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马太福音13章3-8节】撒种的比喻:分别说了撒在路旁的被飞鸟吃尽;撒在浅土被阳光晒枯;撒在荆棘中被挤住;撒在好土里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马太福音13章19-23节】天国的比喻:分别解释了上面撒种的比喻。
【马太福音13章24-30节】塞稗子和麦子的比喻:将来圣徒被分别为圣。
【马太福音13章31-32节】荠菜种的比喻:最小的将来要作大。
【马太福音13章33节】发面酵的比喻。
【马太福音13章36-46节】天国的比喻:解释塞稗子和麦子的比喻。
【马太福音13章47-51节】用撒网的比喻来解释世界末了的事。
【马太福音13章52节】家主的比喻。共8件
耶稣说的几个比喻,谁来解释一下
2楼:言智理
【马太福音13章3-8节】撒种的比喻:分别说了撒在路旁的被飞鸟吃尽;撒在浅土被阳光晒枯;撒在荆棘中被挤住;撒在好土里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马太福音13章19-23节】天国的比喻:分别解释了上面撒种的比喻。
【马太福音13章24-30节】塞稗子和麦子的比喻:将来圣徒被分别为圣。
【马太福音13章31-32节】荠菜种的比喻:最小的将来要作大。
【马太福音13章33节】发面酵的比喻。
【马太福音13章36-46节】天国的比喻:解释塞稗子和麦子的比喻。
【马太福音13章47-51节】用撒网的比喻来解释世界末了的事。
【马太福音13章52节】家主的比喻。
耶稣为什么要用比喻来说明奥秘与真理:
1、其实比喻本身就是解释,通过比喻让人们更加心领神会,更明白所要阐述的事情真相;
2、要向跟从他的人启示真理,要向外人隐藏真理;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至於别人,就用比喻;叫他们看也看见却不明白、听也听见却不晓得。唯有信耶稣**的人,圣灵会打开他们的心,教他们明白这些比喻背後的奥秘。
3、有些教导不宜在罗马统治时期直接讲出,所以用比喻。
圣经马太福音13章1到9节,18到23节耶稣在撒种比喻中,讲了哪几种土地,各代表什么
3楼:友友枫叶
圣经马太福音13章中撒种的比喻,这位撒种的就是主耶稣,种子就是神的道,跳动就是听道人的心,撒在四个地方,分别代表:
a. 撒在路旁 -- 飞鸟来吃尽了,就是人听道,因心地刚硬,不能领受进入心田,飞鸟代表那恶者魔鬼来,从他们心中把道夺去了,恐怕他们信了得救。
b. 撒在石头地上 -- 土浅不深,发苗最快,太阳出来一晒就枯干了,表示人听道,当下欢喜领受,只因心里有刚硬的石心抵挡,不能往下扎根,建立信心,等到那太阳,代表患难逼迫来到,就立刻跌倒了。
c.撒在荆棘长起来,把他挤住了,就是人听了道,后来被这荆棘,代表世上的思虑,钱财,宴乐,迷惑,荣耀和别样的私欲进来把道挤住了,便结不出成熟的籽粒来。
d.撒在好土里 -- 生长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就是听了道,他明白了,持守善良诚实的心,并且忍耐着结实,因这是他能向下扎根,向上结果,才有美好丰富的收获。
愿能帮到你,愿主耶稣**赐福你!
4楼:
撒种的比喻中,讲了4种土地。
路旁的地。代表一种信徒,刚刚接受信仰,但是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信仰的种子还没发芽,就失掉了。
浅石头地。代表一种信徒,他信得快,接受信仰比较容易。但是他的信仰没有扎根,不求甚解,遇到阻碍的时候,很快就把信仰丢弃了。
荆棘地。代表一种信徒,他有各种的思虑愁烦,属灵的生命被世界上的各种观点,世界上的各种事情阻碍了,不能得到良好的成长。
好土地。代表一种信徒,他心里谦卑受教,真心接受信仰,每日思想主的话语,属灵的生命非常扎实,成长得又好又快。
5楼:匿名用户
【注释】
3撒种的和种子的比喻,18它的解释。24稗子的比喻,31芥菜种的比喻,33面酵的比喻,44隐藏的财宝的比喻,45珠子的比喻,47撒网的比喻:53以及**如何被同乡人所蔑视。
1 当那一天,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海边。
【注释】
当那一天。[海边的讲道,太13:1-53;可4:
1-34;路8:4-18。主要的注释在:
马太福音。见“加利利中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207页。] 即,记载在太12:
22-50中的事件发生的同一天(见对太12:22的注释)。记载在太8:
18-27中的事件发生在这同一天的结尾(见可4:35;见对太8:18的注释)。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看见耶稣这日比无数别的日子更繁忙,然而对这日相当完全的记录,已经使它挣得了“那忙碌的一天”的名称。它代表耶稣几乎没有时间吃饭或休息片刻的那些常见的境遇之一(见《历》第三十五章)。
从房子里出来。这意味着记载在太12:22-50中的事件,就是那一天早些时候发生的事件,是在某个住所发生的—可能是彼得在迦百农的家里(见对可1:
29的注释)—靠近革尼撒勒平原的北界,或者可能在靠近革尼撒勒平原的南界的马加丹某人的家里(见《历》第四十四章)。
坐下。拉比们施教时通常采取的姿势(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8页;见对路4:20的注释)。
在海边。很可能在加利利海沿岸的某处,在迦百农和马加丹之间,革尼撒勒平原与加利利海相遇的地方(见《路》第二章)。
2 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众人都站在岸上。
【注释】
有许多人。关于在公元29年秋,第二次加利利旅行传道期间拥挤着耶稣的大批群众,见对太8:1,18;12:15的注释。在这个场合,他们差点儿把耶稣挤到海里。
船。更可说是“一只小船”。似乎(见《路》第二章)当耶稣离开那“房子”(第1节)时,他去了海边,想要上船立即渡到海那边去。
但是那些患病之人急迫请求和百姓对真理话语的需要留住了他(见《路》第二章;参太9:36)。
岸上。希腊文aigialos,“海滩”或“岸”。
3 他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注释】
讲许多道理。此时以前,**只是偶而地使用可以被称作比喻的简短例证(见太7:24-27等);现在,他第一次(《历》第三十五章;《路》第一章)使比喻成了传达真理的一个主要工具。
山上宝训很可能是在几周之前发表的(见对太5:1的注释)。现在很可能是公元29年的秋天,在全加利利最多产的地区-革勒尼撒勒平原的对面,可以看到农夫们正在播种冬粮(《路》第二章;见本注释第二册原文第108页)。
关于这繁忙的一天中所发生之事件的摘要,见对太12:22;13:1的注释。
在这个场合,至少讲了十个比喻。马太记载了八个,马可补充了灯(可4:21-23)和种子暗暗生长的比喻(第26-29节)。
马太把这些比喻作为一个整体所做的记录,呈现的是一幅关于天国的本质事实的复合画面。
一个撒种的。[撒种之人,种子和土壤,太13:3-9,18-23=可4:
3-20=路8:5-15。主要的注释在:
马太福音。关于比喻,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207页。] 当**说话时(《路》第二章),可以看到农民们正在革尼撒勒平原肥沃的土壤里撒种,这个平原从加利利海面蜿蜒上长升到丘陵地带。
虽然这个比喻以撒种者闻名,但它更适合被称作土壤的比喻,或者撒种者、种子和土壤的比喻。它的特色既不在于撒种者也不在于种子,这两者也都出现在稗子的比喻中了(第24-30节),而在于种子被撒下时落在的四种土壤里。该比喻强调的是这四种土壤各自给予种子的接受,以及这一接受对种子生长的影响(见《路》第二章)。
撒种者的技巧和种子的质量与这四种土壤中的每一种土壤的关系都是一样的。见对第8节的注释。
在这个比喻中,种子所代表的特别真理乃是**作为弥赛亚到地上的使命的本质。**国度的本质在较大或较小的程度上乃是一个“奥秘”(见第11节),因为骄傲已经蒙蔽了人们对旧约圣经的理解。犹太人民指望弥赛亚作为一个强大的征服者来到,坐在大卫的宝座上,并使列国都顺从犹太人(见《历》第二章;见对路4:
19的注释)。但在撒种者的比喻中,耶稣阐明了他使命的真实本性,事实上,他来不是要征服异教徒使他们顺从以色列,而是要征服“以色家迷失的羊”的心(太15:24)。
同样的真理他曾在山上宝训中更为正式地阐明过(见对太5:2的注释)。
出去。在东方国家,古时与今时的某些地区一样,农民们共同住在村庄里防备抢劫队的劫掠。在早上,黎明的时候,他们从自己的村庄“出去”到四围的田地,黄昏时再回到家里。
同样地,真理的撒种者**,从天父那里“出去”,来到这个世界—“田地”(见第38节)—以便他可以“为真理作见证”(约18:37;参太10:10)。
4 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
【注释】
路旁。不是在从村庄到田里的路上,而是在沿着地边的小路上,或者从一块地到更远的田地的小路上。因为路面是硬的,所以种子就露在外面,甚至都没有发芽生长的机会。
路旁的听众是那些肤浅的听众,福音的真理对他们没有生效。就像中国的一句谚语所说的,左耳进右耳出。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对福音的需要。
他们是疏忽的,他们不明白(第19节)。表面上看来,真理对他们没有意义。
飞鸟。即,在耕作时节和播种时节总是在场的野鸟。根据马太福音,飞鸟代表“那恶者”(第19节);根据马可福音,飞鸟代表撒但(可4:15);根据路加福音,指魔鬼(路8:12)。
5 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
【注释】
石头地。显然这并不是指满布着散石的地面,而是指岩石层接近表面,只覆盖着一层浅土。除了几处有利的地点之外,这种岩石层的地表有效地限制了巴勒斯坦的丘陵地作为耕地的价值。
落入土浅石头地这种听众的心里的福音的种子发现有足够的土壤可以发芽,但是土太浅了,福音的效果最多也不过是表面的。福音吸引了他们的情绪,他们就迅速地对它作出了响应,但这感动很快就随着变幻无常的情绪之潮过去了。自私的岩石(见《路》第二章)阻止了福音在生活中产生改革的功效。
侍奉**的任何一种努力都如此受阻于生活中要侍奉自己的基本目的(见《路》第二章),以致福音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土浅石头地的听众惯于随心所欲。这种人可能有的任何确信都是基于爱好而非原则。
显然,真理对他们是有一定量的吸引力的;他们承认它是好的;但他们爱自己。他们立即接受了此刻看来是好的东西,却没能计算作门徒的代价;他们并没有将福音的各项原则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并给它机会改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他们不愿去面对自己的习惯必须改变的现实。
土既不深。岩石层就位于那层浅土的下面,吸收着从它上面的土层而来的热量并放出湿气。
最快。即,“立即”。岩石层反射到土里的额外热量使得种子发芽很快。然而,“土既不深”,就无法储存湿气,当根长出来需要湿气时,就得不到**了。
6 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
【注释】
就枯干了。发芽很快,但枯干也很快。土浅石头地听众的唯一希望就是要重生(《路》第二章)。
福音临到他们身上的肤浅影响并没有使他们承认并离弃罪恶(见对第5节的注释)。他们并没有经历称义。他们对福音的反应并没有导致他们转变归主。
7 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
【注释】
荆棘。希腊文akantha,荆棘,或“野蔷薇”;akantha也用来指任何多刺的植物,如“蓟种植物”。路加详细说明**徒生活的“荆棘”乃是“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见路8:
14;参太13:22)。
在荆棘地里,柔嫩的植物不像在土浅石头地的植物枯干的那么快。同样地,荆棘地**徒的经验也比土浅石头地听众的经验进步一些。他们看起来是真的开始了,并且显然经历了称义和重生。
但是他们不久就变得“行善丧志”(加6:9)了,没有“进到完全的地步”(来6:1)。
既全神贯注于今世的宴乐并追求其吸引人的事物,他们就疏忽于清除生命中那些响应试探的倾向和品格特性。他们就像那个曾脱离了被鬼附后来又被七个更恶的鬼附了的人(见对太12:43-45的注释)。
那吸引荆棘地听众,并使他们全神贯注的许多事物本身可能并不是有害的。但是这种人变得那么专注于今生,以致他们没有时间去为来生作准备了。
荆棘长起来。荆棘使得麦子不可能生长成熟了(见路8:14)。
同样地,世俗的利益也阻止圣灵的果子(加5:22,23)达到成熟。宗教信仰被置于次要的地位了,只是许多兴趣中的一个而已。
因为缺乏培养,它就枯萎最终死亡了。荆棘地听众缺乏的乃是一种道德上的改变(《路》第二章)。对他们来说,称义是信仰的总和与实质,他们没有认识到**徒生活本质上在于大家都知道的成圣的过程—藉着这个过程,**的特性和倾向才被耶稣**完美的生活模式所取代(见对加2:
20的注释)。
8 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注释】
好土。这并不意味着在神圣真理的种子使人心变好之前人心自然就是“好的”,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2:13)。
在人里面自然地“没有良善”(罗7:18)。“土”“好”只是因为它屈服于真理的犁头,因为它响应圣灵软化人心的感化力。
就结实。见对太7:16-20的注释。
这指的是品格的果子(见对加5:22,23的注释)。圣灵的果子在表现在外表的生活中,乃是一种健康的**徒经验的证据。
在路旁听众的心中,真理找不到任何响应。就土浅石头地的听众来说,真理只不过产生了瞬间的冲动。就荆棘地的听众来说,开始对真理的反应很好,但在面对困难和反对时就枯萎了。
但在好土听众的心里,对真理的响应是永久而有效的。结果就是生命依照耶稣**完美生活的模式改变了。成功的**徒并不是环境的傀儡;他是坚持到底的(见太24:
13)。
一百倍。这确实是非凡的出产(见对创26:12的注释)。
在美国麦子的平均产量是每英亩17.1蒲式耳,收成约为15倍。马可颠倒了产量的次序,从较小的说到较大的,而路加则省略没提较小的产量。
9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注释】
有耳可听的。有关的注释,见太11:15;13: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