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笨笨
免疫球蛋白g(igg),
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免疫球蛋白e(ige),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b),类风湿因子(rf)。 正常参考值: igg 7.
0~16.6克/升(7.0~16.
6g/l)
意义:(1) igg增高: ① igg、iga、igm在机体的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若igg、iga、igm几种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均增高称之为多克隆性增高,常见于各种感染,特别是慢**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淋巴瘤、肺结核、肝脏疾病和寄生虫病等;② 单一的免疫球蛋白增高,又称单克隆性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等。
(2) igg降低: 可见于各种先天性或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正常参考值: 0.7~3.5克/升(0.7~3.5g/l)
意义:(1) iga增高: 见于iga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mm)、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肝硬化和肾脏疾病等。
(2) iga降低: 多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正常参考值: 0.5~2.6克/升(0.5~2.6g/l)
意义:(1) igm增高: 见于病毒性肝炎初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肝硬化等。
(2) igm降低: 可见于iga型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免疫抑制**后、淋巴系统疾病和肾病综合征等。 正常参考值:
0.6~2.0毫克/升(0.
6~2.0mg/l)(elisa法)
意义: igd增多见于:
(1) igd型多发性骨髓瘤病。
(2) 流行性出血热、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等也可见igd升高。
(3) 妊娠后期、大量吸烟也可见igd生理性升高。 正常参考值: 0.1~0.9毫克/升(0.1~0.9mg/l)(elisa法)
意义:(1) ige升高: 见于**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急慢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特别是ige型多发性骨髓瘤病病人,ige增高可作为临床确诊依据。
(2) ige降低: 多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正常参考值:
0.02~0.13微克/升(0.
02~0.13μg/l)(elisa法)
意义:肌钙蛋白为发现的心肌蛋白标志物,具有高度心肌特异性。主要用于诊断心肌缺血性损伤,包括心绞痛、可逆性心肌组织损伤、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正常参考值: 50~85微克/升(50~85μg/l)(elisa法);6~85微克/升(6~85μg/l)(ria法)
意义:肌红蛋白是一项出现早、敏感性高而非特异性的诊断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它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在急性心肌梗死时释放入血,症状出现后1~3小时升高,4~12小时达到高峰,故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病情方面具有主要一定的价值。
(1) 骨骼肌损伤: 急性肌肉损伤和肌病。
(2) 休克。
(3) 急性或慢性肾衰竭。 正常参考值: 阴性(速率散射比浊法)
意义:(1) 类风湿疾病时,rf阳性率可达70%~90%,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阳性率为70%。
(2)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均有较高的阳性率。
(3) 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感染及部分胶原性疾病也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
血液和免疫的检查都有什么
2楼:软件科技园
常规三甲级的“免疫八项”检查是指着: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2.
乙肝肝炎表面抗体,3.乙肝肝炎e抗原,4.乙肝肝炎e抗体,5.
乙肝肝炎核心总抗体,6.丙肝抗体,7.艾滋病抗体,8.
梅毒检查定性。
血清免疫学检查的血清免疫学检测注意事项:
3楼:中国加油
不合宜人群:无
检查前禁忌:血清检测,一般是要求早晨空腹检测。
检查时要求:一般是保持血清的新鲜和避免受污染造成假阳性。
常见的免疫学检查有哪些
4楼:匿名用户
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测定,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的测定,c3、c4的测定,抗中性粒细 胞胞浆抗体(anca)等。
免疫检测包括哪些
5楼:天天漫画巴
临床免疫学检测大致分为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血清补体检测,细胞免疫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自身抗体检测,感染免疫检测和其他免疫检测。
免疫功能检查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自身抗体测定,t,b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细胞因子生成水平检测,过敏原**试验。甲功即甲状腺功能检查:甲功五项的测定:
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t3,游离t4.测定。
6楼:匿名用户
免疫检查项目之多风湿检查 aso rf crp乙肝五项 hbsag hbeag anti-hbs anti-hbe anti-hbc肺炎支原体mp甲状腺检查 t3 t4 tsh糖尿病 ins cp优生优育 torch系列肿瘤标志物 afp cea ca125 ca153 ca199 ca50 .......
检验医学的主要内容
7楼:无情老道长
【检来验医学】又称为实验室医学(过源去曾称为化验、医学检验),主要是利用实验室的各项工具,协助预防医学中对健康状态及生理功能的评估,临床医学中疾病的诊断、评估、**及追踪等。
【涵盖的范围】极为广泛,如血液检查、血清学检查、各种体液的显微镜检查、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含致病性的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寄生虫等)、细胞学检查、各种组织及器官的病理学检查,甚至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包括各种生理功能的检查(如脑波检查、各种神经功能检查、肌电图、心电图、听力检查等等)。
【解析】在我们国家,它主要是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血清学、化学、血液免疫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病理学等检验,提供包括结果解释和为进一步适当检查提供建议的一门医学学科。
免疫学的检测方法
8楼:莫邪5籇
免疫学检测方法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测定。
1. 体液免疫测定主要利用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在一些辅助因子参与下出现反应,从而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测知未知抗体或抗原。此外,尚包括检测体液中的各种可溶性免疫分子,如补体、免疫球蛋白、循环复合物、溶菌酶等。
2. 细胞免疫测定法是根据各种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k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等)表面所具有的独特标志和产生的细胞因子等,测定各种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和功能,以帮助了解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
体液免疫检测法
1.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细菌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在电解质参与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称之为凝集反应。
1)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产生的凝集现象,前者多为细胞表面的结构成分,如细菌或红细胞的表面结构抗原。⑴玻片法:
多用于抗原的定性检测。⑵试管法:多用于抗体的定量检测。
2)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载体颗粒(如乳胶颗粒、红细胞等)的表面,称之为致敏颗粒。当致敏颗粒与相应抗体结合,即可出现凝集现象。
这个反应常用于测定细菌性抗体、病毒性抗体、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及某些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肾抗体、抗甲状腺抗体等)。
根据凝集反应的原理,还有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反向间接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等。
2.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外毒素、血清、细菌培养的滤液、组织浸出液等)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在电解质参与下,形成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沉淀反应的抗原多为多糖、类脂、蛋白质等。
1)单向扩散试验。这是一种抗原定量试验,是可溶性抗原在含抗体的琼脂介质中扩散的沉淀反应。此法常用于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各成分的含量。
2)双向扩散试验。这是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在琼脂介质中相互扩散的沉淀反应。本法常用于定性试验,如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甲胎蛋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等。单克隆抗体技术
3)对流免疫电泳。对流电泳是一敏感快速的检测方法,即在电场作用下的双向免疫扩散。此法常用于检测血清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甲胎蛋白等。
3.中和试验。
特异性抗体可抑制相应抗原物质的活性,抗体使相应抗原的毒性或传染性消失的反应为中和试验。例如抗毒素中和外毒素的毒性,病毒的中和抗体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等。诊断风湿热的抗链球菌溶血毒素“o”试验也为一种中和试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一种溶解人、兔红细胞的溶血毒素“o”,该毒素的溶血毒性可被抗溶血毒素“o”抗体所中和而不出现溶血。试验时将病人血清与溶血毒素“o”混合,作用一段时间后加入人红细胞,红细胞不被溶解为阳性反应,表示病人血清中存在抗溶血毒素“o”抗体。血清抗体效价达400单位以上时提示患者曾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助于风湿热的诊断。
4.免疫荧光法(荧光抗体法)。
是应用荧光素染料(如异硫氰酸荧光黄等)来标记抗体,但不影响其活性,此种抗体称荧光抗体。用已知种类的荧光抗体浸染待检的含有抗原的细胞或组织切片,如有相应抗原存在,则抗原即与此种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而粘着在细胞上,不易洗脱,在荧光显微镜下成为发出荧光的可见物,可达到诊断或定位的目的。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本法的原理是利用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以测定被检标本中有无相应的抗原或抗体。有间接法、双抗体法、竞争法三种。
6.溶血空斑试验。
7.免疫印迹技术。
免疫印迹或免疫转印技术(immunoblotting或westernblot)是在southern(1975)
抗体抗原反应
创建的dna印迹术(southernblotting)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免疫生化技术。
细胞免疫检测法
近代免疫学广泛采用了细胞生物学、免疫血清学、免疫标记、免疫组化等多方面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了一系列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用于检测各类免疫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抗原及受体)、细胞的活化、增殖、吞噬、杀伤功能、各种细胞因子的活性或含量等方面。这些技术为深入研究和认识机体免疫系统的生理、病理改变,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提供了有用的手段。随着细胞免疫学的迅猛发展,时有新的细胞免疫检测技术出现。
二十一世纪初期,新发展的项目集中在对有关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受体方面的检测。
1.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人类淋巴细胞在体外与特异性抗原(如结核菌素)或非特异性有丝**原(如植物血凝素,pha)等一起孵育,t细胞即被激活而向淋巴母细胞转化。t细胞转化过程可伴随有dna、rna、蛋白质的合成增加,最后导致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计数转化后的淋巴母细胞数,也可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正在**的淋巴细胞,用液闪测定仪来确定掺入量以确定淋巴细胞转化率。
2000年开始出现一种不用同位素,又可用仪器测量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检查法,称为mtt检测法。mtt是一种甲氮唑盐,它是细胞线粒体脱氢酶的底物,细胞内的酶可将mtt分解产生蓝黑色成分。该产物的多少与活细胞数成正比,结果可用酶标仪(595nm)测量光密度,作为mtt法的指标。
2.e-花环法。
人类t细胞表面有羊细胞受体(cd2)能与羊红细胞结合形成玫瑰花样结构。即将分离液分离出的外周的单个核细胞悬液与羊红细胞在体外混合,经37℃培养5~10分钟后放4℃过夜,取细胞悬液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约70%~80%淋巴细胞结成花环即为t细胞,此法可用来分离t细胞。
3.t细胞亚群检测。
4.细胞毒试验。
tc细胞、nk细胞、lak细胞、til细胞等对其靶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杀伤)作用。
抗体制备
常用的检测方法是51cr(铬)释放法,将51cr-na2cro4盐水溶液与靶细胞(不同的细胞需不同的靶细胞,如nk细胞的靶细胞为k562),于37℃培养1小时左右,51cr即进入靶细胞,与胞浆结合,洗去游离的51cr后,即可得到51cr标记的靶细胞,将待测细胞毒的细胞与51cr标记的靶细胞混合(比例约为50:1或100:1),靶细胞杀伤越多,释放到上清液中的游离51cr就越多,且不能再被其他细胞吸收,用γ射线测量仪检测上清液中的cpm值,可计算出待检细胞杀伤活性高低。
细胞毒的检测对肿瘤免疫有较大价值。
5.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将中药(10%斑蝥)乙醇浸出液浸渍的滤纸(1cm2大小)置于受试者前臂屈侧**上,4~5小时后取下滤纸。48小时内**局部可水泡,内含巨噬细胞。取水泡液0.
5ml加鸡红细胞悬液0.01ml,37℃经30分钟后作涂片、染色与镜检,计算吞噬百分率及每个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平均数。本试验有助于肿瘤病情及疗效的观察。
6.移动抑制试验。
致敏淋巴细胞与其特异性抗原再次接触时,可以产生移动抑制因子(mif)。这种因子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移动,使之定位于局部而增强其免疫作用。本试验用来观察受检者淋巴细胞在体外受特异性抗原刺激后,有无mif产生,以测定机体对某种抗原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功能。
7.时间分辨荧光测量技术。
时间分辨荧光测量技术(time-resolvedfluorometry,trf)是一项新型的超微量非放射性分析技术。该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放射性核素测量技术相仿,但无放射测量的弊端,故问世虽短,进展却极为迅速,有取代放射测量之势。
8.细胞因子检测技术。
细胞因子的检测,2005年起在中医临床及实验室中已广泛应用。
9.细胞受体的检测。
受体是细胞表面标志之一,通过对受体的检测,可以了解细胞的功能,并为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