失最高.大多数士兵不是阵亡,而是因饥饿、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和野战医院的条件差而死于其战伤.弗罗伦斯·南丁格尔改善了野战医院的卫生条件,仅此一项改革就大大地提高了受伤战士的生存率.
战后南丁格尔在伦敦创办了第一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