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有人会等待
来人了有种惊喜,害怕等情感成分的语气,人来了则是种中正平和的语气。如偷盗者一人对另一个人说来人了快跑;抗日群众有人说八路来人了,冲啊把日本鬼子都打死。警察对一人说人来了你们协商解决吧。
严格来说没有太大区别,主语都是人,不过是动词后置。
2楼:沧桑只为风尘满
从句型来看,“来人了”是动词性非主谓句。“人来了”是动词性主谓句
从语义上看,“来人了”是未知的,人未请而到可能是不速之客。“人来了”是已知的,表示可能受邀而至
3楼:匿名用户
这个问题很简单啊。。。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啊。。。
4楼:虎钤
来人了不知道是谁,人来了知道是谁。
用现代汉语解释“家里来了几个客人是否是主语后置”
5楼:匿名用户
这是主语后置,因为它是个倒装句。如同英语中的“here ***es a bus”地点状语提前,整个句子倒装,客人还是主语,被放在了最后。 一般语序为:
几个客人来家里了。 本人今年江苏高考考生,现为一名大一狗
6楼:匿名用户
“家里来了几个客人”,不是主语后置。
这句话的主语是方位名词“家里”,谓语是动词“来”,定语是数量词“几个”,宾语是名词“客人”。
现代汉语中的 语义 和 语用 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谢谢
7楼:匿名用户
“语义”就是一个单词或者一个语言成分的含义的解释。而其解释通常不止一种。而在自然语言中,一个词语的新语义往往是通过流行的新的用法而产生的。
“语用”就是:说话双方按照该单词或者语言成分所在的“语境”来确定应该选择其中那一种。例如:
设想有人到超市看见一件衣服很喜欢,就问售货员:“这件衣服多少钱?”如果售货员回答说:
“120元。”这是从语义的角度一般正常的回答。如果售货员又加了一句:
“只剩下这一件了。”意思是:“要买快掏钱,否则就轮不上您了。
”这就涉及一种特殊的“语用”:售货员委婉地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方式来表达她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论述现代汉语的特点
8楼:咪浠w眯兮
特点如下:
一、语音方面
(1)没有复辅音
(2)元音占优势
(3)音节整齐简洁
(4)有声调
二、词汇方面
(1)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
(2)构词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
(3)同音语素多
三、语法方面
(1)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不大用形态
(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3)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
(4)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现代汉语既是一种语言,又是一门学科,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它不仅包括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且包括现代汉语各方面,而狭义的现代汉语只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普通话。
现代汉语方言差异显著。关于方言的分区,学术界的观点还不统一,有7区说、10区说等。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联合编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汉语方言分为官语、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晋语、徽语、平话10个区。
官话方言也称官话或北方方言,官方方言通行范围很广,从东北三省到云贵高原,从江苏的连云港到新疆内陆的汉族居住区,都有官话分布。
吴语也称江南话,江浙话。吴语分布在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以及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和安徽皖南的小部分地区。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
9楼:匿名用户
现代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语音方面: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音节整齐简洁,有声调。
2、词汇方面: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构词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同音语素多。
3、语法方面: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不大用形态,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方言叫做基础方言。哪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语言的基础方言,取决于该方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
10楼:匿名用户
语音方面
(1)没有复辅音
(2)元音占优势
(3)音节整齐简洁
(4)有声调
二、词汇方面
(1)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
(2)构词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
(3)同音语素多
三、语法方面
(1)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不大用形态
(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3)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
(4)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人是什么,人从**来
11楼:匿名用户
是什么,人从**来,这是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原始人怎样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有史以来,人类对人的理解却有着清晰的轨迹。奇怪的是,尽管在我们眼里人类社会与一般的动物界相差越来越远,但是随着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苦苦追寻,人们无奈地发现,在生物学上人类与动物越来越近。
古代西方的学者们认为,人具有思想和智慧,是万物的创造者,是文化的创造者,甚至“人是万物的尺度”。在他们眼中,人是具有崇高地位的,是万物之灵。
也许是在冥冥之中,人感到了有一种人无法控制的力量。所以在中世纪的宗教神学那里,上帝和诸神成为万物的主宰,人退到了次要的地位。即使这样,上帝创造的人也是在万物之上,而其他创造物也是为人而存在的。
达尔文进化论把人从至高的地位上拉了下来,抛到了动物的群体里。在大量确凿的证据面前,人们不得不承认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但仍坚持认为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与其他的动物不同。为此人们不断地寻找理由和证据,企图拉开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
如在现代生物的分类中,生物的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和种。现代人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在人科、人属中没有其他的现存动物,只有人自己。
为了区别人与动物,对于人的定义也使人绞尽了脑汁。《现代汉语词典》上对人的定义是: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更为全面,几乎包括人的所有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质,如直立、两足行走、颅圆、脑大,并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具有抽象思维功能,用工具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等。就是这样,逐渐在大多数人中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工具的使用似乎是人的最根本的特征。
然而,珍·古道尔(jane goodall)十几年在非洲密林中对黑猩猩的观察和研究,使我们又开始从新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后来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黑猩猩的行为与人类的几乎所有特征都很相似,例如它们能够制造工具,有推理能力、自我意识、移情能力、识数能力(经训练后能识别从0~9的数字并从小到大排列)、语言能力(经训练后能使用数百个单词符号,听懂数千个英文单词)和感情能力(例如会为亲属的死亡感到悲伤)等等。黑猩猩经过训练后,能具有大约4岁小孩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黑猩猩和人类一样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而且不同地区的黑猩猩群体还存在不同的社会文化。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在编码功能基因的dna序列方面,黑猩猩与人的相同之处可达99.4%。人们对黑猩猩研究得越多,越是意识到黑猩猩与人类并无本质的区别,有的只是量的差异。
无怪乎莫里斯·古德曼(morris goodman)等科学家要把黑猩猩归入人属,那黑猩猩就成为了人类的兄弟。至此,人类与动物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但人们似乎很不情愿地接受这样的事实。
无论如何,人类在自身的进化发展中,已经远远地超出了普通的动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达到了不可估量的高度。这的确是个奇迹,也是一个谜。其他动物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吗?
是什么惟独使人类有如此的发展?人类必将继续追寻下去。
12楼:咣当地球
40亿年前:化学物质任性的,自我复制成分子。第一批原始细胞出现了。
30亿年前:原始细胞不停‘作妖’原核生物占领地球 24.8亿年前:
蓝藻细菌c位出道!疯狂吸收阳光吐出氧气 9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出现,地球不孤单了......
13楼:匿名用户
人是生物,是从微生物逐渐变化而来的.
现代汉语「了」字用法是从古汉语中来的,还是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
14楼:魍竹
现代汉语“了”的确是从古汉语中来的,但它同时也是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才形成的。
“了”作为完成词尾用在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动词后边用法是原来汉语中所没有的,只有“已、毕、竟、讫”这种用在持续性动词后面的完成词。那现在的完成态助词“了”是怎么来的呢?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有讲到:和完成貌“了”有历史关系的是“终了”、“了结”意的动词“了”,出现在汉代。
而汉代佛经传入中国以后,最初的翻译工作是由外来的僧侣做的,这些僧人们首先学习中国文字,然后翻译佛经。由于中国语言没有可以随意使用的完成词尾,这些西域僧侣受本族语言影响,觉得不好表达,无意中混用“已”来做完成词尾,后来这个“已”字又发展,出现了“了”的用法,正是因为和汉语中原本的“了结”意义有关,才选择“了”这个词。
自汉代以后,“了”字在唐人诗句中逐渐虚化,变成了补语,南唐变成了真正的词尾“了”。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个变化从魏晋开始,到宋代基本已定型。
再说一下“了”的读音,了在中古时代属于萧韵,演变到现代应该读liao。后来汉语出现了轻声,而轻声会使元音变成e(鹅),所以了在虚词的位置都念成le,而不是虚词的时候还是liao(了结)。
15楼:喜欢到七
“了”本身就有结束的意思,比如“了结”。古时候写诗很多时候也会用到这个意思,像“春梦了无痕”。
而后出现了一些其他的用法,不过也都还在句中,比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但如果这时候把樱桃芭蕉二字拿掉,意思上就很接近了。
现在放句末的那个“了”其实就是有动作完成后的意思,从结束到完成,期间的变化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我猜测应该不是外来语的影响,而是自我演化的结果。
比如在了结、了却这两个词里的用法,后来“了”渐渐变成表示完成的虚词,比如下面的例子。珍又每见根书符了。——葛洪《神仙传·刘根》
但得上马了,一去头不回。——曹邺《去不返》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
这个变化从魏晋开始,到宋代基本已定型。
了除了le和liao还有其他发音,这些发音都来自连读,比如来了 le +啊 a = 来啦 la,来了 le 哦 ou = 来喽 lou。
现代汉语中,我所认识的人都没有来,我们不能被敌人所迷惑 15
16楼:匿名用户
”我所认识的“做主语”人“的定语;”我“与”所认识“之间是主谓结构。
”被敌人所迷惑“中,”被……所“是一种固定格式,表被动,”被敌人“是”迷惑“的状语,”所“是助词,不用分析其充当的句法成分。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和动词的区别
17楼:疯花雪月夜
名词和动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它们的语法特征即功能和形态不相同。
1、名词的语法特征是:
(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例如:青年是(早晨)的太阳;多数能作定 语和带定语,例如:“(肇庆学院)的校园风景优美。”、“(石头)山”。
(2)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例如能说“十斤肉”、“四吨钢材”,不能说“不广东”、“不老师”。
(3)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例如“爸爸、姐姐、哥哥、弟弟”和“星星、姥姥”等,这些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稍有例外的是几个单音节名词:
人、家、户,重叠后表示“每一”的意思。
(4)表人的名词后面能够加“们”表示群体(详见助词“们”),例如:“同学们、姑娘们、先生们、女士们”。不加“们”的名词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
例如:“问你的孩子好!”、“地里有农民”。
2、动词的语法特征是:
(1)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如“他笑了”、“爱祖国”、“复习功课”、“认识小毛”、“学开车”、“看京戏”。大多数动词还可以带动量补语。比如:
读三遍、骂一顿、看一回、跑一趟、去一次、查一下、见一面。
(3)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大多数动词可以带时态助词“着”、“了”、“过”。比如:
保持、表扬、补充、布置、重复、担任、调查、分析、改造,少数动词后不加“着”、“了”、“过”,比如:是、会、应该、懒得、乐于、加以、作为。(见“动态助词”)
(4)有些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动作的动量少或时量少),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单音动词重叠是aa式,如“看看、尝尝”,双音动词重叠是abab式,如“锻炼锻炼、分析分析、鼓励鼓励”。部分动词有a了a、a一a重叠形式。
比如:“吹了吹、点一点”,这些重叠形式一般带有短时或尝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