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虚拟大玩家
孩子的叛逆的心理是避免不了的,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对孩子进行一些积极地引导,使孩子能够明白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能够很好的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就可以,这样做家长的也可以放心。
2楼:一来pk去
好好跟孩子沟通,不要用暴力,
两岁孩子急躁爱发脾气摔东西
3楼:匿名用户
孩子的脾气一定隐含着一种意义,最通常的解释是这是一种分离性焦虑所致。孩子最担心父母会不爱自己,离开自己,也害怕父母有哪怕一点点小小的争执,因为一切不好的信息都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对父母言语、行为、情绪的敏感是女孩子常有的通病,哭是一种焦虑发泄,你孩子的哭更像是一种压抑的焦虑发泄,不知道母亲是否经常出差,或父母工作都太忙,不怎么在意孩子的内心需要。
处理得方法是父母要表现出离不开孩子的样子,经常抱抱她,两个人可以挣来抢去要和女儿亲近,离开一天也要专门给孩子打个**,亲自对她说想死她了,等等。当孩子渡过分离焦虑期,她的自我能力就开始发展起来。第二种解释是孩子对父母的关系控制。
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很乖很老实,也很懂事。回到家就变得不乖,任性,不懂事。哭闹是一种对父母的惩罚,比如自己在幼儿园没有得到父母照顾,回家就要求过度补偿,不能满足就以哭闹来要挟。
处理的办法是在孩子乖的时候,父母就围上去分享好的情绪,在孩子不乖的时候就各自走开,对她说:"宝贝,现在你不开心,我们呆会再来和你玩。"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会遭受孩子的反抗,哭得更响更久。
只要温柔的坚持,让孩子知道这样哭闹无效,聪明的孩子自己会改变。第三种解释就是情绪压抑,比如孩子不幸遇到一个很严厉的幼儿园老师,在那里不能活动,喊叫,折腾,很多旺盛的精力得不到必要的发泄。回到家后感觉哭闹是最快速的发泄,于是就这样没完没了地干了。
有个判断标准是她哭闹的时候精神是昂扬的,当你斥责她后,她的神情黯淡,人也焉了,半天缓不过气来。这种情况父母绝不能打骂她,反而要关照她,慢慢把她的情绪发泄转移到正面的事情上。比如让孩子学习跳舞、唱歌、大声朗读,这些都可以抒发心情,也可以鼓励在外面与别的孩子疯玩,游戏,竞争,既调整了情绪又增加了社会适应,何乐而不为呢!
希望对你有帮助 育心心理咨询中心
4楼:小黑欧巴欧巴
不给孩子订规矩,受害的不仅是父母,更殃及孩子本身。
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规则。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的期待: 他们和别人怎么相处。
他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他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他们“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 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怎么给孩子立规矩?
请看下面的例子:5岁的明明坐在餐桌前,慢吞吞地吃着早点。妈妈在着急: “明明,快点,我要迟到了。再不快,妈妈被开除怎么办?”
明明好象真的不关心妈妈似的,仍在慢慢地 “品尝”那点粥。
“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 明明妈妈在叹气。
晚上,明明的妈妈生气地把明明的事告诉爸爸。爸爸更加生气对明明说:“早知这样,不如不生你。”
我当然知道,您不会像明明的父母这样对待孩子。 举这个例子只是想**一下明明父母犯的错误。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 明明妈妈只是告诉明明,“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她并没有传达出来。
第二,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
明明妈妈告诉明明,“我要被开除了。”可是,事实是,也许她每天都这么说,开除这件事并没有发生。如果这样,就等于说了谎。
孩子更不把她的话当真。甚至,也许孩子还巴不得她呆在家里呢!我儿子小时候最盼的几乎就是我不上班,被开除在家带他。
所以,明明的妈妈如果估计出一个合理的时间,比如30分钟,让明明吃饭,吃不完,就不让吃。这可能比说“我被开除”要好。
第三, 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四,自己能解决的事就别再告诉配偶。
明明早上吃饭慢这件事,明明的妈妈作为一个成半人,应该能够自己解决。她把这件事告诉明明的爸爸,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孩子会想,我妈妈也就这么回事,能把我怎么样?
她什么都得靠爸爸。
第五, 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
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他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惩罚一定要及时。
第六,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
明明爸爸的话对明明是个 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如果明明的爸爸说:“今晚你别吃肉”(假如明明爱吃肉),那效果会比这么说好得多。
……惩罚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第七,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他。
比如,明明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他: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他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
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这些原则应该是适应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
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总在犯错误,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怎么办。不过也许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有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
如何给学龄前孩子立规矩
孩子一岁时抢小朋友的玩具,因为他以为凡是看见的就是自己的;两岁时,他不肯让别人玩他的小车,因为他不懂分享;三岁时,他常把“不”挂在嘴边,因为他要自己“做主”。我们明白孩子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们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等他慢慢长大。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很重要的。爱发脾气,对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很不利。家长要想改掉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就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发脾气,才好对症下药。
通常孩子在不舒服的时候,比如,生病、疲劳时易引起发脾气暴躁,这和大人是一样的,只不过大人会表达自己的意志,幼儿大都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身体不适的感觉。有经验的母亲善于结合情境和孩子的情绪状态判断孩子的身体状况,尽可能地避免孩子发脾气。
有时候孩子受到冷遇,感到失望时也会发脾气,孩子自己玩了一天,很想和妈妈玩会儿,或者很渴望家长的表杨,可妈妈却毫不理会,照旧干自己的,孩子就会发脾气以示心中的不满。聪明的父母若能主动给孩子放松环境,沟通感情,了解孩子的愿望,就能避免孩子因情绪不佳而发脾气。
5楼:庞举则
这么小就这么急躁啊,这个要注意看是什么原因让他不舒服了身体不适还是怎么回事要找原因 问问他和他多沟通 不然的话对他性格影响很大的望采纳
孩子爱摔东西怎么办
6楼:軅袢坽
前段时间,我真为儿子一生气就摔东西发愁。有时候自己也会不由得生气,冲他大声嚷,自己也知道那样不是办法,但当时就是气得控制不住,过后也挺后悔的。那天和儿子看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上面有一个情节说是大头儿子拿走了对面邻居的小跑车,小头爸爸看到后并没有责备他,他拿过小跑车说:
“唉呀,大头儿子小跑车不高兴了,说你不是他的小主人。”于是我趁机给儿子说:“你看,别的小朋友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拿回家的这样他会想念他的小主人的是不是?
”儿子懂事得点了点头说:“妈妈,我就不随便拿别的小朋友的东西。”我说:
“嗯,天翼真棒”鉴于这个办法,我忽然想到了应该怎样和儿子沟通摔东西的事了。有一次,他又摔东西了,我拿起玩具说:“唉呀,这把手枪说他很伤心,因为他的小主人不爱惜它,它好想让他的小主人好好的保护它。
”儿子没有说话。我顺手把东西放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儿子说:
“妈妈我想玩手枪。”我说:“那它不喜欢不爱惜自己的小主人,那怎么办。
它是不是跑到别的地方想找一个新主人呀。”“妈妈我以后不摔了。”儿子说。
我说:“那好妈妈去把它找回来,告诉它就说天翼很喜欢它,好不好。”儿子说:
“好的。”我把手枪还给他,同时告诉他希望他能说话算话。后来,看到他生气想摔东西时,我会提醒他不要让玩具伤心,要说话算话。
生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告诉妈妈你为什么生气。慢慢地儿子不摔玩具了。 通过一件事我感到教育孩子只要方法得当,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一个大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也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天生我才必有用”。
生气了喜欢摔东西是怎么回事 200
7楼:匿名用户
这种人也许性格比较急躁,生气的时候喜欢用这种方式来发泄心中的情绪。有的人生气更有甚自残等及端,都是不好的,应当好好开导。
8楼:热心网友
这是典型的情绪失控型
每个人处理情绪的方式不一样
成熟的人
会主动与人沟通
就事论事
看待问题比较全面
能理智处理问题
即使自己遭受了委屈
也能自己疏解消化掉
而不成熟的人
就容易情绪失控
不知道怎样正确表达情绪
即使平时也不善于
与人交流情感
所以容易误解别人
也容易遭到别人误解
有时看问题的角度
非黑即白
容易固执偏激
当很多问题
不能及时与人沟通
就会在心里积累起来
导致负面情绪越来越多
一旦跟人发生摩擦
便会瞬间爆发
用摔东西这种破坏性的行为
表达情绪
这既是不理智的
也是极具伤害性的
从心理上讲
这属于向外攻击
有的人则习惯向内攻击
这两种方式都是不恰当的
正确的表达情绪
是既不攻击自己
也不攻击别人
而是合理提出自己的要求
对别人不合理的要求
及时拒绝
当然她的这种性格
跟家庭的养育方式也有关
要想改变
可以通过学习情绪管理
来控制情绪
或者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
9楼:道不尽的文墓
谢邀了!说三点:一是她是你将终老的人。二是她为什么会有怨气。三是你是干嘛吃的。想清楚这三点就好,想不通就慢慢想…打字不易望采纳为谢!!
10楼:我真心不是球迷
这种精神性格确实有点问题,只会窝里横,估计是遗传下来的,她的老一辈肯定有人会有这种行为
11楼:匿名用户
这种情况要不要带她去看一下心理医生,可能一开始你家人的态度导致她心里有些抵触,可能比较计较或者细想,心结解不开,然后用发泄的方式来维护一下自己的领域。你也可以不要那么直接的去刺激她,可以把医生请出来当是朋友,然后慢慢交流,让医生了解一下到底是不是心理问题,不是的话,再跟她轻声细语慢慢的问一下,讲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