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生存的方式

2020-11-23 20:55:02 字数 5367 阅读 4539

1楼:琼楼登高人为峰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意识**于对世界的感知,感知**于教育和价值观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用这个去指导人在社会中的实践。是人必要的经过和生存的方式之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和具备的思想道德层面的价值观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2楼:匿名用户

这是对当兵的说的吧?但是不可否认国家**通过**和学校对老百姓**已是无法摆脱和躲避的了。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讲吧“思想政治教育”变**的生存方式是残忍的。

但是从功利、功效的角度上讲把“思想政治教育”变**的生存方式又是极好的。

不止国家,大型的企业也在通过企业文化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员工的生存方式。被“思想政治教育”**得越彻底的越被得到重用,生存的越好

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

3楼:

以人为本的原则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实际运用主要的是尊重、关心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落脚点,以学生为最终目的,千方百计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就是要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审美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人。以人为本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求我们善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改造学生,还要求我们更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认真尊重学生的权利, 维护学生的利益,满腔热情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 2、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4楼:匿名用户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评价论、价值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在总结分析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考评、测评、评估实践经验基础上.初步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5楼:匿名用户

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活动,剥削阶级社会也有思想政治教育,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成员,从而巩固其统治;

第二,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上其他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工人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人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动员人们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实践活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有泛指和特指,泛指人类所有阶级共有的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教育人的活动,特指无产阶级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教育人的活动。

2.http://****gmw.**/01gmrb/2000-04/03/gb/04%5e18379%5e0%5egma1-007.htm

请参考,谢谢

如何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6楼:阿龙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

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

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的人格只能产生**的观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

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

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相对的,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因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x0d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因此,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

一般来说,人格教育和养成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日常习惯的养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

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的“礼仪”观念即是对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第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

在这方面,应当教育人们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反对和抛弃奢侈、糜烂、浪费和过度的生活观念.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一般来讲,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但却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

良好的心理倾向教育可能应当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和”状态.同时,在心理倾向上,还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气质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气质能力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地认为独立就是好的,顺从就是错的.再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活普遍优裕的情况下,要牢记“生于忧患”的教训,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培养吃苦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

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也就是不加人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种内在人际自然力.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两种.这两种习性对于养**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关系极大.

一般情况下,应当以教育和养**的和谐习性为人格培养的目标,而应当消除对抗习性,即使在**人格养成中,对抗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习性.否则,社会的人际关系恶化,人与人的对抗和争斗是不可避免的.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克服现代思想观念中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继承和培养传统的“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人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努力使人们达到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奉献的人的境界.

\x0d  要真正重视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公民的人格培养.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看到这一点.但是,以往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把力气花在了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而很少从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

因此,必须在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这里仅从人格培养的角度提出几点应当注意的方法,以引起大家思考:第一,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于社会个体内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观念,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

第二,必须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为人的习惯.中国文化从小对儿童进行“洒扫、应对、进退”方面的教育,就是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式培养其人格自觉性.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

例如,西方人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其依赖性;教育儿童爱护一草一木,爱护环境,由此培养其热爱家园、热爱国家的基本情感.这些良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应当积极吸取.第三,必须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

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强制教育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之上,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应当慎重采用才行.

第四,必须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一样,应当想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并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达到“愤”和“悱”的临界状态下,教育者适时“启”之“发”之,就能使受教育者“如醍醐灌顶”,顿然醒悟,从此对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铭记于心,没齿难忘.第五,必须运用无形教育的方式,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

常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正是说明为父母者的自然“身教”的巨大影响力.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

在社会中,位尊势重的人的言行同样在“暗示”着周围的人:人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为人.可见,无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正如春雨的滋润往往比暴雨的冲刷更有益于万物的生长一样.

做到这一点,有赖于教育者高度的素质修养.说到底,教育者也有一个不断地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不断提高的问题.这也说明了人格教育是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化的,全社会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的形成,要靠每一个人在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提高,以及彼此的相互影响.

这正应了《礼记 大学》中的那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规律是研究的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有:

(一)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研究需要---动机---行为的发展过程,揭示人的自身思想、行为的发展规律.

二.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的规律.人的思想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环境产生了人的需要,需要产生人的动机,动机支配人的行为.一定的行为结果经过反馈,调节需要,强化动机,重新支配人的行为.

这种体现思想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周期运动,形**们的思想活动过程.

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遵循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支配行动的思想动机,再从思想动机分析产生该思想的客观外界条件,然后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去创造和改变外界环境,使之具有产生好的思想动机的外界条件,从而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动机,并帮助人们采取科学的方法,争取获得尽可能好的行动结果.这种改变引起需要的客观外部条件,掌握人的需要,改变动机,控制行为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