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百度用户
古代的“名”和“字”是不同的。根据古代礼俗,婴儿出生3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要取“字”,而有成就或有身份的人还有不同的“号”或尊称。比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或孔仲尼甫;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等等。
用现在的话来说,古人的“名”相当于现在的“小名”、“乳名”,所以只有父母或长辈才能叫;“字”则相当于现在的“学名”、“大号”,是同辈之间叫的;“号”则相当于现在的“笔名”,同辈或后辈都可以叫;尊称则一般是晚辈对长辈或后辈对前辈的称呼。
关于名的由来,《说文》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
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
天黑以后,彼此之间看不见、认不出,所以每人都给自己取一个“名”,作为互相称呼的标志。这就是个人取名的最初动机。很快,人们体会到了使用“名”的便利性;所以,取名的习俗便逐渐流行起来。
并且,人们对命名也逐渐讲究起来。
号是指一个人名、字以外的称谓,是一个人的美称,或是对某人的尊称。也称别号、雅号、尊号,又称别字。《周礼·春官·大祝》郑玄注曰:“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
取号或称号的习惯也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就有太昊号庖羲氏、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轩辕氏之类的说法。但是,文人取别号的习惯,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还不是很流行,一直到唐代以后才开始广为盛行。
号的命取,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自取别号,二是他人赠号。自己取的别号,大多是本人旨趣抱负或心志愿望的一种体现。
比如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并在《六一居士传》中解释道:“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他人送赠的雅号,则多含有尊敬、称颂之意。
比如北宋词人张先,因为他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3句带“影”字的名句,因此词坛上称他为“张三影”;宋祁则因其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又曾任过尚书,因此被人称为“红杏尚书”。
别号的命取原则,大致有5个标准:
其一,以旨趣抱负为号。比如唐寅恃才自傲,故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其二,以居住环境为号。比如苏轼因居于黄州“东坡之肋”,因自号东坡居士;苏辙因居于颍水之滨,因自号颍滨遗老;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因称汤临川;蒲松龄因居于满井(即柳泉)村,因称柳泉居士。
其三,以个人特征为号。比如元代赵孟生于甲寅年,因自号甲寅人;明代祝允明因生有枝指,因自号枝指生;蒲松龄因拙于言辞,因自号拙叟或朴拙翁。
其四,以官职或封爵、谥号为号。比如杜甫曾任左拾遗,因称杜拾遗;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因称诸葛武侯;岳飞谥号武穆,因称**穆。
其五,以名篇名句为号。比如张炎因《孤雁》一词,被人称为张孤雁;以及前文所说的张三影张先、红杏尚书宋祁等。
中国人的名、字、号各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2楼:匿名用户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
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
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谥”),如晋代陶潜的靖节等。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
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穆,清纪昀称纪文达等。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如《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1、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
2、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戒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3、以室名、斋名、轩名、堂名为号的。如王夫之号姜斋取自他的室名;辛弃疾的号稼轩也是取自室名;北宋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4、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被称为大、小谢。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
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5、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马班”(或“班马”)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是韩愈、柳宗元。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加上南朝号一诗人谢朓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又合称“三苏”。
6、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十
二、韩愈是韩十
八、柳宗元是柳
八、元稹是元九等。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
七、欧阳修称欧
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3楼:再战江£湖
名是姓名
字是一般诗人或作家为自己发表文章而起的书名
号是别人给他的批价而得出的称呼
古代人把“名”和“字”分开使用,这有什么讲究?
4楼:显显
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标志,是人与人之间用来区别的称谓。如今的中国人,名字大都简单,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沿袭祖辈而来,代表着血缘关系,而“名”往往凝聚着长辈的殷切希望。
然而在中国古代,“名”和“字”是分开使用的。古代的“名”,相当于现在我们常说的乳名或小名,古代的“字”,才是今天姓名中的名。
西周时期,在《礼记·檀弓》中有:“幼名,冠字”。也就是说,西周礼制中,孩子出生3个月之后,父亲便要为他命名,而等到了男子20岁举行冠礼,或女子15岁举行笄礼之时,父母便要为他们取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成年后,幼年所叫的“名”不便在公共场合叫了,为了让他人尊重自己,必须要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字”。冠“字”是长大**的标志。
古代特别重视礼仪,对于人的名、字,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名”和“字”虽然都是对于一个人的称呼,但是用法却大为不同。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称谓上,非常讲究礼的规矩,衍生出了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人际称呼,值得我们去学习和**。
5楼:小姐姐狮子座
古代特别重视礼仪,对于人的名、字,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名”和“字”虽然都是对于一个人的称呼,但是用法却大为不同。
6楼:明明就
名”和“字”虽然都是对于一个人的称呼,但是用法却大为不同。
7楼:匿名用户
古代的“名”,相当于现在我们常说的乳名或小名,古代的“字”,才是今天姓名中的名。
8楼:努力的梨
姓”沿袭祖辈而来,代表着血缘关系,而“名”往往凝聚着长辈的殷切希望。
9楼:匿名用户
如今的中国人,名字大都简单,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沿袭祖辈而来,代表着血缘关系,而“名”往往凝聚着长辈的殷切希望。
10楼:匿名用户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在人称和场合不同时运用字或者名。
11楼:匿名用户
人与人之间用来区别的称谓。关系不同,叫法也不同。
什么是中国人的名、字、号?
12楼:易书科技
名、字、号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它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名名是要记人家谱的,是很尊贵的。依文字记录,古时婴儿出生三月命名,且很注重,通常是长辈和老师取的,也是长辈和老师(包括以后的上级)称呼的。为了表示其尊贵,在一般公开场所是不能随便称呼的。
名和小名、笔名是两回事,小名(乳名)是孩子刚出生后随便取的,为了表示亲切,小名可以用“猫呀”、“狗呀”“花呀”、“草呀"等这些俗气的字眼。有的人迷信,认为小名越难听,孩子就越好养活;还有希望孩子身体健康,就取为“墩墩”、“壮壮”等。
笔名,自清末以来,有些人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不想用真名,就取个笔名。如:老舍原名舒庆春,老舍就是他的笔名。
字也称表字,它是按照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根据我国古代礼仪,男子二十岁**,进行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可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说明他们已长大**,可以谈婚论嫁了。取字在古代一般仅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贫民百姓则有名无字。古人的字与名有着很大的关联,字通常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二者互为表里。
《颜氏家训》中有“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提法。
字是在公众场所使用,**后用途最广。如:汉人韩延寿,字长公;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韩愈,字退之,为反义。
古代在男子“字”的前面加“子”表示对男子的尊重,如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赵云,字子龙。用“德、公、元”等褒义词起字,也表示对男子的尊重或美称。如:
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陶渊明,字元亮等。
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是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称谓,与名、字往往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可分为别号、赠号、绰号、法号、年号、谥号、庙号等。
名人雅士起的号,谓“雅号”,如诸葛亮号卧龙先生,唐代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宋代苏轼号东坡居士,明代唐寅号六如居士,清代郑燮号板桥等。有些另4号的使用率远远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别号是使用者自己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局限,所以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操。
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表示鄙视利禄的意思。有用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
绰号,往往是被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称谓,又叫诨号、混号、混名,如《水浒传》里梁山上一百零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如“花和尚”鲁智深、 “黑旋风”李逵等。“花和尚”、“黑旋风”都是绰号,且符合人物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
谥号,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要根据他们的生平作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往往分为褒义的,如文、武、明、庄、景等;还有贬义的,如炀、厉、灵等;还有表示怜悯的,如哀、悼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人的名字又有了变化。封建社会姓刘的姑娘嫁给了姓赵的人家,结婚后,她的姓名就成了“赵刘氏”。现代人也有用此办法取名的,但不同的是把那个“氏"字换成了自己的名字,如“李佩珠”嫁给了一个姓“王”的丈夫后名字就改成了“王李佩珠”了(香港妇奇结婚后这样起名的人很多)。
中国人的思维有什么特点,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
1楼 梦在江南水乡 被礼让和谦让的儒家思想给侵蚀到骨子里头去了。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 2楼 水上舞蹈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 体验 类比 象征取代了理性 逻辑 感性强 理性弱。 中国人的思维有比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上十分有帮助。西方的科学重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注重...
中国人上坟的意义,中国人上坟为什么要点香
1楼 英北啊 其实我们去上坟的最大的意义就是用来怀念和追忆死者。因为人死时不能复生的,所以我们就靠上坟这个途径或者说这个仪式来保持着与死者的联系,但是这也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我们 不过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坟前给逝去的人烧一烧纸,给他摆上一些食物,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纪念他。其实在很多的时候我们一边上...
中国人在长相上有没有地域特点,中国人的长相有哪些地域特点?
1楼 匿名用户 这个是有的,但是不是很大,从外观上几乎分辨不出,如果结合口音和生活习惯,就可以分出来了 2楼 匿名用户 当然有了。 南方和北方很明显 3楼 匿名用户 有 每个人的基因不一样 中国人在长相上有没有地域特点? 4楼 匿名用户 大家都知道,中国疆域极广,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横跨五个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