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历史对他的评价是个草包,但是为了政治目的,社会的标杆,硬被搬成了高大伟岸的形象。
秦“缪丑”和关“壮缪”为什么谥号都有个“缪”字
2楼:匿名用户
关羽大概是三国之中死后哀荣第二的人,第一当然是猪哥了。
而且最后清朝皇帝给关羽的称号比猪哥牛叉多了,是“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猪哥可没有这个待遇,其他古人之中只有孔老二有这个待遇。
但是对一个人比较贴切的评价还是他的谥号,根据史书,蜀汉政权给关羽的谥号是:壮缪侯。
壮好解释,是说关羽勇武雄壮,勇冠三军,不是其他部位壮。
但是缪不好说了,根据古谥法中所说:名与实爽曰缪,也就是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意思。
这是蜀汉政权给关羽的称号。而且对于这个谥号,无论是关羽几乎同时代的《三国志》作者陈寿,还是后人裴松之都没有异议。
陈寿是见过关羽的部下比如廖化等人的,他对于关羽的谥号没有异议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看看秦桧,被称为第一大奸臣的他,最后的谥号是:缪很,这是非正式的,曾经改为缪丑,后来改回忠献,最后说缪很可也,不算正式加上的谥号。很的意思当时简单,很多的意思。
缪的意思同上。宋史记载:二月甲辰朔,诏太常厘正秦桧谥,因谕辅臣曰:
“谥‘缪狠’可也。”
这就很让人玩味了。关帝爷怎么和大奸臣谥号的一半一样。
有人说那时候“谬”通假“穆”,也就是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还是个好称号,但是同时期的刘备的一个妃子也就是吴壹的妹妹的封号也是穆,而且还有其他人的谥号是穆的,这也就是说当时两个字已经分开了,不是一个意思。后人应该是根据这个曲解来说关帝爷忠义千秋的。
说到秦穆公,两个字在春秋战国时候可能是通用的,或者说,缪当时还没发展出别的意思。所以秦穆公也称秦缪公。这是当时的记载。
但是在三国时候,两个字已经分立了。
因为刘备的皇妃穆皇后,谥号的意思是布德执义曰穆。
不是缪,也没有任何当时或者后来的文献说也称缪。
宋代的谥号使用还是承袭前代,至少缪字没有再发展其他的意思,穆也没有其他意思,更不存在通用,因为所有通用的谥号用字,当时的文献一般都会做注释,谥号是盖棺定论的东东,古人没有那么笨,早想到了之后可能会出现歧义。
这样只有一个结论,当时的蜀汉政权也开始反思对关羽的使用和其功过,认为关羽有功但也有大过,所以只给他一个丑谥。
需要说明的是丑谥不是谴责,只是表示一种遗憾的否定,像“不悔前过曰戾;逆天虐民曰抗;去礼远众曰炀”,这些才算是恶谥,也就是谴责的意思。
就连后来编撰《四库全书》的时候,还要皇帝下旨意改谥号,这也反映了当时给关羽的就是缪这个谥号。
乾隆皇下令编纂《四库全书》,曾多次下谕,嘱令馆臣按照“圣旨”办事。有一道谕旨这样写着:
“关帝在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乃史书所谥并非嘉名。陈寿于蜀汉有嫌,所撰《三国志》多存私见,遂不为之论定,岂得谓公?
从前世祖章皇帝曾降谕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以褒扬盛烈;朕复于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灵佑二字,用示尊崇……今当钞录《四库全书》,不可相沿陋习,所有《志》内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其官板及内府陈设书籍,并着改刊。”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三国志》里记载关羽的谥号是壮缪。问题就出在“缪”字上面。乾隆帝以为,“缪”有错谬、诈谬的意思。
谥法也有“武功不成曰缪”的说法,所以说它“并非嘉名”。于是他不仅追加美谥,连史书原来的谥号也必须一律追改。当然也就显示了皇帝的威权。
不过早就有人指出,“缪”同“穆”古代通用,秦穆、鲁穆在《孟子》都写作“缪”,汉朝穆生,史书写作“谬”,《左传》上的穆亦多作“谬”,按照《周书谥法》:“布德执义曰穆。”穆有美、纯的意思,它是一个美名。
这也是很多人说关帝爷讲义气的由来,但当时两个字已经分立了。很多字都有类似的情况,之前说和悦是通假的,但是后来分开了,女和汝春秋时期也是通假的,后来也分开了,因为后来范晔写过《列女传》,当时的女一定是说女人,不是说汝,当然当时列和烈还没有完全分开,很多后来人写作烈女传,也对。
虽说如此,皇帝的谕旨毕竟是权威的。笔者小时侯读《三国》,就知道关羽谥号是忠义侯;而且忠义仁勇关圣帝君的庙宇,可说“遍地皆是”,连一个普通乡村,有时是一条小街道,也建立了关帝庙,真可谓“血食天下”了。
古代对死去的大臣赐谥,自然是统治术之一种。帝王要求臣子们对他竭诚效劳效忠,对于认为合格的臣子,便赐以谥号,自然也是以美谥居多。不过改谥的也还有。
像秦桧死时,居然谥为“忠献”,忠是对皇帝忠心耿耿,献是贤人的意思。这是很美的名号,那便反映了宋高宗对他的看法;可是过了五十年,到宁宗时代,忽又翻转过来,改谥“谬丑”了。这同样是反映了皇帝的旨意,虽然秦桧的骨头早已化尽,因为毕竟对生人还起作用,改谥也就成为必要的了。
乾隆皇帝修改关羽的谥号,何尝不是出自维护本身王朝利益的私心!满洲人入主中原,臣民绝大多数是汉人,为了要这些汉人死心塌地拥护王朝,除了强调“忠”,还须强调“义”,也就是对恩主感恩戴德,赤胆忠肝,誓守信义。而关羽正是如此的一个典型人物。
表扬关羽正是为了抬高自己。他对死了千余年的关羽,就那么爱护备至?如无深沉的用意,这才难以使人信哩!
孔另境《中国**史料》引佚名笔记说:“本朝羁糜蒙古,实是利用《三国》(指《三国演义》)一书。当世祖之未入关也,先征服蒙古诸部,因与蒙古诸汗约为兄弟,引《三国》桃园结义事为例。
满洲自认为刘备,而以蒙古为关羽。其后入帝中夏,恐蒙古之携贰焉,于是累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宜德关圣大帝,以示尊崇蒙古之意。”
说陈寿与蜀汉有嫌,大概是说陈寿的父亲曾经被判处髡刑,所以陈寿嫉恨蜀汉。但是看过《三国志》的人如果没有成见的,都认为陈寿所做史书是比较公允的,而且后人对这部史书的评价也极高。
陈寿写史书对诸葛亮和刘备没有过多的贬损,而是承认其能力,尤其对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成绩予以赞赏。应该说陈寿的记述是比较客观的,而且封关羽的谥号也不是陈寿所为,是后主时期的事情,当时诸葛亮也在世,执法严明而无私的诸葛亮是不会有所偏颇了。更别说当时的蜀汉政权的核心还是刘备当年的老班底——荆州集团,他们对于关羽的评价只有可能过高,不可能过低。
顺便说一下陈寿,能够不贬损对自己不好的人不容易,能够不拔高对自己有恩之人更不容易。罗宪是推荐陈寿入朝为官之人,这在古代叫做知遇之恩,比较夸张的人甚至会说这是再生父母。
但是陈寿所做《三国志》却没有给罗宪立传,因为他认为罗宪比较牛的时候,三国已经不存在了。
能做到这样,陈寿真可比当年的太史公了。
顺便说一下其他的谥号:
如果按照后来对关羽的评价,关羽应该谥号是文而不是武什么的,因为在古代,文是最高级别的谥号,而且用兵之人能够谥号为文,更是莫大的肯定。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古代获得文这个谥号的人很少,范仲淹能够谥号文正,大概是因为他具备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这三个里面的一个或者多个。
清代著名将领福康安,谥号就是文襄,这是后来很多人眼红的谥号。
襄的意思是: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
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
如果现在给关帝爷加谥号,也有可能是这个。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禧王、赵孝成王、 卫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嬴政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字,如汉文帝刘恒“谥号”全称为孝文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唐高祖李渊开始,打破了皇帝
一、两字谥号的旧例,使用了“神尧大圣大光皇帝”的谥号。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拥有谥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
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康熙帝的谥号为: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咸丰帝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光绪帝的谥号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可用“文”字。而“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
文忠(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宋代**高级干部怎么也有上万(两宋都算上,**三品以上,包括给事中等品低但是权重的),最后获得文的就一百四十多个。文臣死后不一定都能谥号为文呀。尤其是文正。
我党的开国元勋之中大概也只有周总理这个级别和类似的贡献的人能够谥号为文正。
关羽为什么被谥为壮缪这个丑谥号
3楼:小肥仔
关羽为“壮缪”,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整体的就是说他在领军方面有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武而不遂),有些名不符实(名与实爽),虽不算好,但也不是什么恶谥。
壮缪解释:按照周朝的谥法 ,"壮",威德刚武是壮;死于原野是壮;胜敌克乱是壮;好力致勇是壮。
纵观关羽一生的事迹,这里面似乎有好几个都可以适用于他:
1、死于原野:关羽最终败走麦城,死于战事,这个谥号带有一定惋惜的意味;
2、胜敌克乱:关羽在襄樊战役中消灭于禁,曹仁主力军队,威震华夏,南郡会战中绝北道阻拦所有试图到达江陵的援军和补给;
3、好力致勇:关羽在白马曾经于万众之中刺杀颜良,这个谥号带有肯定但也不是完全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