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泡泡猪和转转猪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啥用?
1:更容易地透过表面,看清复杂事物(尤其是掺杂了大量繁复且真真假假的信息)的本质和脉络,从而能够更合理地调配资源,尽可能把每一刀都切到蛇的七寸上,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解决问题。
2:更进一步么,就是能够使你更容易地说服他人(尤其是涉及到钱,做过乙方的同学们你们都懂我在说什么的嗯....)
如何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一件事,根据我的生活经验,一个逻辑思维清晰的人(简而言之,就是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的人),只要稍加些写作技巧的训练,表达能力一般都不会差,因此,我的这篇回答,将会把重点放在“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上。
1为了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的就是一个概念。
当我们在说某人or某文章有逻辑or没有逻辑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在说什么。
简而言之,是哪一个(或者哪一些)要素决定了一篇文章有没有“逻辑”?
为了**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白,“逻辑”是个什么东西。
我总结出来的定义是:逻辑,就是“因果”。
结构化思维中有一些不同的关系,例如并列,例如从属等等,而在“逻辑思维”里,只存在一种关系。
原因,结果:因为***,所以*** or 所以我认为***。出现了xx现象,(中间经过了一段推理过程),我认为原因应该是***。
逻辑思维这把**适用的战场,大致就在这两类问题之内。
漏洞越多,逻辑越是严谨。
这话看似耸人听闻,但是,确实是我研究了案例+亲身实践后得出的,最有概括性的结论了。
如果换成科研界的说法,那就是“可证伪”,判断标准就是,可证伪的程度越高,越是严谨。
2所谓的可证伪,它的意思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通过推理,实验,等等手段得出结论,但是我们需要假设一个前提,即如果出现了某现象,那么就证明我们的结论是错的,这是区别于科学与非科学的重要标准。
举个例子,我今天通过长期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天鹅都是白色的。
如何才能让这个结论变的可证伪呢?我只需要假设一个前提,如果出现了黑色的天鹅,就证明我的结论是不对的。这就叫做“可证伪”。
3接下来我再说说实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经典案例。
许多乙方,尤其是consultant,为什么总是会被人说是大忽悠呢(要么就是被人指责为纸上谈兵,不懂企业内情就瞎扯犊子)?
这是有原因的,而原因,大多都是因为他们的论证过程不可证伪。
我们的产品具有***优点,or比起原有的(或者竞争对手的)具有xx优势,所以你们要买,这种就是典型的强盗逻辑。女神,我很会修电脑,比那些高富帅都要更快更好,所以你做我女朋友吧。
仔细看看,其实这两者的逻辑,没啥区别。
4一条够严谨的逻辑链条是这样走的。
第一步:通过数据,实验,展示,证明我们的产品具有xx优点or优势。
第二步:证明企业存在对这些要素的需求(这一点太重要了)。
第三步:证明我们产品的优势契合了需要,或者比起竞争对手,能够更低成本or更好的契合需要。
第四步:得出结论,你们应该买我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里,可证伪的点(我称之为”漏洞“)就很多。
“如果我们的产品不具有xx优势,如果企业其实没有xx需求,如果我们的产品不能更好的满足需求……”
那么,即可证明,企业是不应该购买我们的产品的。
5我的好兄弟 @纽约老李 曾经提过一个案例,他在某一年成了全行业的topsale之一,我记得成就他的是个一千六百台电脑的单子,在其中,他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
我帮助甲方引进了融资,使得他们能够顺利购进我们的产品,到最后竞争对手比我们每台便宜了五百块钱,还是没有拿下单子,放到这个地方,就是个很好的演示:
有些乙方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我的电脑又好又便宜,所以你应该买我的,这就错了,因为他们没有走第二步。
企业的需求不止是又好又便宜,或者说,对又好又便宜的需求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旺盛。
甚至,有时候,甲方的需求会是采购方的“足够的回扣”,或者种种其他奇怪的需求。
再引用 @刘念 的一个回答吧,希望大家看看什么叫做“逻辑”。
“人渣”是怎么找到女朋友的?或者说为什么女孩子会喜欢上“人渣”?
6上面是商业案例,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个人文类的吧。
我随手从我的tl上截取了一个 香港电影没落的根本原因是香港回归吗?
为了证明“香港电影没落的根本原因是香港回归”这个结论为真,我们至少要走这么几步:
第一步:拿出数据,证明“香港的电影市场” 确实是 “没落” 了;
第二步:通过历史数据,其他地区电影市场的案例分析,归纳出数个要素,即“只有当满足了几个条件,某地区的电影市场才会繁荣,否则就会没落‘;
第三步:证明这几个条件的缺失是由于香港回归而产生的;
第四步:得出结论,香港电影的没落是由于香港回归导致的。
这个逻辑链条里,也存在大量的“漏洞”:
如果香港的电影市场没有明显的“没落”(有可能只是市场的周期性**);
如果这几个要素的归纳出现了问题;
如果这几个要素的缺失不是由于香港回归导致的;
那么,“香港电影的没落是由于回归造成的”这个结论就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当我们在说一个人没有逻辑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在说他的结论不可证伪。
比如那些最爱搞一句话总结的鸡汤学家和菜鸟们。
他们总是喜欢用一副看似高深莫测实则脑残至极的模样谈论一些他们根本不明白的玩意儿。
例如 只要***就会成功 、爱拼才会赢、 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x(****,我发誓我恨死“真正的’这个前置词了) 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会***x……
这些一句话答案之所以被人诟病,究其原因,也就是他们的“不可证伪”。
他们不会告诉你,如果出现了某个状况,那么就证明字其实和人品没啥关系,胆子大和成功率其实也没有那么大关联(至少不是在所有领域内都适用),有智慧的人也是会***的……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过法律逻辑学课程的学习,你自己有哪些收获
2楼:命中注定的
我的收获是,逻辑学远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逻辑学建立在大量抄袭语法的基础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概念就是语词,判断就是句子,条例就是段落(因果段落)。解词就是定义。
简单判断就是单句,复杂判断就是复句。性质判断就是主谓句,主项就是主语,谓项就是谓语,联项就是联结词,量项就是数量定语。假言判断就是假设复句,假言判断的规则就是假设复句的关系。
选言判断就是选择复句,选言判断的规则就是选择复句的关系。联言判断就是联合复句,联言判断的规则就是联合复句的关系。论证是议**的写作方法。
简单推理就是句式转换。虽然逻辑学强调与语法学的区别,实际上仍然是一回事。
二是各部分之间缺乏理性联系。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概念和非**概念、正概念和负概念、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都是这种分类在逻辑学的其他地方没有再用到,显得孤立。
概念之间的分类,分为全同关系、上属关系、下属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这种抄袭几何的分类仅是图形关系,完全没有涵盖全部的关系。这些关系在逻辑学的其他地方很少运用,同时关系判断的很多关系这里没有提出。
三是把“是字句”的上属关系判断当成性质判断,造成了举例的大量错误和逻辑学体系的混乱。“s是p.”亚里士多德说的“是”本来是系词,逻辑学却把判断动词“是”当成系词来理解。
例如,“雪是白的。”“我是学生。”两句话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句式。
前一句是主谓式,“是”是系词,没有实际意义,起联结作用,所以才叫“联项”。“是——的”组成固定格式表示强调的语气,这两个字必须同时存在,有“是”必要“的”;或者同时取得,无“的”必无“是”。谓语其实是“是白的”。
“白”是形容词。后一句是主谓宾式,“是”是判断动词,有实际意义,表示主语和宾语之间的全同关系或者上属关系。“学生”是名词。
并且主语“我”和“学生”之间是上属关系,“我”是下位概念、种概念;“学生”是上位概念、属概念。
法律逻辑学学习心得
3楼:可爱滴寻
最重要的心得是让人让人脑袋混乱没有逻辑,还有就是要想把逻辑和实践联系到一起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作为法律人,要维护的是被**人的权益,我们必须要思维清晰,有逻辑才能把对方陷入两难,以智取胜。
4楼:折侬殳安波
第二章《命题逻辑上》1.真假
值的意义:真:表情况存在;
“1”表存在
假:表情况不存在.“0”表不存在2.理解心得:
"如果"后只是一个条件,该条件是否存大对结论无必然影响.3。全局性观点:
唯一性决定真值,且决定存在,==》决定存在“1”。4。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那么”后为唯一性,“如果”后为不唯一性5。重点也是根本是:根据不同的逻辑常项之间的关系去研究其在复合命题中的真假值。
最根本的就是要确定谁是“唯一性的”。6。总结:
强调唯一性。7。方**指导:
如何判断一个复合命题的真值-------1。看符号;2。联想联结词;3。
确定唯一性;4。理解并应用。(箭号所指方向即为"唯一性"部分)特殊例子:
在充要条件假言命题中,p与q须同时同符号,则其为真,因为这是其p与q互为"唯一性"所决定的。第四章
词项逻辑(上)内涵与外延:内涵是一般性或普遍性的问题,而外延是特殊性或具体性的问题。---外延体现内涵,外延与内涵不可分离。
概念:本质就是一种思想。物质的第一性,衍生出不同的特有属性。
所以内涵是第二性。一般而言,我们不涉及物质的第一性问题,而是以第二性的内涵为基础,作为第一性来研究语词的属性。第二节
词项的种类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个体虽然不必然具有该群体的属性,是因为个体所具有的各自属性都是基于各个个体属性的抽象概括,一个缩小的共有属性,这个属性就是群体属性。所以群体属性是个体属性的高度概括。
或者说是一种概括之上的属性创新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概念属性。群体属性实质上是指在个体属性的基础上高度概括而创造出的新属性。而类与分子之间就没有再经过“概括”这一环节,而是直接体现出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第三节词项外延间的关系“属词项与种词项的区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体现出了“科学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一哲学原理。“绝对”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稳定性,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性”是历史发展阶段的更替性,是一般状态之运动。
“矛盾关系”体现出的是事物之间存大唯一性的对立关系,即唯一的两而性。通俗地说,就是“非此即彼”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