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诸葛亮为何斗不过鹰视狼顾之相的司马懿

2020-11-23 22:48:21 字数 5316 阅读 4588

1楼:百度用户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大都认为司马懿是诸葛亮的手下败将,我看其实不然。通观《三国演义》,论智慧,论兵法,论谋略,诸葛亮虽然都远胜于司马懿一筹,他不仅能用一座无人把守的空城让司马懿兵退三十里,即便是身后也能让“死诸葛”吓倒司马懿的十万雄兵。但是最后诸葛亮却没有斗得过司马懿,致使蜀军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每一次都是兵退而回,无果而终。

诸葛亮为什么斗不过司马懿?为什么司马懿总是能将数十万蜀汉大军当在国门之外?我看其中的原因不外有一下六条:

首先,诸葛亮受到汉家正统思想熏陶,一身儒雅之气,两袖君子之风,谋略多用于战场对阵,心机却很少用于自身安危,他在《出师表》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非是偶然之言;而司马懿受到的是曹操的“宁愿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唯我思想影响,为人处世,上阵交兵,总是先考虑自己的生前身后、成败功过。

第二,诸葛亮受先主刘备知遇之恩,因而一生常怀报恩之心,不论平时生活,还是率军打仗,无不以报恩为大,这就大大加重了他为人做事的负担,曾有人见诸葛亮事必躬亲,夜以继日,就劝阻说:“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诸葛亮泣曰:

“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可见诸葛亮心中的负担之沉重;而司马懿既无忠君之意,更无报恩之心,带兵打仗一身轻松,一切以掌握兵权为大,有了兵权就有了一切,因此司马懿一生都在谋划如何牢牢掌握兵权。

第三、诸葛亮受到汉家正统思想熏陶,总是用“天授皇权”的思想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每次后主刘禅一道撤兵的圣旨,诸葛亮无不惟命是从,因此贻误了许多出奇制胜的战机,致使六出祁山,功败垂成;而司马懿带兵打仗时,却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信条,一切以军事上的胜利为准则。对诸葛亮的做法,司马懿就曾感叹道:“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第四、司马懿城府深厚,心机莫测,善于隐身蛰伏权术,他在罢职回乡期间,虽然时刻准备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但他平日却稳坐船头,安然垂钓,韬光养晦,以应万变;这一点,是高居相位、羽扇纶巾的诸葛亮难以做到的。

第五、司马懿善于委曲求全,忍辱负重,即便身穿诸葛亮派人送来的女人的衣服也在所不计;这一点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诸葛亮做不到的。可以想见,如果是司马懿为诸葛亮送来女人的衣服,一定会被诸葛亮骂得狗血喷头。

第六、诸葛亮一生谨慎,处世小心,不论平日政务,还是率军出征,他总是身体力行,事必躬亲,甚至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这样不仅影响他在军事上精力的集中,而且也加重了他体力上的付出,再加上他生活朴素,吃食简单,这无疑加快了他衰老的速度;而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这些做法颇有微词,曾有一次,司马懿询问诸葛亮派来的使者说:“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答曰:

“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司马懿便告诉帐下的诸将说:

“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不久,诸葛亮便病逝于五丈原。这说明司马懿不仅对诸葛亮的这些做法不以为然,而且他有着与诸葛亮根本不同的军事策略和治军方法,以及饮食习惯。

很多人只看到诸葛亮数度北伐皆无功而返,就认为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行,甚至得出司马懿军事才能胜过诸葛亮的结论。陈寿在三国志中就是这样下结论的。因为品三国而大火的易中天教授也认同了陈寿对诸葛亮的这个评价。

所以这个评价还是极有影响力的。但我以为这种观点其实没有把当时蜀国在三国中所处的地位和内外局势充分考虑进去。

诸葛亮进行北伐之时,蜀国其实面临诸多困境:国小力微,劳师袭远,人才凋敝,粮草筹措不易,且需长途运送,六出祁山伐魏,其实是勉为其难,但又别无选择。蜀国因为关羽失去荆州,刘备夷陵大败,关张马黄、庞统法正相继死去,蜀国赖以与魏吴争雄的资本几乎丧失殆尽,全赖诸葛亮苦苦经营,殚精竭虑,方得以苟延残喘。

偏偏刘禅才能平庸,还有些糊涂,崇信奸宦,让远在北伐战场上的诸葛亮很不省心。更有一个李严处处掣肘,这些内耗更加重了诸葛亮北伐的艰难。蜀国其实是内外交困,危机重重。

而诸葛亮是个拥有强烈理想信念的人,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更受刘备托孤之重,所以勉力北伐,既是自己的理想使然,也是受刘备托孤之重,更重要的是,如果不能在自己有生之年灭掉魏国这个最大的威胁,则诸葛亮死后,蜀国就只有被魏国灭亡的宿命(诸葛亮死后蜀国果然逃不过这个宿命)。

所以诸葛亮在与魏国相比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勉为其难地数度北伐,实在是别无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可惜,纵然诸葛亮是无双国士,天下奇才,到底也是回天无力,因为刘备留个给他的牌实在太烂了。只是很多人只看到诸葛亮北伐无功的表面,却没有全面分析蜀国国力衰微,危机四伏,与魏相比实力悬殊的局势,就片面质疑诸葛亮才能,实在是一孔之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试想,在蜀国实力与魏国(就是与吴国比也差距甚大)相比悬殊的情况下,居然不是实力远胜于蜀国的魏国大军南下去吞并蜀国,反而是偏安一隅,国小力微的蜀国劳师袭远,进攻强大的魏国,这说明了什么?

回到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博弈上,诸葛亮在兵微将寡的条件下,劳师袭远,远攻魏国,粮草难以为继,后方(国内的刘禅、李严等)还时不时给你整出一些**烦的情况下,对魏国(司马懿)始终处于攻势,而兵多将广,以强对弱,以逸待劳的司马懿,居然不敢主动出击,以强大军力击溃弱势的诸葛亮,反而只能采取坚守不出这种策略,这又说明了什么?

当然了,有人可能马上就会说了,这正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拖死你。但拖也恰恰说明,即使司马懿兵多将广,军力比诸葛亮强大得多,且以逸待劳,拥有绝对优势,也没有把握在战场上战胜诸葛亮,更别说以强大之军,去灭了弱小的蜀国了。而诸葛亮不仅敢以弱小之军,挑战强大之魏**队(司马懿),百般激将羞辱司马懿,即使在病死后,蜀军依然能够按照诸葛亮的事前安排,从容撤退,安然撤军回到蜀国。

而司马懿居然没能趁蜀军失去主帅的大好机会,一举消灭蜀军,再进而进军灭掉蜀国。这不是高下立见了吗?死诸葛尚能吓退活仲达,让司马懿也不得不感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司马懿虽然在给别人的信中也有对诸葛亮不以为然的话,但事实是他并没能在战场上战胜诸葛亮,而是利用蜀军劳师袭远,不能打持久战的弱点(这是诸葛亮非常致命的弱点,也是公开的秘密)拖死诸葛亮。司马懿的优点其实就是能忍罢了,与诸葛亮比谁活得长。

历史不可假设,但我们还是不妨假设一下,假如把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位置互换一下,让诸葛亮统帅强大的魏军,以逸待劳,司马懿统帅弱小的蜀军,结果将会怎样?

三国英雄聚集,前有卧龙后后凤雏,为何司马懿被称为有鹰视狼顾之相?

2楼:飞鱼守候

在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无论曹操还是

刘备,我认为他们再有雄才大略,却也抵不过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司马懿。司马懿,大家都比较熟悉,他是一个城府之深,谋略过人的军事家,就是在诸葛亮面前,司马懿也毫不逊色。在三国英雄荟聚,前有卧龙后又凤雏,为何司马懿被称为鹰视狼顾之相?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比较讲究相面之术,相面之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神秘的相面之术且不论它的真实性,但是,在**神相中,鹰视狼顾却是一种权臣帝王之相的代表。在三国这些人物中,唯独司马懿显现出了这种特殊的面相。至于原因,这还要从曹操讲起。

司马懿从小就聪明机敏,又饱读诗书,年纪轻轻便已享有盛名。曹操正是缺乏人才之际,求贤若渴的曹操,自然不会错过久负盛名的司马懿。于是曹操便派人请司马懿出山,司马懿认为自己才能不足,以身体不适的原因,拒绝了曹操。

所以,曹操便放过了这个念头。多年之后,曹操实力大增,官居丞相之位,他想起多年前的司马懿,决定再次派人请司马懿,入仕为官。这次司马懿没有推迟,来到曹操大营中,成为曹丕的幕僚。

当时曹丕正在和曹植争夺世子之位,司马懿积极为曹丕出谋划策,却又不显山露水。这让曹操起了疑心。而此时,曹操幕僚中的一位神人郭佳,在临终前告诉曹操,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

在司马懿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曹操证实了司马懿的鹰视狼顾之相,便告诫曹丕,远离司马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曹睿览毕,大惊失色,急问群臣。

太尉华歆奏曰:"司马懿上表乞守雍、凉,正为此也。先时太祖武皇帝尝谓臣曰:

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诛之。"王朗奏曰:

"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所以,司马懿就有了鹰视狼顾之称。

3楼:历史中的轮回

这句话是曹操说的,曹操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诸侯,其看人非常准,曹操曾经这样评价司马懿: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后来也果然验证了这句话。

4楼:匿名用户

司马懿老奸巨猾,曹操在世之时更是对大臣说道: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诛之。

5楼:匿名用户

其实这也算是古时候对人物形象的一种形容和宣传吧,司马懿的这种长相说明他有野心。

6楼:淡年华

因为从司马懿之后的举动就知道他其实早就已经有了谋逆曹魏的心思。鹰视狼顾就是形容这种逆臣的。

7楼:譬如你爱我

司马懿也是一个心计多的人,他要看看曹操能不能在中原立足,所以没有马上出来,打算再观察观察,暂时先“病”一段时间。过了一年,司马懿看到曹操实力很大了,能够控制北方,就欣然出来重整河山。

8楼:半糖小福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曹魏的权臣。他老奸巨猾,早有背叛曹魏之心,曹操对他早有怀疑,所以说他是鹰视狼顾之相。

9楼:方

算命的人说的,大概是说这个人很牛,可以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然后他成名以后,这个就成了他的名号,渐渐传开了。

10楼:阿西吧哇噗

因为司马懿谋略过人,和诸葛亮相比也毫不逊色,而司马懿被称为的鹰视狼顾之相,是一种权臣帝王之相的代表。

三国英雄聚集,前有卧龙后后凤雏,为何司马懿被称为有鹰视狼顾之相?

11楼:卿卿小筑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人令我们的印象非常深刻,这就是司马懿,司马懿可以说是隋朝的开国皇帝,没有司马懿三国混战的局面就不会消失,而司马懿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有鹰视狼顾之相,在古代人们是很注重面相这种东西的,而鹰视狼顾的面相被认为是帝王的象征。

在司马懿小的时候就已经饱读诗书,并且熟悉军法,有着非常深远的志向,刚刚开始曹操邀请司马懿出山的时候,他还不能确定那边是战争的胜利方,因此拒绝了曹操。

而在几年之后,他确定曹操的实力足够强大,因此便加入了曹操的阵营,但是随后曹操的谋士却说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在以后如果让司马懿掌兵,很有可能成为后患,曹操在临死前也曾经这样告诫过自己的儿子曹丕,但是曹丕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也没有把这件事告诫给他的儿子们,这让司马懿有机会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为日后的夺权做准备,在自己的一切夺权准备妥当之后,司马懿开始了真正属于司马家族的纪元,虽然说卧龙凤雏是两个有名的谋士,但是他们能做的仅仅是赢得战争

而司马懿这样的人有鹰视狼顾之相,他才是最后的赢家。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司马懿是一个狡诈恶徒,他做的事情实际上是有违当时道德的,但是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司马懿最终还是历史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