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有字母缩写吗,是什么

2020-11-23 22:37:21 字数 5340 阅读 6597

1楼:匿名用户

粒细胞——细胞质中有特殊染色颗粒,根据颗粒对染料选择性的不同可分为:嗜中性粒细胞:简称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约占全部白细胞的53%左右,呈圆形,胞质淡红色,内含有多量的紫红色微粒(不易看清)。

胞核随细胞成熟的程度而不同,幼稚型的呈杆状或马蹄形,成熟的呈分叶状,三叶的较多见,老龄的有8-9叶或更多。嗜酸性粒细胞(拉丁学名:eosinophil):

细胞质内含深红色大型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其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似,通常有2-3叶,约占白细胞总数的4%。嗜碱性粒细胞(外文名:

basophilic granulocyte 拉丁文名:basophils):数量很少,约占0.

6%,大小与嗜酸性颗粒细胞基本相同。胞质内含有大的蓝紫色颗粒,胞核也分叶。 男性 0(0.

10)-0.7×109/l女性 0(0.10)-0.

65×109/l。

中性粒细胞和中性分叶核什么区别

2楼:桓升

中性粒细胞包括中性分叶核和中性杆状核

3楼:匿名用户

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

中等量分叶核细胞是什么意思

4楼:匿名用户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是中性粒细胞的分叶过多,可分4 叶甚至于5~6叶以上,若5 叶者超过0.05时,又称为中性粒细胞的核右移。是由于造血物质缺乏,使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后,感染的恢复期,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原因:

①重症感染:重症败血症、粟粒性结核等。②特殊感染:

伤寒、副伤寒、病毒感染性疾并立克次

嗜中性分叶核细胞78.2h是什么意思

5楼:

建议:病情分析:直径10-15μm 胞体圆形胞核胞核分成2-5叶,叶间有核桥或核丝相连,核最窄径小于最宽径的1/3.核染色质浓集成深红色块状。

意见建议:正常骨髓中分叶核粒细胞占7%-30%,明显增高见于慢***粒细胞白血病、感染时;减少见于粒细胞缺乏症、再障、急性白血病、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疾病。

化验单中那些**是什么意思?

6楼:匿名用户

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 ,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 n 0.3 ~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 ~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 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 0.01 (0~1%)

淋巴细胞 l 0.20 ~ 0.40 (20%-40%)

单核细胞 m 0.03 ~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编辑本段]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1:白细胞(参考值:

4~10),(单位:10-9/l)rbc 2:淋巴细胞绝对值(参考值:

0.8~4),(单位:10-9/l)

3:中间细胞绝对值(参考值:0.10~0.90),(单位:0-9/l)

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参考值:2~7),(单位:0-9/l)gr%

5:淋巴细胞百分比(参考值:20~42),(单位:%)ly%

6:中间细胞百分比(参考值:3~10),(单位:%)

7: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参考值:50~70),(单位:%)

8:红细胞(参考值:3.5~5.5),(单位:1-12/l)rbc

9:血红蛋白(参考值:110~160),(单位:g/l)hb

10:红细胞压积(参考值:35~50),(单位:%)

11:平均红细胞压积(参考值:80~100),(单位:fl)mcv

1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参考值:27~34),(单位:pg)mch

13: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参考值:320~360),(单位:g/l)mchc

14: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0.6~15.5),(单位:%)rdw

15:血小板计数(参考值:100~500),(单位:0-9/l)plt

16:平均血小板体积(参考值:7.4~12.5),(单位:fl)mpv

17:血小板分布宽度(参考值:12~18.1),(单位:fl)

18:血小板压积(参考值:0.108~0.282),(单位:%)

7楼:匿名用户

,“血常规”检查主要有四项指标:白细胞数(wbc计数)、红细胞数(rbc计数)、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数(plt计数)。

红细胞(rbc)计数,正常范围是:男性(4.0-5.5)t/l;女性(3.5-5.0)t/l;新生儿(6.0-7.0)t/l。增多的病理性原因有严重的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co)中毒等。

减少的病理性原因有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hb)正常范围为: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其病理性原因与“红细胞数”相同,但在各种贫血时,由于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含量不同,二者的减少程度可以不一致。

因此,同时测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对贫血类型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数(plt),它的功能可不小,在止血、凝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6.0%-10%的波动,午后较早晨高,高原居民较平原居民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2天降低;剧烈活动和饱餐后升高,休息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妇女月经前降低,经期后逐渐上升。其正常范围为100-300g/l。

如果低于100g/l,就要引起重视,因减少常见于急性白血病、难治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如果大于400g/l,也不能马虎,因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溶血性贫血及急性化脓**染时,是增多的。乙肝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血液生化检验(肝功检查)。

2、病毒标记检测(乙肝五项)。肝功检查常用的项目主要包括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这三项主要反映的是肝脏的合成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主要反映的是肝细胞受损的情况。

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主要反映的是肝细胞的代谢功能。

乙肝五项检查

表面抗原(hbsag)     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

表面抗体(抗-hbs)    是否有保护性

е抗原(hbeag)      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

е抗体(抗-hbe)     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

核心抗体(抗-hbc)    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

仅供楼主参考,一般化验单还是请专业医生看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少了会怎样?如题谢谢了

1楼 幽灵军团 刍 问题不大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百分率偏高提示有炎症 淋巴细胞偏高提示有病毒感染 象你这种情况应综合考虑血液常规检验结果 而且46 也非常接近正常值了 人体也是有个体差异的 有些人的就是一直在正常值附近 也不能说就不正常了 而且还有医院的检验误差问题 这都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你没有什么身...

请问中性细胞比例降低是什么意思,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是什么意思

1楼 匿名用户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都是白细胞,比率是以白细胞总数为参照的,当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其他的就相对比率降低,中性粒细胞增高多见于细菌感染。红细胞平均体积一般是要结合血红蛋白 红细胞计数来来判断有没有贫血,单项轻微异常没有很大意义 2楼 海韻 中性粒细胞比例偏低,淋巴细胞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