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出家人还有受戒的仪式吗,现在的和尚早已经取消了头顶烧戒点的仪式,是这样吗

2020-11-23 17:31:32 字数 6063 阅读 9743

1楼:夜寻禅心

肯定的,正规的出家僧人,是需要经过三坛大戒之后,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僧人也叫“比丘”!!

受过正规受戒的僧人,是必须严格遵守戒律的。衣,食,住,行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一但破戒,轻者受“羯磨杖”鞭打。重者开除僧团,就不能在做僧人了。

顺便说一下,那些在外面打着化缘,开光的所谓僧人,都是假的。真正的僧人,是不准的。

现在的和尚早已经取消了头顶烧戒点的仪式,是这样吗

2楼:匿名用户

http://baike.baidu.***/view/54968.htm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

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族僧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

3楼:从许昌

不是。只是形式上书面上是这样说的,现实上是现在确实有发心的出家人在点戒点。而只有受了菩萨戒的才能点,一般的还没资格点呢。

而点戒点,在举行传戒的时候,可以点也可不点,属于自愿行为。不但出家人,就是现在有些在家学佛的受了菩萨戒的虔诚的在家人,也在手臂上点。

4楼:王宪之书法

是的。我见过很多和尚,我们这里也有寺院,他们头上都没有!

5楼:猥琐的老流氓

你看到的那些和尚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尚,现在很多和尚都是半职业的,老婆照样娶孩子照样生还一边当和尚。他们吧当和尚看成一种高收入而又轻松的工作。

有居士证就算受居士戒吗,还是再有受戒的仪式。

6楼:匿名用户

皈依以後就成为居士。可以得到居士证,但是不能说明是否受戒。可以单独去受五戒,受五戒有受戒证明。

菩萨戒有菩萨戒证明。居士不一定需要受戒,受戒都以自愿为主,能够做到几条戒,就受几条戒,没有强求一定受五戒的。当然受五戒为佳了。

阿弥陀佛仅供参考。

7楼:且看天地造化机

受戒一般都是有仪式的,建议能持戒再受戒,不能持戒受戒的话,破戒有罪的。

8楼:无尽意

逻辑上好像有些问题。应该是先授受三皈仪式后,在颁发皈依证书。受了五戒仪式后,在颁发戒牒。有的寺院没有戒牒,就在皈依证上盖个印章,表示已受戒!阿弥陀佛!

9楼:水中应天

受持三皈必守五戒。不过现在很多大和尚都不这样做了,给**们受三皈然后由本人同意再受五戒。虽然有了皈依证,不过形势还是必须的,因为在受三皈时,法师有开示,听懂了戒文才算得戒,对于戒文不了解的,即使有了证件也不算得戒。

10楼:唯梅子

应该是“皈依证”吧。

皈依证,是皈依的证明,与是否受戒,无关。

佛教受戒(正式出家)的标准礼仪是什么?

11楼:金果

按照佛教戒律规定,信徒要求出家,可以到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作为自己的'依止师'。这位比丘徵得僧众同意后,方可收为**,为之剃度,并授沙弥戒,此人便成为'沙弥'。

沙弥是梵语,义为勤策男,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又有息慈之义,谓当息恶行慈。依止师对**负有教育和赡养的责任。沙弥年满二十岁时,经过僧侣同意,可由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之授比丘戒,此人便成为比丘。

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方可以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道,游行各地。沙弥戒和比丘戒都是个别人单独受,不得集体同受。至于女子出家情形与男子类似,同样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受沙弥尼戒。

至年满十八岁时,受式叉摩那戒,成为'式叉摩那尼',义为学法女。至年满二十岁,先从比丘尼、后从比丘受比丘尼戒。叫做二部受戒,成为比丘尼。

修大乘法的比丘可以根据自愿,从师受菩萨戒,但不是必须受的。

汉传佛教到了唐宋时代,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作'行者'服各项劳役,可以从师受沙弥戒,不必剃发。等**规定度僧的时日来到,经过**的甄别,或经过考试及格,得到许可,给与度牒,并指定僧籍隶属于某寺院,然后方取得僧人的资格,可以剃度为僧。

此后再等机会前往**许可传戒的寺院中受比丘戒,授戒师也由**指定。凡是不经**许可、未得度牒而私自剃发的僧尼,没有寺籍,名为私度,要受到惩罚。到了宋初,年满二十方得受比丘戒的规定被忽视了。

常有七八岁的人便受比丘戒。菩萨戒则是随比丘的自愿。

在家人信仰佛教,愿意成为正式的在家佛教徒――优婆塞、优婆夷也要经过一定手续。在家佛教徒的基本条件是受持三归,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受持三归,如是便成为优婆塞、优婆夷。

在家**也可以从师受五戒,便成为五戒优婆塞、优婆夷。

自己修学到一定程度后,可以从师受菩萨戒,便成为菩萨戒优婆塞、优婆夷。受持三归主要是归依佛法僧,请师是为了证明。

扩展资料:

四众**

编辑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

出家**

佛教有出家,即到寺院修行的制度。但出家并不是佛教独有的制度,古印度很多宗教都有出家的制度。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

比丘比丘是梵语,有三义:其一为乞士,就是乞求的人。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向两个方面乞求:

外向信众乞求饮食,内向佛陀乞求正法。其二为破恶,就是积极的破除愤怒的恶习。其三为怖魔,就是修行佛法可以跳出三界轮回,使居住于魔宫的魔王都为之震动恐怖。

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蒙藏地区称为喇嘛。严格来说,和尚是指寺院的住持,也就是方丈。

比丘尼尼是梵语中的女声,比丘尼在意义上于比丘没有区别。

在家**

在家**俗称为居士,是梵语‘迦罗越’的义译,原指多财富的人士。因早期佛教发展得到很多富人的资助,转而为居家修道之士的称呼。

优婆塞优婆塞是梵语,义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谓其亲近奉事三宝。

优婆夷优婆夷义为清信女或近事女。义同于优婆塞。

12楼:匿名用户

一、受戒

受戒是七众资格形成的必然手续。戒有四位:即五戒、八戒、十戒、具戒,这里但就具戒来

说。具戒的受法,律中列有五种:

1、善来: 这是佛陀从成道到入灭,一惯使用的方法。根据戒律的记载:佛陀初期所度的大

**,几乎都是善来比丘,比如憍陈如等五人,满慈子等三十人,三迦叶等一千人,舍利弗和目

犍连共二百五十人,释迦族王室子弟五百人,跋度帝五百人,群贼五百人(见《摩诃僧祗律》)。

以此可见,善来比丘是当时僧团中的主要成员。至于受戒方法,佛陀只要说一声:善来比丘!受

度的人,便以自己的宿根和佛陀的威神感应之下,当下须发自落,袈裟著身,钵盂在手,俨然具

足比丘威仪了,但这必须是宿根深厚,《四分律》谓之断惑一轮,道成初果的人才行。

2、破结: 即断除见思惑,证无学果,自然能感得戒体。如《律》云:“若能修道成阿罗汉,

即名出家受具足戒也。”

3、三语: 也称三归。如《四分律·受戒犍度法》记载:世尊成道后,为弘扬佛法,分派弟

子到各地游行说法,时有闻法生信,发心出家受戒,诸比丘领着去见佛陀,由于路途遥远,半路

退失信心。比丘们就把这情况反应到佛陀那里,佛陀于是宣布:从今以后,允许比丘们给初出家

者受具足戒,要受具足戒的人,必须剃除须发,披上袈裟,脱去草屣,右膝著地,恭敬合掌作如

是言: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今于如来所出家,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三说)。我

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今于如来所出家,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三说)。

三语的受戒,到白四羯磨授戒的产生,就废去不用了。

4、八敬: 这是最初尼众受戒的方法。佛陀的姨母大爱道领着五百释女,先后三次到佛陀处

请求出家,都没有得到许可,后来阿难代为请求,佛陀观机成熟,便让阿难转告,能够遵守八敬

法,就允许出家。阿难宣布,爱道等闻,欢喜信受,即得具戒。

5、羯磨: 此又别为六种

(1)中国(中印度)十人:是僧尼多的地方。男众受戒要有十个比丘才能成办。

(2)边方持律五人:是因为边方僧少,《律》中记载亿耳沙弥受具足戒,三年待僧,方满

十人,为此目莲尊者提出,佛陀宣布边方有五个比丘,就可以受戒了。

(3)中国(中印度)二十人:这是女众受戒,要有持律比丘、比丘尼各十人。因为女众烦

恼多,容易怠慢,必须借助殊胜的因缘,才能发起胜心,感戒纳体。

(4)边地十人:边地僧尼少,尼众受戒,允许比丘、比丘尼各具五人,即能成办具戒羯磨

了。 (5)小年曾嫁:是指十岁以前就已出嫁的女子,她们懂得礼仪,能够忍耐,有持戒的能力,

所以减去八年,十二岁就可以受具足戒了。

(6)遣信;在佛教史上,只有达磨陈那一人。因为她长得美丽,很多男人,听说她要出家

受戒,都想从半路上把她破了,为了防止意外,佛陀特许她派遣代表去求办羯磨,回来转告,也

可得戒。

以上五种受戒的方法,善来、三语、八敬都只限于佛世。其中善来、八敬只有世尊才有资格

使用;破结使通佛世和佛灭后,但能不依戒而断惑的人毕竟是很少的,尤其是末法时代。因此,

我们现在能够使用的方法,只有羯磨受戒,下面就着重介绍一下羯磨受戒。

羯磨受戒的特点是讲究因缘,《四分律行事钞·受戒缘集篇》列有五缘:

1、能受戒的人有五个条件:

(1)是人道:在六道众生中,天道贪著乐事,修罗怀着瞋疑,鬼神谄诳不实,畜生愚昧无

知,地狱常受痛苦,惟有人道,苦轻下趣,乐劣天上,能调理心虑,崇尚道业,才有资格受具足

戒。 (2)诸根具足:虽是人身,如五官四肢有所亏欠,像《律》中广列一百四十余种,并不应

受。因诸根不具的人成为比丘有损僧团庄严形象,造成社会人士对三宝的轻视。

(3)身心清净;即从俗人到将受具戒,不应有十三难等过失(十三难者:边罪、污尼、贼

住、五逆、破内外道、黄门、二形、非人、畜生)。

(4)出家相具:受戒者已经剃除须发,披上袈裟,具足出家人的形相。

(5)得少分法;已经受过五戒、十戒,才能受具足戒。《律》中说:“不与沙弥戒与受具

戒者,众僧得罪”。

传戒作法时,要根据这些条件对受戒者进行严格的简择,受戒人具备了以上条件,才有资

格受具足戒。

2、所对的缘境有六个方面:

(1)结界成就;界,指僧团居住的一定区域范围。一切羯磨,必在大众作过法的界内举行,

受戒是重要白四羯磨,自然也不能例外,假如没有结界成就的作法界,是不能受戒的。

(2)有能秉法僧;白四羯磨的教法,“别人”和“非法众”都不能作,必要戒体清净及通

达戒律的人才能秉办。

(3)数满如法:佛法昌盛的中国,必须十名清净僧秉法,才能算数满如法;佛法不兴的边

地,可以曲开方便,由五人秉法。国内至今传戒,尚用十僧,人数是满的;但在作法时,往往不

够认真,希望今后在这方面应予以重视。

(4)界内尽集和合:一个作法界内,同时不许有二种羯磨行事出现,所以在受戒羯磨时,

界内的僧众必须尽集和合,以防止别众现象的发生。

(5)有白四教法:受戒羯磨必须一番白事,三番羯磨,即一次宣布应作法事,三次征求意

见,共有四番作法,都要合乎圣教,不得有颠倒错脱、说不明了等过失。

(6)资缘具足:受戒人若无衣钵,或借他人衣钵,都不能受具足戒。

以上从人、法、事、处四个方面,说明受戒作法必备的因缘,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才能成就

受具足戒。

3、发心乞受: 《律》云: “若受戒人,不自称名,不称和尚名,教乞而不乞,若眠醉瞋

恚;若无心受,皆不得戒。” 上面二缘是旁助,这第三缘是正因,作为受戒人,必须发心乞求,

方能感戒。

4、心境相应: 《律》中说:眠醉狂人及无心而受等,是心不当境;白四羯磨,不如法作白,

不如羯磨法作等,及前僧非法,不令受者起心,即境不称心《萨婆多》云: “若殷重心受,则

有无教,若轻心受,但有其教,无无教也。” 无教即无作戒体,具备了殊胜缘及殷重心,心境

相应,才能得到无作戒体。

5、事成究竟: 从请师始至白四羯磨终,前后诸缘一一如法,受戒就算成就了。

上来五缘是受戒羯磨必具的条件,也是衡量得戒的标准。此外《行事钞》中,还有羯磨受戒

的行事程序,因为没有使用,这里也就不赘述了。汉地由于南山律疏的失传,三百多年来,受戒

作法一直根据见月律师编写的《三坛正范》,现在如果要恢复南山律的受戒作法,一下子可能很

难改变过来。因此,我们只希望在依据《三坛正范》的传戒作法时,不要忘记了上面列举的那些

条件,如果都能做到,那么,受戒作法一定圆满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