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戴香包,端午节为什么要戴香包50字

2020-11-24 15:35:55 字数 5362 阅读 2194

1楼:耿天芝

端午节戴香囊,可以祛邪祈福。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端午节香包选用的中草药具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之功能,且大都含有挥发油,气味清香纯正、持久,多数中药有效成分对多种细菌和病毒、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功能,从而起到了避邪驱瘟的作用。

2楼:狮子

最早的传统是防五毒,后来是一种传统

3楼:匿名用户

是一种传统,因为要纪念屈原

端午节为什么要带香包

4楼:匿名用户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5楼:匿名用户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6楼:墨丘利的飞鞋

五月俗称毒月,根据风土志记载,农历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中天节,有制造各式各样避邪物的风俗来防止毒虫侵扰,佩戴香包有袪毒避邪的功用,并成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且用五色彩线系绑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长命百岁,叫它做长命缕。所以说,和屈原是没有太大关系。

7楼:苏瑾年

驱灾, 辟邪 ,一般香包或五彩线从端午那天开始带, 带到端午后的第一场雨 ,然后取下丢掉。寓意是让大雨冲走晦气和疾病。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起源于中国古代,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加入纪念多位中国历史人物的内容。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8楼:匿名用户

端午节来历: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不舍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人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来纪念屈原,后发展成端午节。

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尸体。恰逢雨天,为了打捞贤臣屈原,再次冒雨争相划进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文化:

屈原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端午节纪念屈原,因此,它也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人节。

离骚节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童谣: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9楼:匿名用户

v估摸聚会v。好vv

端午节为什么佩戴香囊?

10楼:蔚雪卉柏云

佩香囊,可以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避瘟、防病。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属中药学理论中的五臭范畴,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这些药物之所以有芳香气味,是由于其含有大量挥发油,这些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端午节传统香囊中的香料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对防蚊驱虫有一定作用。

11楼:边夏柳鞠芬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12楼:树定第嘉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

13楼:匿名用户

听老人家说是为了驱邪避魔

端午节为什么要挂香包

14楼:邸素洁步冬

这样可以

疾病,据说,民间有在身上挂香包的习俗端午节

15楼:匿名用户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人们习惯性认为端午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饱受奸臣的排挤,忧国忧民的他“于是怀石自沉汩罗以死”。这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会有错。

但正史中并无屈原哪天投江和端午节风俗的记载。到了唐朝,文人张守义为《史记》做“正义”(注释)时才添了下面这段内容:根据《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后,楚国人悼念他,每年这一天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代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个人叫区回的,大白天忽然见到一个自称三闾大夫的人。这个人说,你们祭奠我的贮米竹筒都被蛟龙吃了,以后米要用楝树叶包上,用五彩丝缚住,蛟龙才不敢吃。张守义认为“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有趣的是,在江浙一带,人们又将端午节来历的“版本”分别改成了祭伍子胥、纪念越王勾践及孝女曹蛾等不同内容。

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告诉记者,端午节实际上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当时的人们希冀以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此后端午节就以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节日形式传承下来。赛龙舟,用五彩丝缠手足腕,用楝叶包米粽,采插艾叶、菖蒲,取蟾酥,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采多种草药,人身发辫上及门外屋内各处悬挂艾叶、香包,墙上张挂钟馗画像或避邪符印等等,凡此种种都和防疫健身的节日主题息息相关。

为什么要选择农历五月初五呢?这是由于芒种过后,天气开始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中国古书《夏小正》载:

“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荆楚岁时记》也说:“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长此以往,遂成风俗。不但汉族在酷暑之前要进行这次大规模的防疫祛病活动,许多少数民族也是如此。四川小凉山彝族过端午节,人们纷纷进山采集草药,做防病治病之用。

仫佬族过端午要抬着纸船到田间赶走害虫,祝祷禾苗茁壮成长。

乌丙安教授认为,端午节需要正本清源,任何地区性局部历史文化的延伸都不能取代全民性的民俗大节。过分强调端午节的地方性内容,夸大其政治教育目的,结果是使普通百姓不了解端午节全民防疫健身的内涵,逐渐失去了美好的传统文化记忆。现在应恢复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的防灾祛病、祈求健康长寿的本来含义,抢救并保护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

当然这并不是说就不要过具有本地方特色的端午节,而是说应当在继承全民共有共享的端午节民俗传统的同时,过好多样化的各具特色的地区性端午节。今年湖北屈原故里秭归和湖南岳阳屈原投江地汩罗都要在端午节恢复祭龙、祭江、祭屈原的传统习俗,还有大规模的赛龙舟活动。从民间和地方**准备的情况看,今年两地的端午将盛况空前。

两地也都做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充分准备。

29个民族的端午风俗淳厚多样 作为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乌丙安教授特别看重民间文化的多样性。他告诉记者,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满、蒙、藏、苗、彝、畲、锡伯、朝鲜、土家、达斡尔等29个民族都过端午节,而且彼此不同,各具特色。

乌丙安说,汉族过端午的习俗相当丰富,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也别有趣味。比如贵州苗族端午节除举行赛龙舟外,还举行踩鼓舞、唱歌、赶山、游方等活动。藏族民间过端午节,青年男女要到郊野游乐,进行赛马、歌舞、游戏等活动。

乌丙安教授诙谐地说,一个端午节粽子,各民族就吃出了各自的花样。汉族最早是用新竹筒盛米煮成筒粽,后来才改用楝叶、菰芦叶、竹叶、苇叶裹糯米(江米)或黍米(黄米)成尖角心形状,煮熟后食用。唐明皇还为此吟出了“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

畲族将粽子称为“牯角”,用箬叶将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龙草捆扎,十个一串。煮粽子常用灰碱水,粽子煮好后,色黄气香,可存放半月。瑶族的粽子常用糯米配腊肉条、绿豆,形似枕头。

也有在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的。毛南族的端午节亦称为“药节”,他们用艾叶、菖蒲、黄姜等草药作馅包粽粑食用。

16楼:藤原溪

要挂吗??

偶没听过啊!!!!

17楼:匿名用户

端午节又称重阳节,因为要记念屈原

人们在端午节为什么要做香包?

18楼:叫那个不知道

端午节的香包一说是避邪,一说是为讨吉利。传说屈原

投江时正值夏天,蚊虫四飞,民众唯恐屈原遗体遭叮咬,纷纷用艾草点燃,以烟熏虫,后有人建义,何不以布包檀香。后来,人们用针线缝好香包后,再串以布绳,紧挂颈间,人人一串,蚊虫污物不敢近,相传下来,端午做香包就成了中国传统习俗。

农历的五月五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过端午节,而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这就是香包的起源。

扩展资料

香包在《诗经》的一些篇章里已有描述,说明早在约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礼记》云:“五采谓之绣。

”香包用青、赤、黄、白、黑五色丝线刺绣而成,色彩绚丽,自然有装饰衣着、把玩欣赏之审美功用,又因填有特殊的中药材,兼有驱邪擗欹、除菌爽神功效。《礼记·类则》载,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须佩戴香包,说明香包还有礼仪作用。

战国时期以至秦、汉、晋,男女都戴香包,晋以后渐为女人、儿童的专用品。宋时,官史朝服上开始佩戴香包,礼仪作用愈加凸显。

清代,香包成为馈赠佳品,特别是相恋男女以此作为馈赠的信物。现代,香包是承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在人际交往、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寄情寓志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送一个香包,传递一份友情,捎去一份好心情,表达一番美好的祝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