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农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中国农业发展方针是什么

2020-11-23 12:35:37 字数 5600 阅读 3674

1楼:匿名用户

我国发展农业的基本方针是:“政策、投入、科技、改革”,“八字方针”。

2楼:大刀砍向鬼子头

我国提出八字方针,政策,投入,科技,改革

3楼:绍春辉卿

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则:自愿互利

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中国农业发展方针是什么

4楼:齐德龙东羌

我国发展农业的基本方针是:“政策、投入、科技、改革”,“八字方针”。

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什么

5楼:亲爱的浓眉先生

1、原则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2、方针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3、过程

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扩展资料: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1年9月,中共**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

此后,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各地还个别试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3600余个。

第二阶段: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大大超过了**提出的数字。4月**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

会议分析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局面。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国家从各方面大力支援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同年秋,全国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13万多个,加上原有的共22.5万多个。

第三阶段:

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1955年7月31日,中共**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党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作了系统阐述,并对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

报告还严厉批评了邓子恢等人的“右倾”。10月4日至11日,中共**在北京召开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

会后,农业合作化运动急速发展,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总到农户总数的87.8%,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6楼:余起云栾卿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指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回答本题关键在于区别“方针”、“原则”和“阶级路线”。

望采纳~~

7楼:以霞房雀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和方针

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望采纳~~

8楼:百度用户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必须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来增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

9楼:新兰

原则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 积极稳步推进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10楼:禹曾第五乐蕊

基本原则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基本方针是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一道题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11楼:**鸡取

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人民民主**条件下,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党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2楼:匿名用户

原则: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即干个体的积极性和要求合作的积极性)“趁热打铁”。

不待农民土改中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冷却,不待农村发生剧烈两极分化,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

4.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5.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13楼:匿名用户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就是多快好省。

14楼:人文漫步者

在完成三大改造的过程中,可以说清楚了许多人的心血平安的过渡,这样一个时期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15楼:匿名用户

(1)在中国条件下,走先合作化、机械化的道路。

(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这种从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3)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

(4)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5)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建设美丽中国

16楼:七情保温杯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的基本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

争取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扩展资料: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关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问题

我国虽然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但我们的国土空间开发很不均衡,开发格局亟须优化。一是经济、产业、资源空间布局不协调。市场消费地与资源富集区空间错位,造成能源资源的长距离调运和产品、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经济运行成本和生态环境风险加大。

二是部分地区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大城市病普遍存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国土开发强度接近或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普遍趋紧甚至超限。

三是国土开发利用还存在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性矛盾。农业和生态用地空间受到挤压,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矛盾加剧,保护耕地压力持续增大。

(二)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问题

我国多年形成的产业结构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特征,高能耗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创造的gdp与消耗的资源不成比例。1978—201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6%,是全球同期增速的2.

9倍。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速大大快于经济增长,高耗能产品的大量生产将能耗、物耗、污染留在了我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三)关于资源高效利用问题

我国资源禀赋并不优越,资源人均少,质量总体不高。人均耕地、林地、草原、湿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26%、66%、20%和25%。同时还存在着利用方式粗放、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远高于发达国家。

(四)关于环境质量改善问题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发达国家一二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30多年时间里集中显现,呈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增加了环境的治理难度,空气污染特别是细颗粒物污染以及水、土壤等污染问题突出。我国环境问题成因复杂,改善难度较大。

(五)关于生态保护与修复问题

我国生态承载力不足,布局性、结构性矛盾突出,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生态服务功能低、全国生态整体恶化势头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森林生态系统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不到日本的1/4、德国的1/6。

全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面积分别占陆域国土面积的31%和30%。部分地区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灾害频发。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刻不容缓。

(六)关于形成良好社会风尚问题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有悖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不良风气,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低碳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还需进一步普及,过度消费、奢靡铺张等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要靠法律、制度、工程等硬实力,也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软实力,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人有责、共建共享的过程。

(七)关于健全制度体系问题

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一些体制机制瓶颈亟待突破。只有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长效保障。

(八)关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全球第一个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确定了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

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确立了“自主贡献、自下而上”的气候行动模式,明确了2℃温升控制目标、适应气候变化目标,发出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明确信号。

我国在谈判中始终坚持公约框架,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坚决维护我核心利益和发展权益。同时努力抓好阶段性目标落实,切实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