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纪录片创作的现实主义价值,纪录片有什么优点?

2020-11-24 09:34:00 字数 6151 阅读 5703

1楼:小宇

人文类”长纪录片呈现新的创作形态及发展趋势: 纵观本届参评的“人文类”题材的长纪录片,比往届同类作品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与“社会类”题材的纪录片相比,特别优秀的作品数量还是较少。

怎样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与多种电视艺术创作手法相结合,达到“寓教于乐”的观众收视效果?怎样找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完美的结合点?真正能够更多地进入国际评奖和国际市场销售的热门题材就是“人文类”和“自然类”纪录片,纪录、保存和挽救“正在消失的文明”的“人文类”纪录片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更应好好地研究该类题材优秀作品的创作特点及规律,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受观众欢迎的创作技巧,提高我国“人文类”纪录片的品质。尽管目前我国的“人文片”创作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我们对勇于参加难度极大的此类节目制作的机构和创作人员的探索精神还是非常敬佩。从此次参评的优秀“人文类”长纪录片来看,有以下两方面主要的、突出的创作特色。

1、注重并运用纪录片“故事化”的创作手法,融入大众“娱乐化”元素。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该类题材的创作风格还是比较多样的:有纪实性与科考性巧妙结合的创作风格;有将科学性与故事化、纪实性完美结合的;有运用“故事化”手法,基本靠“真实再现”讲述历史文化的。

在此次的参评作品中,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宫一宁编导的《凤棺迷魂》不愧是现时中国“人文类”纪录片的精品。本片是历经9个月精心制作的考古纪录片,它大量使用了考古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从考古挖掘、考古发现、考古论证三个层面,追踪纪录了考古人员针对一座一千年前的契丹古墓的研究全程。本片讲述了一段曲析的考古经历,推测着一个契丹无名女尸神秘的身世和离奇的死因,从而再现了契丹古老久远的风俗与历史片断。

为了避免一般考古题材拍摄的枯燥无味,将专业史学知识与平民视角找到最佳结合点,全篇以一个考古专家塔拉为主要人物不断地作问题的提出、猜测、解疑、定论等全部叙事过程,并且将“真实再现”的“故事化”情节与人物访谈中讲述的真实故事有机地融为一体,将“真实再现”的情景与考古科学研究中的发现以动画特技效果融为一体,从而形成视觉效果的互补、互动和冲击。 2、调动多种创作元素达到完美的整体艺术效果。 优秀的“人文类”纪录片不单是编导对故事的题材选择、独特叙事结构的精心设计,还表现在摄影、灯光、音效、**、电子编辑合成、播音等各工种的创作人员素质是否专业,大家在各个环节是否都共同追求高水准、高品质。

《凤棺迷魂》除了有优秀的编导之外,还有优秀的摄影,考古过程的拍摄极其细腻,画面构图讲究,全篇的影调也可看出精心设计和处理协调,对人物及考古发现的文物灯光设计和处理也极考究,现场音效、**处理与内容很协调,音效设计增强了节目的“故事化”效果,电子特技的“三维”处理也使该片的“科学性”增强了真实、可信的说服力和可视性。与《凤棺迷魂》取材于同一考古事件的福建电视台社教中心编导赵勇、陈华伟制作的《一座古墓与一段消失的文明》,以纪实的手法为主要拍摄方式,以层层设疑、层层揭秘的编辑手法,让我们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历史文化知识。从福建到内蒙古的考古现场千里迢迢,创作人员对“考古”新发现的“人文类”题材的敏感性和以科考的视角认真的创作态度也令我们感动。

陕西电视台编导田瑗、杨光、张燕菊共同编导的《复活》也属较优秀的关于考古的“人文类”纪录片,该片的创作人员花了几年的时间,长时间的、极有耐心和细腻地全程纪录了若干年来法门寺丝绸由中外专家联手进行的修复工程。叙事手法基本是全纪实的跟踪,但编导构思和摄像、灯光、音效也很讲究。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的编导宁照宇、何明摄制的《发现摩尼教洞窟》也以探索和发现的精神及眼光拍摄了这部考古性的“人文类”纪录片,编导主要用纪实手法来探秘和揭秘,摄影对画面的拍摄讲究。

甘肃电视台高宏明编摄的“人文类”纪录片《沙石的话语》题材独特,画面精美,将纪实性和艺术性、知识性融为一体。片中一些奇特的事件和场面为观众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我们为纪录片界越来越多的题材丰富、手法多样、内涵深刻、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感到欣喜,为一些制作人和制作机构在创作艺术上勇于创新的精神所感动。

参考资料: http://****

swtv.***.**/page/oldweb/magazine/2004/2004-6/10.htm

是否现实主义作品价值就高,非现实主义作品价值就低

2楼:斯瓦迪亚之魂

当然不是了,纯文学自有纯文学的价值所在。而且如果文学只是为了迎合、影射,只是为了符合政治潮流,那反倒更低贱了。

纪录片有什么优点?

3楼:缓缓夜笙歌

真实。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相关流派

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最早称呼出来的,他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然而他并没有给予纪录片一个完美的定义,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算是纪录片,围绕这个问题,众多名家都产生过分歧。

纪录片美学观的奠基者:维尔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维尔托夫开创了“电影眼睛派”,提倡镜头如同人眼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扮演,甚至反对带有表演的影片(故事片)。

而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却是由纳努克“真实”扮演而成,最后由现代文明重返原始生活的纳

努克甚至因为缺乏过冬食物而死。同为纪录片的先驱,他们的风格却迥异,这也成为日后纪录片流派纷争的源头。

50年代的纪录电影运动:五十年代末开始的纪录电影创作潮流实际上由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组成,他们分别是法国导演让·卢什(《夏日纪事》 1961年)为代表的“真实电影”运动以及由美国梅索斯兄弟(《推销员》 1969年)代表的“直接电影”运动。

真实电影为参与式电影,允许导演介入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煽动其中一些剧情的发展。直接电影为观察式电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过程,要求导演采取严格的客观立场,以免破坏对象的自然倾向。

扩展资料

依照美国学者比尔·尼克尔斯的观点,纪录片可以分为如下六种类型:

诗意型纪录片(poetic documentary)

诗意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为伊文思(jorisivens)的《雨》(rain)。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强调叙事,不注重特定时空的营造,不强调连贯剪辑。

它着力于节奏的创造,不同空间的并置,目的在于情绪、情调的传达。

阐释型纪录片(expository documentary)

阐述型纪录片也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在1990年代“新纪录运动”(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或许依然存疑)之前的纪录片多属此类。这种纪录片宣传意图明确,创造者倚重解说词的力量说服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

形式上的典型特征是“上帝之声”(voice-of-god)、证据剪辑、全知视点等。

观察型纪录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

观察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技术基础在于便携式摄影机和磁带摄像机的出现。这种纪录片放弃解说,放弃扮演,纪录片导演成了“墙壁上的苍蝇”(fly on the wall)。

近年来中国出现很多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如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等。这种纪录片长于现实世界的表达,但对于历史题材却难以处理。由于放弃了解说、字幕,影像的表达很容易流于冗长而沉闷。

参与型纪录片(participatory documentary)

参与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作品是让鲁什(jean rouch)和埃德加莫林(edgar morin)的《夏日纪事》(chronicle of summer)。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掩盖导演的在场,相反,刻意强调导演与被拍摄对象的互动。

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创作迈入新阶段的作品《望长城》即有此特点。

反射型纪录片(reflexive documentary)

反射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代表作是《姓越名南》(surname viet given name nam)。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的显著特征在于对纪录片呈现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反思。

和其他类型纪录片一样,反射型纪录片重视对现实世界的表达,但更为重要的是,导演在片中同时表达对纪录片创作本身的反思。这种影片往往显得更为抽象,难以理解。对于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和观众来说,这种类型的纪录片还是陌生的。

表述行为型纪录片(performative)

表述行为型纪录片把真实的事件进行主观的放大,背离现实主义的风格。强调创作者主观的表述。代表作如马龙里格斯(marlon roggs)的《舌头不打结》(tongues untied)。

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往往与先锋电影(avant-garde)很接近。

4楼:匿名用户

纪录片当然是对一个真实事件的纪录行为。但它同时又是作者的创作行为,它是人类的文化产品和传播产品。实际上,纪录片的创作行为应该在拍摄之前,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全片拍摄之前的创造行为,它建立在对拍摄任务、材料的理解和接触上。

二是在拍摄过程中,随时地超前创造,一个新的现象。一个新认识,马上产生一个新的拍摄计划,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拍摄。从这个角度上说,"纪录"实际上是一种手法,它旨在使整个**看起来有"真实感",从而促使受众接受作者的思想。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真实加上"圈套"。这里的"圈套"指的是创作者为拍摄对象人为设置的情境。它并不是要拍摄对象去表演,而是让拍摄对象在这个情境中被动地但是自然地表现出它应有的反映。

这个过程正如格里尔逊所说的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就经常依据对象的大体走向,为他设计一个客观环境,让他在这个环境中作出应有的反应。与此同时。

他也经常不按生活的自然流程来剪辑和结构他的**,而是使用一种非常戏剧化的形式来表现,他将这种表现称之为"对现实的一种虚构",实际上,这种再创作的剪辑是依据了生活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利用声画关系的逻辑与联想,服务于创作者叙事目的的一种重构。由此可见,在电视纪录片中"真实"是一个源于客观真实又高于客观真实的概念,它更注重的是价值判断与审美体验。

二、既然价值意义在纪录片创作中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那么,这种价值意义最本质的体现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需要梳理的另一个问题是: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

同专题片相比,纪录片给予观众的是一种文化品质;首先,他的主题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它不像专题片,专题片有直接的主题目标和宣传的功利效果,它的主题趋向于更为深层,更为永恒的内容,它从看似平常处取材,以原始形态的素材来结构**,表现一些个人化的生活内容,达到一种蕴含着人类具有通感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感悟,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同情与反感,生存与抗争,美的追求等,强调人文内涵、文化品质。就象纪录片《望长城》,它之所以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分水岭。

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关注的一个人文主题。在《望长城》中占据镜头最多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人,给观众印象最深的也就是这些普通人。继《望长城》之后的《藏北人家》《半个世纪的爱》《沙与海》《龙脊》等等都体现了对人的深层关注,都是以人为核心,直接关注人,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去除了许多直接的功利心,多了一些人文性。

与纪录片不同的是,专题片主题重在说明问题,阐释政策观念,如"科教兴国""中华之剑"等,虽然这些专题片中也有精彩的纪实段落。也有对人的关注,但那只是用人来说明某个特定的主题,而纪录片则是以人为本,更接近人类学与民俗学。

其次,纪录片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和动态过程,注重感受与体验的共时性,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它与栏目化专题节目不同,栏目化的专题节目,定时定点播出,制作周期短,关注的是正在进行的生活层面。结构较为自由、宽容度大,而纪录片对生命的本质关注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的,只有在一定的时间积累中,才能为观众提供一个人类生存的某个阶段的活的历史,才能保留生活自然流程的偶发"

性和丰富的细节,以及经过交流和反馈之后积累的情绪氛:围,展现更为丰富的人文背景。比如纪录片《我们的留学业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拍摄历时三年,由于在人物发生重大变动的几个阶段摄像机部在场,纪录了完整的过程段落"和细节,在动态取材中使生活的各种原始信息得以保留,**也因而有了生命力。

第三,纪录片要求自身有独立的严谨的结构和个性化的风格样式,表现人文内容应有一定的结构力。有起始、发展、高潮。结果等,创作者还要把握叙事的技巧,注意节奏和韵律,并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叙述方式,形成不同的风格样式。

它需要较大的精力和资金投入。较长的创作周期和个性化的操作方式,因此,难以在日常播出的栏目化生产流水线上操作,可以说纪录片的制作与专题片的制作完全是两回事,不但关注对象不同就是思维方式和建构手法都少有共通之处。所以,当我们谈到纪录片的特性时,这两者的区分必须泾渭分明。

否则,我们做出来的纪录片就会老是给人感觉四不象,特别是一些地方台选送的评优片往往看似纪录片而实际上又充满了专题片式的说教与表现。它虽然也使用一些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但因为它在本质上不具备文化品质和价值意义,不具备对人本身的深切关注,也没有什么真正能打动观众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伪纪录片的制作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它很容易被淹没。

冷冶夫曾经在《纪实论》中指出,纪录片成功的背后:是真实;在真实的背后:是纪实;在纪实的背后:是人;在人的背后:是观念。的确,建立正确的观念是纪录片创作的前提。

为什么很多纪录片,广告的旁白配音都是男声

1楼 匿名用户 这个问题跟配音本身没什么必然关系。 归根结底的话,是因为这个社会还是一个男权的社会 只是陈述事实,我个人是崇尚男女平等的 。所以男性作为符号性别,代表了大部分的主流形象和形容词,如权利 力量 坚韧 财富 智慧 稳重 气度 内敛 深沉 古朴 典雅 等等等等。而男性的声音在这些方面的表现...

关于埃及金字塔的纪录片叫什么名字

1楼 fly划过的星空 埃及金字 塔探秘电影名称 埃及金字塔探秘 类 型 记录片 影片简介 埃及金字塔探秘 共15集 1 走向古埃及2 神秘金字塔 3 制作木乃伊 4 发掘工人城 5 机器人就绪 6 哈瓦斯讲解 7 分两路考察 8 关于建造说 9 老的通道10 准备开石棺 11 再现过去时 石棺被开...

一部北京历史纪录片,有一部央视拍的中国历史纪录片,每次画面开始都推开故宫的大门。跪求名字!

1楼 匿名用户 我想起某法国人在70年代游中国而拍下的纪录片 安东尼奥尼 中国。 2楼 匿名用户 你真行!!这问题难找!片里一点信息都没有! 有一部央视拍的中国历史纪录片,每次画面开始都推开故宫的大门。跪求名字! 3楼 政治狂 中国的历史皇权的象征出现很正常 是不是故宫100 4楼 故宫吧!每一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