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出自哪一派子孙

2020-11-23 20:25:20 字数 4466 阅读 7738

1楼:臭铁板

高句丽民族的起源问题,是确认高句丽民族及其政权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定位的首要问题。国内对高句丽民族起源存在一些分歧,主要形成了七种代表性观点,分别是:秽貊说(或者貊说)、夫余说、高夷说、炎帝族系说、商人说、高夷—貊部说以及多元说。

虽然这七种观点互有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都承认高句丽是起源于中国境内的古老民族。国外的朝、日、韩学者,大多数采用传统的秽貊说,但也有一些朝鲜学者,说高句丽起源于古朝鲜。

1、秽貊说(或者貊说)

这是高句丽起源的传统主流看法。把高句丽说为貉人、貊人,始见于《汉书·王莽传》。《汉书·王莽传》载,“……其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布告天下,令咸知焉。

’于是貉人愈犯边,东北与西南夷皆乱云。”在东北古代民族四大族系中,秽貊族系形成之初就有夫余、高句丽等族。此外,《三国志》与《后汉书》都提到高句丽别种小水貊,《山海经》提到梁貊,都属于貊系部族,后融入高句丽之中。

持此观点的学者较多,如张博泉在《东北古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提出“高句丽原是出自貊的。”;姜孟山在《试论高句丽族的源流及其早期国家》中说:“高句丽族是貊族的一支,是从貊族中分离出来的”;王绵厚的《高夷、濊貊与高句丽》和《高句丽起源的国内外代表性观点解析——再论高句丽族源主体为辽东“二江”和“二河”上游“貊”部说》等文章从考古学文化入手指出,高句丽族源主体为辽东“二江”(鸭绿江、浑江)和“二河”(太子河、苏子河)上游的“貊”部等。

2、夫余说

这也是一个传统观点。高句丽起源于夫余,是从《三国志·高句丽传》、《后汉书·高句丽传》开始的。《三国志·高句丽传》说,高句丽“东夷旧语以为夫余别种,言语诸事,多与夫余同。

”《后汉书·高句丽传》记载与《三国志·高句丽传》略同:“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秽貊、沃沮、北与夫余接。……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法则多同。

”以后《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宋史》均沿用此说。至《好太王碑》则把《三国志》和《后汉书》中的“东夷相传为夫余别种”,直接记为起源于夫余,“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地,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该说主要是从高句丽始祖朱蒙(邹牟)的王族世系出发,从高句丽王室继统的角度,来看待高句丽的起源。

此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金岳和王健群。金岳在《东北貊族源流研究》中引用16种史书的记载,证明“高句丽源出夫余”;王健群在《高句丽族属探源》中认为,“高句丽人来自夫余。”另外,一些学者在相关论述中也阐述了高句丽起源于夫余的看法。

李德山在《高句丽族称及其族属考辩》中就提到“高句丽族源出自夫余。”

3、高夷说

此说最早可追溯至晋孔晁注《逸周书·王会解》:“高夷,东北夷高句丽。”孙进己等主编的《东北历史地理》认为,“今人多据此以为高夷即高句丽之先人。

按高句丽之名始见于汉。但此高夷似居住此一带已久,因此高夷有可能是高句丽先人之名见于史籍。”刘子敏在《高句丽族源研究》中认为,高句丽最早的源头应是青铜时代的高夷,而高夷既不是秽族,也不是貊族。

4、炎帝族系说

这种观点主要是李德山在《高句丽族称及其族属考辩》中提出来的。他首先从音韵学角度考察高句丽的族源,认为“高”与“句”是重音连绵字,“高”即是“句”,“句”也就是“高”,两字既可连署,又可单称,并不影响词义;“高”、“句”本自“介”字转出,“丽”为“莱”转;因此,高丽本字为介莱,介即我国上古之介族,姜姓,炎帝裔;莱亦即我国上古强族莱夷,也是姜姓,炎帝裔。所以,高丽一名为复合族称,高句丽民族的主体即由同姓、同一族系的介、莱两族组成,族属为炎帝族系,民族的起源地本在我国东部的山东地区。

其次,他认为,“从历史地理学上看,中国的古地名与古族名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又利用地名来考察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及其迁徙。再次,他指出,“中外史学界及民族学界传统的观点多认为高句丽的族源出自夫余;换言之,高句丽民族与夫余族同源。

所以,又从夫余的族源来寻找高句丽的族源。通过从音韵学角度的考察,他认为夫余的主体民族是同属炎帝族系的番、徐两族所组成。所以,夫余民族出自炎帝族系,与其同源的高句丽民族亦出自炎帝族系。

“高句丽所使用的是将一年分作十个月的历法,这种历法实际上是炎帝族系固有的立法。”综上所述,他认为古高句丽民族的族属为炎帝族系已成不易之论。

5、商人说

“商人说”的代表人物是耿铁华。他在《高句丽族属探源》驳议》中,通过对高句丽文化和商文化的比较提出了高句丽族出自商人的观点,“诸多文化因素表明,高句丽族应该出自商人”,“高句丽人很可能是商人建国前后,或入主中原之时,向东北迁徙的一支,依据这一推断,则高句丽源出自商人,属五帝系统,龙之传人”。之后,他又在《高句丽民族起源与民族融合》中进一步阐明这种观点。

他指出,“第一,从历史学角度看,高句丽人与殷商人有着同样的传说、同样的先祖渊源”;“第二,从文化传承看,高句丽人继承了殷商文化的诸多方面”。“资料表明,高句丽民族应该是商殷入主中原以后留在东北的一支。西周初年召开的成周之会,高句丽人曾派代表参加,中原史家记为‘高夷’,孔晁注曰:

‘东北夷高句丽’,这也为高句丽起源于殷商之族提供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证明”。

6、高夷—貊部说

该说是在肯定高句丽属于中国东北“秽貊”系统古代民族的一支,并以“貊”系为主的基础上,把从“高夷”到“貊”部的发展、演变,看作是高句丽起源的一个连续历史过程。王绵厚在《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及其考古学文化》中,首先从文献中寻找高句丽的起源,“从中国先秦以来的典籍看,高句丽及文献中的先世高夷,均属东北夷的一支。从人文地理上看,高夷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正是古代中国东北貊族的活动中心。

至高句丽建国的西汉后期,这里方成为在汉文化影响下,由南下的秽族,与土著之貊族文化相汇融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其次又从考古学上作深入考察,指出高句丽先世文化,应是分布于鸭绿江与浑江,太子河上游与浑河中上游流域的貊族文化。

7、多元说

高句丽的族源是多元的,它是学者们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孙进己在《东北民族源流》中提出,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多源多流,但在许多族源中,必有一个主源;就高句丽人的族源而言,既有当地的秽貊各族,又有南徙的夫余人和东徙的汉人;但高句丽族的主源,应该是貊人,高句丽族是由卒本夫余、沸流、荇人、梁貊、盖马、句荼等许多秽貊部落融合而成。之后,他在《高句丽的起源及前高句丽文化的研究》中明确提出,前高句丽文化是由貊文化、夷文化、汉文化三种文化组成。

因此,高句丽的族源应是貊人、夷人、汉人。杨保隆在《高句骊族族源与高句骊**向》一文中,指出“高句骊族族源不是单一的,且有主源与非主源之别”;“高句骊族的主源,是秽貊族解体后东迁的各支后裔:高夷、夫余、沃沮、小水貊(梁貊)、秽貊等”;“高夷人首先使用高句骊称号”;“夫余人是高句骊族又一主源,并且是高句骊建国后高句骊族的主体部分”;“沃沮、秽、小水貊(梁貊)这几支秽貊后裔是在高句骊国发展、壮大进程中加入高句骊族的”。

另外,“高句骊族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还有大量非秽貊族系的古代朝鲜遗民后裔、汉人、鲜卑人、肃慎人等加入高句骊族”。杨军在《从“别种”看高句丽族源》和《高句丽族属溯源》中提出,高句丽的族源是多元构成,包括秽人、貊人、句骊人、真番人和来自中原的汉人。

8、古朝鲜说

高句丽起源于古朝鲜,是以近年朝鲜学者为主的一种看法。其中以朝鲜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朝鲜通史》为代表,该书在论及高句丽国的建立时说,“高句丽族是貊族的一个支系,于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在朝鲜的山区(今天太子河上游地区)形成为一个独立势力。……高句丽的生产力和文化,由于承自古朝鲜而具有较高的水平”。

这种看法,从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古代史的发展实际看,除了随意扩大古朝鲜的范围至辽东太子河以外,从高句丽的起源看,完全是一种本末倒置。因为在商末周初由殷人后裔箕子率众东迁朝鲜半岛北部前,历史文献上从无古朝鲜出现。所谓古朝鲜应指周武王封的箕子朝鲜及其继承者秦汉之际的中原燕人东迁者卫满朝鲜。

即后来汉武帝所设乐浪郡地。二者在地域、文化和族系上与辽东地区浑江和鸭绿江中游的高句丽起源,均无直接关系。相反,与箕子朝鲜同时,见于先秦文献中周初《逸周书》中的高夷和秽貊等民族,在古朝鲜方国存在前,已活动在辽东二江流域,并存在着大量考古遗迹。

这些考古遗存可与文献印证。无论从族系、地理和民族文化特征上,都可为高句丽起源的主体文化,找出令人信服的依据。从而使高句丽源出古朝鲜说,无论在文献记载、族系渊源和文化传承上,都找不到任何实证。

隋炀帝攻打高句丽是为了好大喜功,还是为了子孙后代?

2楼:爱历史的追梦人

提到隋炀帝人们都会想到他好大喜功,修建大运河,三征高句丽,惹得民众怨声载道,最终的结果是二世而亡,甚至有人把隋朝的灭亡归于因为发动了高句丽的战争,但是也有人说发动战争是为了为子孙后代造福,那真实事件到底是什么样的?

先说高句丽地理位置紧邻中原,人们一提到它先想到的就是比较野蛮的政权,事实上确实不管是从哪一方面来看高句丽的发展速度并不快,但是发展到隋朝时期已经开始渐渐威胁到了当时东北地区了,而隋炀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想要把势力扼杀在摇篮里,所以即便是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要打败高句丽,当然最后并没有如愿,只是达到了和解。

事实证明到了唐朝时期,从唐太宗时期开始高句丽的力量逐渐壮大,当时为了缓解边境压力,曾经也持续派兵攻打过,而最终历朝历代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当初隋炀帝的决定是对的,比如宋朝是被元朝灭亡,而明朝是被清朝灭亡,两个大汉民族都被东北少数民族灭亡了,这样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三征高句丽确实是为我们子孙后代谋福利。

所以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当初隋炀帝攻打高句丽并没有错,可能他当时用错了方法,发动战争太过频繁,没有考虑到当时隋朝老百姓的安危,也没有考虑到当时的隋朝适不适合连续发动战争,最终才导致灭亡,所以我们看待任何历史问题都要一分为二的看,不能太过绝对,也不能仓促的下定论,要着眼于全局。

这副图出自哪一本书?(烦恼),竹节人出自哪一本书?

1楼 上天的无奈 烦恼就是可以让你笑不出来 吃不下饭 睡不着觉 坐不安稳的事情。 其实很多烦恼都是自己强加于自己的,有很多烦恼到最后都不会出现自己想象的坏结果。所以遇到烦恼的时候放开一点自己的心情。 人生就是不断遇到烦恼和抛开烦恼的过程。 人生除了烦恼还有快乐。 所以人生还是追寻快乐,制造快乐的过程...

“梅开第一枝”出自哪一首诗词

1楼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文学诗歌 2楼 夕阳何时尽黄昏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

诉衷情黄庭坚渔父家风内涵,“渔父家风我所知”出自哪一首诗词

1楼 匿名用户 诉衷情黄庭坚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门生请问 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作此章。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金鳞正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这首词构思用意上搬用了唐代船子和尚的偈语,借此表白自己当时遭贬后的心胸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