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海丝”泉州“不能忘却的历史
中国古港口众多,像广州、宁波等不但是古代知名港口,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对外通航的重镇。泉州虽然在宋元时期辉煌一时,但之后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兴起,泉州以其历史地位备受世人关注,并且在国际上占尽无限风光。在众古港中,泉州的成名是必然也是偶然,泉州海交馆馆长王连茂先生向记者讲述了泉州“成名”背后的故事。
大使作媒,泉州抓住历史机遇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分别走访了那些在古代世界海上**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港口城市,泉州通过积极努力,成为本次考察活动的代表性港口,并从此成为国际上“海丝”研究的领跑者。
据介绍,当年,联合国在选择考察地点时,广州是中国惟一的港口,且被定为国际研讨活动的主办地。正是由于当时中国驻阿曼大使的热心推荐,改变了考察团原来的计划,使泉州一跃取代广州成为此次重点考察的中国古港。
在此次考察活动中,阿曼是重要的组织国,阿曼国王还借给联合国一艘万吨级豪华游轮,以供考察使用。在1988年的国庆节,原中国驻阿曼大使袁鲁林先生应邀出席阿曼民族文化遗产部举行的宴会,阿部长告诉袁大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准备考察海上丝绸之路,行程是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到日本的大阪,其中,中国的考察点定在广州。
袁大使听了,随口便问阿部长:“你们怎么没有想到泉州呢?那里有你们阿拉伯民族的清净寺、圣墓,还有阿拉伯后裔……”
阿部长十分惊讶:“中国沿海还有这样的地方?我们还没听说过呢!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材料看看?”
这次看似无意的谈话,袁大使一直记在心里,回国后,他立即给当时的泉州市市委书记和海交馆王馆长写了一封信。接到信后,市委市**立即批示海交馆在1个月内组织好相关材料,以便呈送给**有关部门。
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大使,是如何知道泉州海交历史的呢?原来,袁大使与泉州还有一段不解的缘分。解放初,袁大使曾在福建省委宣传部任职,因为工作关系常来泉州,对泉州的“海丝”文化有一定了解。
之后不久,袁大使便调离福建,没想到几十年后,袁大使远在异国他乡还情牵泉州。正是袁大使的这份热情和细心,成就了今天的“海丝”泉州。要不然,泉州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还一直被掩盖在历史的长河里,不为世人所知。
毛遂自荐,泉州感动国内外**
袁大使的来信,对于泉州来说,无疑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喜讯。海交馆立即组织了一批历史文化工作者,在20天内赶出了一本介绍“海丝”文化研究的书籍,对泉州的海上交通史作了详细的介绍。
当年,王馆长全程组织和参与了此事。他说赶写的那本书书名很长、很特别,叫做《为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圆满成功》。研究者们在书中明确提出:
联合国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如果没有泉州参与,就等于陆上丝绸之路没有西安一样,是令人遗憾的。书中大量介绍了泉州丰富的海交文物,还附送了世界各国海交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资料。整理成册的书及录像等材料,被送到此次国际考察活动的“中国委员会”,即中国教科文组织手里。
王馆长说,不论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西安、兰州,还是海上的广州,没有一个是“自己找上门的”。泉州的“毛遂自荐”,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极大兴趣,也感动了许多专家。时任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陈高华先生,恰好是这次考察活动的咨询委员会委员,他也被泉州人的热情所感动,为把泉州列为考察点积极奔走。
1989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召开会议,确定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点,陈高华先生在会上提出中国**要求增加一个考察点———泉州。结果之好出乎人们的预料,不但所有与会委员一致通过,而且还表示将所有活动及学术研讨会放在泉州举行。
描述“泉州海丝之路”的诗句有哪些?
2楼:匿名用户
1、吾家本在浯洲居,奕世务农更业渔。
流落郡城人不识,箪瓢陋巷诵诗书。
2、父祖蝉联宴鹿鸣,馨香俎豆最关情。
秋风送客浯江渡,忧记当年衣锦荣。
3、铎声自古振金门,讲学谈经礼义存。
水岩:位于安溪县蓬莱镇蓬莱山麓,始建于北宋元丰6年(公元1083年),明嘉靖43年(公元1564年)重修。岩宇依山而建呈三层楼阁式,有“泉石无双地,蓬莱第一峰”之誉。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海丝之路诗歌朗诵稿
3楼:匿名用户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关于泉州海丝之路的**
4楼:匿名用户
海丝”泉州“不能忘却的历史
中国古港口众多,像广州、宁波等不但是古代知名港口,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对外通航的重镇。泉州虽然在宋元时期辉煌一时,但之后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兴起,泉州以其历史地位备受世人关注,并且在国际上占尽无限风光。在众古港中,泉州的成名是必然也是偶然,泉州海交馆馆长王连茂先生向记者讲述了泉州“成名”背后的故事。
大使作媒,泉州抓住历史机遇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分别走访了那些在古代世界海上**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港口城市,泉州通过积极努力,成为本次考察活动的代表性港口,并从此成为国际上“海丝”研究的领跑者。
据介绍,当年,联合国在选择考察地点时,广州是中国惟一的港口,且被定为国际研讨活动的主办地。正是由于当时中国驻阿曼大使的热心推荐,改变了考察团原来的计划,使泉州一跃取代广州成为此次重点考察的中国古港。
在此次考察活动中,阿曼是重要的组织国,阿曼国王还借给联合国一艘万吨级豪华游轮,以供考察使用。在1988年的国庆节,原中国驻阿曼大使袁鲁林先生应邀出席阿曼民族文化遗产部举行的宴会,阿部长告诉袁大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准备考察海上丝绸之路,行程是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到日本的大阪,其中,中国的考察点定在广州。
袁大使听了,随口便问阿部长:“你们怎么没有想到泉州呢?那里有你们阿拉伯民族的清净寺、圣墓,还有阿拉伯后裔……”
阿部长十分惊讶:“中国沿海还有这样的地方?我们还没听说过呢!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材料看看?”
这次看似无意的谈话,袁大使一直记在心里,回国后,他立即给当时的泉州市市委书记和海交馆王馆长写了一封信。接到信后,市委市**立即批示海交馆在1个月内组织好相关材料,以便呈送给**有关部门。
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大使,是如何知道泉州海交历史的呢?原来,袁大使与泉州还有一段不解的缘分。解放初,袁大使曾在福建省委宣传部任职,因为工作关系常来泉州,对泉州的“海丝”文化有一定了解。
之后不久,袁大使便调离福建,没想到几十年后,袁大使远在异国他乡还情牵泉州。正是袁大使的这份热情和细心,成就了今天的“海丝”泉州。要不然,泉州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还一直被掩盖在历史的长河里,不为世人所知。
毛遂自荐,泉州感动国内外**
袁大使的来信,对于泉州来说,无疑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喜讯。海交馆立即组织了一批历史文化工作者,在20天内赶出了一本介绍“海丝”文化研究的书籍,对泉州的海上交通史作了详细的介绍。
当年,王馆长全程组织和参与了此事。他说赶写的那本书书名很长、很特别,叫做《为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圆满成功》。研究者们在书中明确提出:
联合国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如果没有泉州参与,就等于陆上丝绸之路没有西安一样,是令人遗憾的。书中大量介绍了泉州丰富的海交文物,还附送了世界各国海交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资料。整理成册的书及录像等材料,被送到此次国际考察活动的“中国委员会”,即中国教科文组织手里。
王馆长说,不论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西安、兰州,还是海上的广州,没有一个是“自己找上门的”。泉州的“毛遂自荐”,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极大兴趣,也感动了许多专家。时任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陈高华先生,恰好是这次考察活动的咨询委员会委员,他也被泉州人的热情所感动,为把泉州列为考察点积极奔走。
1989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召开会议,确定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点,陈高华先生在会上提出中国**要求增加一个考察点———泉州。结果之好出乎人们的预料,不但所有与会委员一致通过,而且还表示将所有活动及学术研讨会放在泉州举行。
1991年,泉州古港扬名国际
在确定了世界各国主要考察港口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的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当时泉州由分管文教的副市长薛祖亮带队前往,抢尽了风头。
1991年,由世界各国参加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由意大利威尼斯起航,在泉州整整停留了6天,而本来作为主要考察点的广州只取得了2天的考察时间,宁波则完全失去了这个极好的机会。这年的考察,让泉州在国际上声名大振,说到海上丝绸之路,就让人想起泉州。
在离开泉州赴韩国考察的途中,所有联合国**一致认为,在泉州的考察将是本次活动的最高峰。泉州市**、海交馆、华侨大学都分别收到了考察团全体成员亲笔签名的答谢函,这是在此次考察活动中绝无仅有的。之后的1994年、1997年,泉州又相继举办了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综合学术研讨会。
作为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泉州在国际上影响越来越大。
建馆设会,泉州扛起“海丝”大旗
1989年10月,为迎接联合国考察船的到来,泉州有关部门初步决定建一座专业的海上交通史博物馆。在向上级部门汇报建馆的必要性时,王连茂馆长慷慨陈词:“这次考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作为中国的代表港口,泉州形象不好,就是中国不好!
”王馆长回忆说,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随船带有大批展览品,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伊斯兰教等宗教文物。考察沿途各国都是将最好的展厅用来陈列这些稀世珍品,而泉州连个像样的陈列馆都没有,而且当时泉州海交馆还位于开元寺内,将非佛教文物放在开元寺里,从宗教感情上来考虑也非常不妥。所以,建一个专业海交馆已成必要。
虽然建馆请求一路绿灯,但此时,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泉只剩下一年的时间。经过一年没日没夜地赶工,在考察团到来的前4天,海交馆的一期工程终于完成了。当客人下船时,关于中国海上交通史的64万字的**集也已准备妥当,联合国**人手一本,宾主尽欢。
在此之后,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成立,主会址就设在泉州海交馆内。
就这样,中国的海上交通史研究,以海交馆为大本营,在泉州竖起了一面旗帜,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其他港口对此进行研究。广州、宁波等地的学术界谈及“海丝”,必称泉州,总会将宋代古船、海交研究及海交馆列为其他港口所无法企及的事情。
宋代古船,不能忘却一位老人
现陈列于泉州开元寺的宋代古船是泉州宋元时期繁荣的见证,名扬海内外。在发掘与保护、修复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忘记一位学识渊博的老人,他就是在2000年9月去世的陈允敦教授。
陈教授1902年出生于泉州,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任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顾问。在1974年至1977年间,陈教授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参与了古船的挖掘、鉴定、防腐保护、修复和考古工作。
在挖掘过程中,正是细心的陈教授发现船舱里有一枚“小黑子”,学化学、地质专业出生的陈教授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发现。经鉴定,这枚“小黑子”就是宋元时期产于南洋的“龙涎香”,共提取出1.1克。另外,在船舱内还发现了南洋胡椒等物。
这些宋元时期实物的发掘,为泉州“海丝”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证。
文化遗产,
人类共同的财富
作为泉州“海丝”研究的参与者,王馆长回忆起这段往事,感慨万千。
他说,2000年不曾衰落的广州,在1991年联合国考察活动中黯然失色,在这之后又无所作为,而宁波则一直不为人所知,关键就在于相关部门不重视,组织不积极。直到最近,广州、宁波等港口的有关部门才猛然醒悟,并积极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重新开发其“海上丝绸之路”的品牌,但这些城市在海上交通史研究方面,比起泉州晚了许多。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海外交通史最为灿烂的一章,正如王连茂馆长所说,泉州、广州、宁波等古港口在不同历史时期担负起了对外海上交往的重任。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称号,不仅是对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最高评价,也是对中国的对外交通史所达到的地位的极高评价,无论这一称号最终花落谁家,它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