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同”指的是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的任务。
“异”指的是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
2楼:碧海蓝天
参看http://zhidao.baidu.***/question/41744183.html
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对会议其了什么作用
3楼:一栋前尘
周恩来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而所谓求同存异是中国外交政策之一,即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处理复杂关系、解决复杂矛盾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是周恩来辩证思维方式的实践范例。
万隆会议精神是发展中国家试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西方主宰国际社会命运的精神。亚非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会议。
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民族独立解放的高潮,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下的广大亚非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战争、起义和抗争等不同的方式,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垄断和控制的世界体系,走上了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的道路。独立后,这些具有共同的命运、面临共同任务的国家,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需要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彼此产生一种共识,这就是要加强亚非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互助。万隆会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召开的。
由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缅甸和斯里兰卡(旧称锡兰)五国发起的、有29个亚非国家参加的万隆会议,讨论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对亚非国家有共同利害关系的问题,发表了会议公报,向国际社会响亮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它证明,尽管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团结起来的亚非国家,团结起来的发展中国家,是可以成为国际社会中一支强大的力量的,可以冲破历来由大国、西方国家主宰国际事务的局面,开辟发展中国家建立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国际环境的新形式。万隆会议精神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精神,是不同文明求同存异的精神。
虽然参加会议的都是亚非国家,但这些国家在其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采取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也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在这些国家中,既有中国、老挝、越南民主共和国等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印尼、印度这样的基本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既有缅甸这样的佛教影响很深的国家,也有伊斯兰教影响很深的印尼等国。这些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国家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当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矛盾。
在会议中也有过争吵,有过斗争。但是,会议的参加国却能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精神,以寻找共同利益为主,以亚非国家的团结为重,顾全大局,最后达成了会议的10个基本共识。这种精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西方国家试图再次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国际社会的背景下,在西方传播的所谓不同文明必然导致重大冲突甚至导致战争的思想的背景下,与现在某些大国借口民主自由把另外一些国家宣布为**国家而无权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做法相比,显得是多么富有智慧、宽容和远见。
而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楼:哥被寂寞
1955年的亚非拉万隆会议提出的!印度同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鲜明的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不包括 ( ...
5楼:我是神嗷
d试题分析:1955年4月18日--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这是亚非地区举行的没有殖民主义者参加的第一次历史盛会。
由于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和破坏,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一些国家对新中国怀有误解和疑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在大会发言,阐明了中国**的立场和政策,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普遍接受,为会议成功奠定了基础。d项不是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
点评: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⑵第一次建交高潮(最突出的成就: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⑶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⑷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万隆精神”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其主要目的在于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6楼:崽哥帅不帅
答案b 1955年万隆会议上,由于与会国间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查看原帖》
记得采纳啊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
7楼:蓝烂cf鱕侇
a试题分析: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故b项不正确;“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外交原则;中苏关系恶化,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创造条件,故d项不正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答案选择a项。
点评:关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近年高考重点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成就等,在复习过程要注意:(1)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2)理解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表现:
“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把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
【 】(1)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改正:【 】(2)文革
8楼:纳薇
(1)正确;
(2)错误,“动乱”改为“内乱”;
(3)错误,“三大改造”改为“人民公社化运动”;
(4)错误,“柬”改为“缅”。
本题考查的是判断历史史实的正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
万隆会议中求同存异的意义
9楼:天涯老狼
和平共处 求同存异
万隆会议精神是发展中国家试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西方主宰国际社会命运的精神。亚非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会议。
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民族独立解放的高潮,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下的广大亚非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战争、起义和抗争等不同的方式,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垄断和控制的世界体系,走上了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的道路。独立后,这些具有共同的命运、面临共同任务的国家,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需要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彼此产生一种共识,这就是要加强亚非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互助。万隆会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召开的。
由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缅甸和斯里兰卡(旧称锡兰)五国发起的、有29个亚非国家参加的万隆会议,讨论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对亚非国家有共同利害关系的问题,发表了会议公报,向国际社会响亮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它证明,尽管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团结起来的亚非国家,团结起来的发展中国家,是可以成为国际社会中一支强大的力量的,可以冲破历来由大国、西方国家主宰国际事务的局面,开辟发展中国家建立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国际环境的新形式。万隆会议精神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精神,是不同文明求同存异的精神。
虽然参加会议的都是亚非国家,但这些国家在其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采取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也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在这些国家中,既有中国、老挝、越南民主共和国等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印尼、印度这样的基本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既有缅甸这样的佛教影响很深的国家,也有伊斯兰教影响很深的印尼等国。这些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国家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当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矛盾。
在会议中也有过争吵,有过斗争。但是,会议的参加国却能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精神,以寻找共同利益为主,以亚非国家的团结为重,顾全大局,最后达成了会议的10个基本共识。这种精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西方国家试图再次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国际社会的背景下,在西方传播的所谓不同文明必然导致重大冲突甚至导致战争的思想的背景下,与现在某些大国借口民主自由把另外一些国家宣布为**国家而无权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做法相比,显得是多么富有智慧、宽容和远见。
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0楼:匿名用户
万隆会议是不同社会制度匡家间和平共处的范例。与会国既有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菲律宾、印度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还有泰国这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非常突出。但这些差异并未妨碍会议取得成功,显示出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完全可以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建立和平合作、平等互利的新型国家关系。
万隆会议又是不同大小国家间和平共处的范例。与会国既有中国、印度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国,也有尼泊尔、锡兰等人口较少的小国。与会国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也未妨碍会议达成广泛一致,昭示了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
万隆会议也是不同文化背景国家间和平共处的范例。参加万隆会议的29个国家中,既有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代表,也有印度文明和非洲文明的代表。多种文明共聚一堂,不同文化交相辉映,表明历史文化传统的区别并非发展国家间关系的障碍,不同文化、各种文明的国家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和睦相处。
11楼:匿名用户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的创新 万隆会议的精神最终导致了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服务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指出,亚非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殖民主义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结束,经济上还很落后,因此这一地区的国家不仅要求政治上的独立,同时还要求经济上的独立,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争取完全独立。为此就要保障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亚非国家之间就应该求同存异,不要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
“维护世界和平”,“谋求相互间的亲善和合作,建立友好和睦邻的关系”,是周恩来当时着重强调的。周恩来还指出,“和平是有可能维护得住的”,“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中国为什么要这样,周恩来说:
“正像其他的亚洲国家一样,我们迫切地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经济。”请看,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外交政策,同周恩来于半个世纪以前的说法有多少不同呢?可以说是完全一样的。
这除了能说明我们的外交政策是一贯的外,也说明50多年前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需要防止一种误解,即当时我们力量弱,所以才强调求同存异。当时,大家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点,而且这是主要的,因此有求同存异的必要。周恩来在那次会议上明确讲道: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 由此可见,不管是大国对小国,还是强国对弱国,求同存异都是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