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繁人凡人
百善不是100善,而是指很多善事。
百善,指各种好事。常言:百善孝为先。
bǎi shàn
《吕氏春秋·孝行》:“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
《孔子家语·五仪》:“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
茅盾 《子夜》一:“﹝ 吴老太爷 ﹞心里专念着 文昌帝君 的‘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诰诫,这矛盾是很自然的了。”
都说百善孝为先、那其余的九十九善是什么
2楼:爱秋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百和万都是虚数,指的所有的善和恶。
3楼:匿名用户
只要读懂一本**规,皆可领略其真谛
4楼:思想々嘉
各种善吧,你问大学里教授都不一定回答得上来,因为,学校对这方面教育的缺失太严重了
5楼:匿名用户
这个“百”字 是一个泛指的意思,是概数。言其多,许多的,众多的。这是我国古代语言中泛指多的一种用法,他可能有一百种,也可能超过一百种。就是形容很多的
6楼:真的伤了心,好凉
好多斌不是数学说的,而是用心做的,什么事情,只要感人都为雷锋
7楼:姜高亮
孝,忠,恭,谦,和,仁,义,礼,智,诚,信……
8楼:匿名用户
瞎扯,百善只是形容孝很重要的意思
9楼:自由的天空
孔子家语: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之
10楼:匿名用户
百善只是个比喻,比如万恶之源的万恶
百善孝为先、既然有些人连一个孝字都做不到、还有没有资格说到其他九十九善呐?
11楼:匿名用户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是有孝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12楼:
其他都99美了,为啥不孝呢,是不是他父母严重不负责任?
百善孝为先,那么,百善是指哪百善?
13楼:匿名用户
百善孝为先,出自《围炉夜话》(清)王永彬 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
百善,指各种好事。
14楼:匿名用户
一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字,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生第一步,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孝亲亲责莫回言
二惜乎人间不识孝,回心复孝天理还 诸事不顺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道贵顺无他妙,孝顺不分女共男 福禄皆由孝字得,天将孝子另眼观 人人都可孝父母,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里有孝语,孝妇面上带孝颜
三公婆上边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女得淑名先学孝,三从四德孝在前 孝在乡党人钦敬,孝在家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孝化风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声价贵,死后孝子万古传 处事惟有孝力大,孝能感动地合天
四孝经孝文把孝劝,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为孝,能孝就是好男儿 为人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子照样还 堂上父母不知孝,不孝受穷莫怨天 孝子面带太和相,入孝出悌自然安 亲在应孝不知孝,亲死知孝后悔难
五孝在心孝不在貌,孝贵实行不在言 孝子齐家全家乐,孝子治国万民安 五谷丰登皆因孝,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贫合富,善体亲心是子男 兄弟和睦即为孝,忍让二字把孝全 孝从难处见真孝,孝容满面承亲颜
六父母双全正宜孝,孝思鳏寡亲影单 赶紧孝来光阴快,亲由我孝寿由天 生前能孝方为孝,死后尽孝枉徒然 孝顺传家孝是宝,孝性温和孝味甘 羊羔跪乳尚知孝,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不如禽类实可怜
七百行万善孝为先,当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孝矣无穷孝无边 此篇句句不离孝,离孝人伦颠倒颠 念得十遍千个孝,念得百遍万孝全 千篇万篇常常念,消灾免难百孝篇
百善孝为先的善都有何解释呢?
15楼:匿名用户
中国有一句老话: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为什么中国人认为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呢?
说孝道,首先就要说到“五伦”。所谓五伦,指的是五种人际关系: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一个都不能离开人群而独处。而五伦,正是与每一个人都关系最为密切者。任何一个人,能够处理好这五种与自己最为密切、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就可推而广之处理好其他一切人际关系。
五伦中的任何一伦,都有其特殊的规范,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礼臣忠等。它要求每一个人根据所处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各尽己责,如父母的责任要是要慈爱养育子女,子女的责任就是要尊敬孝顺父母,等等。但这并不是说父母对子女要慈爱,而兄长对于弟妹、上级对于下级就可以不慈爱。
慈、友、礼、孝、恭、忠等品格是一切人际关系都要遵循的,只不过在父子关系中,“慈”对于父母来说是最主要的,“孝”对于子女来说是最主要的。
孝,乃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依从、感恩的心理。婴孩呱呱落地,从此即与父母家人朝夕生活在一起,其感最亲者,无过于父母双亲。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此种慈爱之情,婴儿即能感知。待其稍长,略具智识,即开始教以孝道,即教导孩子体认父母之辛劳,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父母。这样教,这样说,这样做,都是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围之内。
孩子虽小,也能感知父母是怎样的疼我爱我,我学父母的样,也应该如此这般去疼父母爱父母,从而使孩子从小即体悟到爱父母是怎样的一种滋味。这种情感体验,就是在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田中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从小即知爱父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长大后就会很自然地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爱国家,爱社会,爱人类。
可见,中国人教孝,就是要由近及远,由易及难,一步步培养出孩子的爱心来,最终使孩子养成一颗对人类全体大公无私的爱心。而这一切,都是打小从教孩子孝道开始。孝,既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又是一切教育的归宿。
所以中国人说:“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如果说父母疼爱子女在相当的程度上是本于天性,那么教孩子孝道则是一种人文教育,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固然在人的天性中,人人皆知父母辛劳,要尽我所能来回报双亲,但这种良善的天性如果不及时施以正确的教导方法,使之生根、发芽、成长、坚固,则此种感恩的心情很快会泯灭掉。不知不觉中,认为父母疼我爱我乃天经地义之事,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至于我也要疼父母爱父母,因无人教无人提醒,没有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乃渐渐遗忘于脑后,最后则渺然无知矣。
幼童时期就没有引导孩子形成孝道的观念,没有使孝顺父母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长大后却埋怨孩子不懂孝道,岂非是缘木而求鱼!打小就培养孩子的孝道精神,从娃娃抓起,这是最关键的,也最容易见成效。所以孔子说: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国人的老话:“爱子,教之以义方”,而孝道,就是义方之最大者。
人的童年少儿时期,是整个人生阶段的预备期。在此阶段培养孩子的孝道精神,就是使孩子从小就沐浴在仁爱忠信的光辉里。《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孩子在幼童时期即教以孝道,使孩子从小即明事理,讲道德,则无异于从小就把握住了人生的根本,从小就走在仁爱的人生正道上,这正是与圣人同一本色,同一践履。长大**后,承继少年时期的理想与信念继续前进,则其必为正人君子,必为社会一优秀分子,其于社会人群之贡献必大矣!
能听闻圣教,能实践圣人的正确教诲而于社会有所贡献,则此生没有虚度也!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生至此,夫复何求!这正是中国人“百善孝为先”、从小即教以孝道的甚深渊旨所在。
时至今日,我们重新提倡孝道精神,仍然有它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提倡孝道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今天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家庭中“四二一”的结构越来越普遍,即老人四位,父母两个,众星捧月般守着一个小宝贝。一脉单传,加以生活优裕,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想被溺爱也几乎不可能。
由此使现代的孩子几乎都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精神不足。人过于自私,必将使他自己与周围环境多有冲突,对他个人生活的幸福感也多有负面影响。如何逐步泯除私欲,一步步培养出孩子的爱心来?
最好的、也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从家庭入手,从教导孩子孝道入手。家庭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影响都是极其巨大的,有时是决定性的。让孩子从小即体会爱父母是什么滋味,孩子易懂易学易做,且感到特别亲切。
以此为第一步,孩子自可慢慢体会出爱同学、爱老师的滋味,再逐步引导至爱国家、爱社会、爱人类。今日学校、社会的品德教育,多从家庭外部着手,一开始即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其道理固然千真万确,惜乎其方法有大而无当、流于空洞之弊。
不从身边最亲密的父母、家人、老师、同学入手,不由近及远、由易及难,如何使孩子能够真正体会爱祖国、爱人民是何等滋味?相形之下,中国传统教育以孝道教育为第一步,确实是极其科学、极其合理的。究其原因,它符合人性,符合孩子的天性。
其次,提倡孝道可使父母真正安度晚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众所周知,中国已步入老龄社会。有人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老年人养老的经济负担会逐渐减轻,老年人可以安心颐养天年了。
此论甚是,然更有深意在其后焉。人处老年,不仅要求吃饱穿暖,生活平静,更要求能尽享天伦之乐,于亲情的要求尤为迫切。世道艰难,人生坎坷,经历了一生的风风雨雨之后,人往往到了老年才更加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
子女尽孝,才是真正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关键所在。至于经济负担问题,则非其重点所在。有些人认为使老人生活优裕,或者使老年人同住公寓,老人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则使老人无寂寞之感,无后顾之忧,这才是最科学、最合理的养老方式。
此言又差矣!科学永远不能替代人情。亲情之温暖与可贵,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可替代者。
合家团圆,其乐融融,其中的幸福感乃发自人心深处,即使是再豪华舒适的老年公寓、养老院也不能替代亲情。一首《常回家看看》久唱不衰,不正是表达了老年人的的共同心声吗?
其三:提倡孝道正是传统文化得以复兴的基础与契机所在。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体会到西方文明的弊端,希望能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以使人生更幸福,社会更和谐。
社会近几年持续升温的“国学热”,亦以此为背景。要使国人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可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关键是四个字:身体力行。
一方面要继续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国学复兴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在百姓的工作生活中,逐步用祖国传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来作参考,作引导,使其对传统文化有切身的感受和好感。普通民众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对其生活的价值所在,则国学复兴的基础于此立焉,国学复兴的希望大大增加矣。如何使百姓迅速体会到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莫过于在家庭中从教孩子孝道入手。孝道精神迄今仍是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可的道德规范,本身有着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于孩子而言,孝道本身易懂易学易做,且特别可亲可近;于父母而言,孩子有一丝孝行,则父母就会有莫大之欣慰与欣喜。
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复兴,以孝道开始,岂不下手易而又有立竿见影之效乎?
孝道,绝不是为了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自私。而是从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身边事开始,从自己做起,由近及远,由易及难,使我们的爱心和责任感日扩日大,最终努力修养到大公无私之境界。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孝也者,正是千里之跬步,江海之小流。百善孝为先,可不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