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打喷嚏的狗
《看上去很美》讲了一个每个大陆人应该都很熟悉的故事,在一个架构中,通过一系列手段,去掉每一个人的个性,让每个人都制度化。被制度化了的人又再去制度化其他人。
而这个制度化的过程从每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逃避被奴隶,习惯被奴隶,选择被奴隶,渴求被奴隶!****
电影 看上去很美有关师幼关系的影评
2楼:剑心
《看上去很美》:一个叫方枪枪的男孩被父亲送进幼儿园,从天真活变得狡黠孤僻,最终,“逃”出幼儿园,在锣鼓喧天里呆呆地望着戴着大红花兴高采烈的从身边走过的人群。幼儿园对他或许已成为回忆,而对于他的教育生涯这仅仅是个开端。
中国教育美吗?电影之后看到这个问题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国教育“一刀切”不讲个性、扼杀儿童天性……但我更愿意先从社会视角去看中国教育。
首先就说个性,影片的背景应该是改革初期,此前社会过于突出集体,强调一致已是不争的事实,讲求个性恰恰是当时社会所难以接受的,放在这个大框架下,“一刀切”与“个性”不是首要问题。就当时乃至今天在大多数学校,教师管理着庞大的班级,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不准一刀切,必须因材施教,那么教师的工作与负担何时是个尽头。如果真一刀切也就算了,可美其名“一碗水端平”促进教育公平。
可影片中一位很有派头的家长到校看望孩子时,像领导视察般指指点点,老师们则一个个唯唯诺诺,当问及“这孩子(方枪枪)咋没小红花”时,马上就“明天大家都有一朵小红花”。这种现象荼毒至今,远甚于“一刀切”,孩子最终会有自主意识,“一刀切”切不断孩子的成长,而这种另类的“区别对待”给孩子们贴上了无形的标签并深深影响着今天的教育公平。
刚说到小红花,则不得不提所谓的“评比”,人们私下里常说“人比人,气死人”,可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它确有“奖掖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可我们把这些东西强加给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其激励作用或许会大打折扣,至少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而事实上,我们社会上评比之风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时代再变,不变的是评比,即便是梁山兄弟还排座次呢,后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再近些是空前激烈的竞争压力,于是就有了标准,条条框框的规矩,别说是教育,社会自身也被这些东西绑架了。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影片中就四合院改造的幼儿园,近百名学生却只有一名园长两名老师,除了床与桌椅,教学娱乐设备寥寥。其条件相对于当时也算不错。
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96年前后(我们那里农村孩子基本没有幼儿园可上(现在似乎也是老样子)),我去了“学前班(算是小学前的缓冲吧)”我也像方枪枪那样被父亲交给老师(却没他那么幸运,要走读,单程两公里),当我被领进教室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根才支起的木柱(后来才知道是防止下雨房屋倒塌),一群小朋友正高兴地跺着脚和老师一起把地上新铺的泥土踩实……总有人不厌其烦地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可当我们经济上创造举世瞩目的奇迹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百分之四的许诺却始终是一张空头支票。老百姓自己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当他们勒紧裤腰带把孩子送进学校是时,孩子们受的教育,是不是让那些“高度重视”的听起来很美的人心里很美?你百般无奈,可大势如此。
我们可以用新的教育理念指点教育批评社会,可社会确实现实的。如果我们脱离社会环境妄论教育,是不是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从社会视角,不好说也说不出中国教育美不美。
当然,我们不能苛责社会,社会毕竟是人的社会,人的要素不可忽视。
先说说我们的教师。人们一再批评中国教育手把手、一刀切、规矩、灌输……但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教育更利于大多数人快速高效地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与技能,能过为学生打下较好的基础。正如:
九尺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那一筐土,没有学会走,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又谈何筑九尺台,行万里路?就像影片里老师教孩子们洗手穿衣服教他们基本礼貌给人道歉,我们是不是也要他们去搞什么诱导和因材施教呢?问题在于我们对前者太过拘泥了:
吃多少饭、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上厕所之类的事情都要统一,似乎有些吹毛求疵。而后者所关心的如何因材施教诱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不同阶段侧重有所不同,至少需要学生先有一定的自主意识才有意义,早期教育是磨刀阶段,应侧重基础,过于强调诱导启发,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相当有限的,而用更多的时间打基础则磨刀不误砍柴工。因而不管人们怎么批评,中国孩子的早期教育总体上是相对可取的。
在特定的教育体制下,改变教育模式及的可能性不大,作为教师个人因素的教育手段与教育态度确实可以改变的。老师们有他的一套奖惩措施:小红花,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孩子们每犯一个“错误”就会被扣掉一朵小红花,就是说做好该做的就会获得所有小红花,到后来做作业、考试总习惯打叉,没有错就是满分就是优秀,成了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所谓的激励不是正面的即不是“扬善”而是反面的“惩恶”,似乎很符合中国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好比某些地方**不谋民生与发展而不惜花大力气“维稳”,“别给我添乱子就好”,其“产品”放到社会上就多“良民”而少“良材”,就好像我们的教育培育不出希特勒也产生不了爱因斯坦。老师又想出了很多办法“逼”其就范:
拿着大剪刀、扮妖怪“吓唬”,“威胁”扣小红花……还有不少一石二鸟的做法:当众批评,杀鸡儆猴,惩前毖后;保持距离,别和他玩,咱孤立他……等等很多看似立竿见影的做法都值得商榷。所以说,我们更应该改进的是教育手段与态度,能不能多一点正面的激励来点表扬;能不能找到两全齐美的批评方式既不伤害学生又能改正错误;能不能也“不抛弃、不放弃”哪怕他是“差生”?
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有时候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他的一生,我们慎重点,好不?
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幼儿园里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小朋友,帮他们擦手、洗澡,盖好他们的被子,和不少老师一样他们事无巨细,势必躬行,其对学生的关怀与责任着实让人感动。可孩子最终还是要步入社会的,如何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与自理能力?
在这所幼儿园老师们是出于责任,而家长又是缺位的又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方枪枪先是与南燕玩病人游戏“打针”“吃药”最后竟傻傻地望着医院希望自己生病“不用上幼儿园,爸爸妈妈还会来看我”,而当下农村变空,“留守儿童”也面临着同样的境遇——亲情的缺失——一种比上不起学更易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的状况。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营造更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的环境,同样值得深思。
故而,从人的角度,我们也很难说中国的教育不美,毕竟它也有不可抹煞的一面。中国教育美吗?实在不好说,也没资格说,但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中国教育更美,尤其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
3楼:匿名用户
有的呢,推荐给你一个电影,有诶 。看我简介里有很多新出来的电影,而且都是免费的看上去很美
想要知道《看上去很美》的影评简介
4楼:伍伍老师
很打动人心灵的电影,勾起童年的无限记忆。
看上去很美 影评
5楼:qin__wei江亚
为数不多的一些时候,会和周遭同学聊起童年。
其中自然会有许多趣事,或是隐藏多年的小秘密。
而谈话结束时通常笑言,小时候可真傻。并且对那时的老师,给予极低评价。
这是全国惯例,所以不能单从人格方面分析言论的起因。
或许张元的《看上去很美》可以给出一个模糊答案。
因为王朔,影片注定了不会按照常理出牌,即便这只是一群小孩的故事。王朔此人,他批判与嚣张的本性在当年痛斥金庸的事件中早已暴露无疑。
同样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阴暗的人,但我愣是没看出来《看上去很美》里的温暖和感动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这根本就是一个黑色童话,幼儿园和孩子们是童话的表层架构,隐藏在内里的,还是那些沉重且无奈的东西。
比如打小报告。
这种情况在影片里出现得不算多,却让人记忆犹新。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最痛恨的就是打小报告,我们有许多秘密的相互渗透的团体,但都拒绝任何与老师“狼狈为奸”的人加入其中。
即使到了今天,那些曾给老师通风报信的同学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也很难说是正面的。在漫长的不晓人事的童年里,老师是绝对统治者,有权利干涉一切即使与之无关的行为,定下苛刻标准,并强制执行。这些被同龄人广泛排挤而实质上什么也不懂的小“奸细”们,也许他们的最初动机,仅仅是为了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却变相成了学生们与老师或者与教育制度冲突中的牺牲品。
比如潜规则。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群体都存在潜规则,在儿童世界里,或许这只关系到跟谁玩和不跟谁玩。简单直接,但不能例外。于是电影里我们时常看到主人公方枪枪形单影只、孤身奋战。
这种说法丝毫没有夸张,因为确实,方枪枪由始至终没有成功进入到任何一个小团体里。并不是他不够好不够吸引力,仅仅因为他是后来者,而他的伙伴们没有足够勇气,战胜自身可卑而又强大无比的从众心理。
比如误导。
影片中最令我震撼的一场戏,是方枪枪当着全园小朋友**服,引来哄堂大笑。场景如此突兀,孩子们本该天真的笑声此刻听起来刺耳至极。他们不知道取笑别人是错误的行为,只是觉得有趣而已。
可是没有人指责,那个面容可憎的***说:“你就慢慢耗着吧,做不好你就别下来。”语气冰冷。
这个角色几乎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讨好的地方,而另外一个唐老师却几乎成了“真善美”的化身。这大概是张元一直以来都把握得不太好的人物刻画,不过我们姑且把它理解为孩子的视角——他们通常一叶障目。
还有就是,权利与利益。
影片中权利的象征有许多——总是打人的调皮小孩和他的领导父亲,笑起来跟巫婆没什么差别的幼儿园园长,当然还有说话尖刻的***。基本上,他们的每次出现都意味着打官腔和强制性命令的下达。
利益的象征是小红花。老师们管教孩子惯用的手法只有两种,奖励小红花或者扣除小红花。紧接着导演就让我们看到了一张张可爱的小脸蛋为这种红色小纸片趋之若骛的表情。
最近时常听到身边的人抱怨,说这个国家的人民过于擅长明争暗斗、阳奉阴违,报纸上也时常出现“社会呼唤诚信”之类的大标题。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些理解为人口众多而资源贫乏,至少从儿童教育上,从儿童教育者***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神态上,就可以找到端倪。
对了,影片的英文名是“little red flower”,我相信它是个多义词。
张元还是没能摆脱第六代的潜在悲观意识,对于一个追求上进的导演来说,有点遗憾了。虽然“看上去很美”的前三个字总让我觉得它跟中国的教育者脱不了干系,可我还是忍不住想,电影拍成这样,会不会并非张元的本意?也许他要的,只是一个简单明媚的故事,用纯美孩童勾起我们于幼年生活的美好追忆。
不幸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方枪枪如此聪明,接收能力超凡,他迅速完成了由弱者到幼儿园园霸的角色转换,同时让我们毫无遮掩地,目睹了他迷失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他自己一无所知。
关于影象的风格,我一点也不觉得它干净写实。《看上去很美》的色调更像是一部落伍的老片,一如影片本身描绘的仿佛早已成为历史的幼儿园。没有过多刻意做作的类似贾樟柯的时代细节描写,真好。
孩子们的天真笑容,也足够使中国的观众不用再面对《小鬼当街》望洋兴叹。
最美的一个镜头,是方枪枪的梦境。他光着身子,走到操场上撒尿,那时下着雪,天地一片雪白。这也许才是人生命之初,最简单和真实的写照。
可我们知道,过不了多久他会醒来,并且学着自己穿衣服。
小三即日。成都雨过天晴。
有哪些一眼看上去很美又很悲伤的诗句
1楼 匿名用户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李白《三五七言》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纳兰性德《虞美人》 纳兰词总是很忧伤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直道相思了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