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那是你自己觉得那种感觉!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存在于社会,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你从自己心理一直认为自己是隔世开外的,没有存在感,是因为你把自己的圈子的半径画的太小,只是看到自己到自己的这样一段距离,所以你才发现这个圈子只有自己一个人,然而,你把这半径放大,融入社会,你会发现,你还有家人,朋友,同事,哥们等等,所以,你必须先肯定自我存在,然后,才有你的存在感!
2楼:疼痛
主要还是没有多少能力吧。被一些强能力的给掩盖了。也算明珠暗投。。。。一般也只能更换其他地方发光发热了。。。
3楼:美丽的传奇剑女
我就是一个比较没有存在感的人,这并没有什么,但是你要知道的是你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4楼:匿名用户
经常被忽略,没人重视,或是没有安全感,需要被人重视
从心理学上讲,为什么有些人会在群体没有存在感
5楼:手机用户
因为他在观察所有人的心理,在思考,而在外人看来是孤僻让人无法亲近的感觉!
6楼:长袜子皮皮
应该是他本人就不是爱表现的人格吧
什么是存在感 人为什么会没有存在感
7楼:f研
大部分是由于自我存在得不到重视,得不到很好的肯定和表扬,使得自己觉得没有存在感,而有存在感的人则是受到社会重视,且受到人民尊敬,受到广泛关注,即为“存在”,这种存在,简单的说,就是种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讲,存在感也代表着个体(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判定行为,存在感是根据个人的世界观并与他人对比所产生的差异而在个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自身肯定(否定)的精神行为。
为什么一个人越是没有存在感,就会越沉默
8楼:思考三顿饭
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存在感
那他身边的什么事和他也没有太多的关系
所以他说了也相当于没说,
长此以往,就越来越没有存在感
建议多和别人勾通,多了解一些消息
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9楼:匿名用户
因为时间久了,不论是**,都会感觉有点格格不入的样子,所以就会更加颓败,更加沉默了。
10楼:4123老开心
这是自我伤害,尽量参加社交活动,快打朋友圈,就会一天比一天愉快,慢慢进入你的欢乐时代。 加油!
为什么会让人感觉没有存在感
11楼:匿名用户
轻度抑郁症 多笑 多跟同学朋友交流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12楼:匿名用户
没有存在感你不也存在吗,刷刷就存在了
13楼:繁华有一梦
感知不到自己,缺乏存在的感觉。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的感受是什么,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的喜怒哀乐是什么。
当然也会因为不知道我是谁,而意识不到对方是谁,以及看不到对方的需要。
当一个人有以上这些情况时,他可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忽视”问题。
这种问题表现为:对自己的感受、认识上存在大量盲点,所以经常会陷入“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等空虚、空洞的迷茫状态。
按理说,自己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个人养成“自我忽视”的模式,对自己如此陌生呢?
01从幼时的“情感忽视”
到长大后的“自我忽视”
一个具有自我忽视模式的人,往往可能生活在一个从小对其情感进行忽视的家庭。
这样的情感忽视可能表现在几个方面:
(1)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感受
这类家长往往把孩子看的太简单,他们以为孩子只要吃的好穿的好,物质条件提供的好好的,孩子就会发育成长得很好。
他们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关注孩子的内心,当孩子有情绪或者感受时,这些家长往往置之不理,或者否定孩子情绪、感受的存在。
比如,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不习惯,会哭,家长不理会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反而会说:“哭什么,有什么好哭的,到了年纪就要上学,看别人不都上幼儿园吗?”
然后这个孩子可能就只能一个人在那里哭啊哭啊,哭一会儿只好不哭了。
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孩子就会觉得哭等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是不合理的,所以他就会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尽量不再表达感受。
因为表达了也不会被理解,更不会有人懂得他。
压抑得久了,他体验自己感情的能力就被大大弱化了。
(2)父母否定孩子的感受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控制欲强的家长身上,这种家长往往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会以自己的感受去要求孩子。
比如:一个孩子生性腼腆内向,容易见人害羞,但她的妈妈可能不管不顾孩子的感受,命令孩子必须活泼外向,见了人就该打招呼,并且对他表现出来的害羞腼腆进行排斥,认为孩子有这样的表现非常没出息和丢人,是很错误的。
一个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负,妈妈看不到孩子的委屈,却嫌弃他无用:“为什么没欺负别人,单单欺负你?”
当父母看不到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也不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而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标准去表现,这样的孩子对自己感受的正确性会有很大的怀疑。
久而久之,他就被养成了自己的感受不重要,而必须按照父母的感受来的行为模式,长大后,他就会尽量多去照顾别人的感受,而对自己的感受熟视无睹。
而且当自己的感受和别人的感受冲突时,他会认为自己的感受是有问题的,而陷入自责愧疚的状态,为了讨好别人,他的一切围着别人的需要转。
所以,一个潜在的信号就会在他心里运**
“我不重要,这个世界是别人的”。
也许有一天他也厌倦了讨好别人,他活成了世界的旁观者,因为与人的链接不能给他带来滋养。
(3)父母向孩子持续地反馈出这样的信息:“你的感受不重要”
这类家长最多,他也能看到孩子的感受,他也不是绝对的**主义者,但是他在持续的灌输“你这个情绪不重要”的信息。
比如,同样是面临上幼儿园的任务,孩子在哭,家长却说:
“哭也没有用,是孩子都是要上学的,”
孩子向父母发出很多请求,父母总是以很多理由为由,拒绝孩子的请求,比如妈妈很忙,还得拖地等等。
这样长大的孩子往往以为感受是不重要的,那些现实的看得见的东西才重要。
所以他们长大后容易内心空空,因为很早就与自己的情感、情绪失去了链接。
02“自我忽视”让我们内心荒芜
我们都是生物有机体,情绪、情感代表着我们的需求信号,所以,你在多大程度上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多大程度上能解读自己的情绪情感,你就能在多大程度上了解你自己。
但是一个人的情绪、情感从小就被忽视和否定的话,他就没有途径去学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视角和经验。
他学会的只是父母要求他们具有的感受,而这些不是他们真实的自己,所以这些“感受”只不过是一层机械的反应和外壳。
他们内在的部分自我感受是荒芜的,他们经常用“对”“错”的分类去划分自己的情感感受,拼命的压抑和排斥那些不够“对”的反应。
比如“不应该讨厌别人”,而完全没有要去**为什么这个人会引起你讨厌的思路。
他们认为讨厌别人是不应该出现的反应,而完全不知道“厌恶”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绪,人天然就具有厌恶的情绪。
这样的人对自己的探索是有限的,所以他对别人的认识也将会是有限的。
他不懂得自己的情绪、情感,必然也会察觉不到别人的情绪、情感,从而不知道如何跟别人互动,很多时候,他跟别人之间似乎都隔着一堵墙,没发产生真正的感情流动。
他们中有的人似乎也很热衷讨好别人,但你总是能感觉到他们的讨好其实很多都是不那么恰当的,所以也就收不到应用的效果。
因为本质上他们与人的亲近行为不过是**于幼时父母的训诫,而产生的的不得不那么做的戒律,而并不是他们内心真的懂的这个人的需求,而做出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流动,所以他们并不贴心,而往往又很辛苦。
一个人越是了解自己,体察自己,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才能真正地去了解别人,看清别人。看不到自己需求,不了解自己需求的人,他也没有能力真正看到别人的需求,真正了解别人的需要。
毕竟,自己的镜子如果是模糊的,又怎么有能力映射清楚别人呢?
所以,这样的人容易找不到存在感,因为他们似乎没有真正“活过”。所谓的活着的强烈感觉一般是要么被世界照亮自己,要么自己照亮世界。
这样的人从来没有被照亮过,也不知道如何照亮世界,甚至未被开启照亮世界的动力,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会莫名陷入空洞,空虚。
03如何走出“自我忽视”
活出自己的存在感?
一个人要从自我忽视里走出来,重建存在感,可能需要做以下的工作:
第一,加强对自己情绪、情感的觉察和了解
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就是他本身,情绪、情感不是坏的东西,不是需要被排斥的压抑的东西,相反,它们是你积极的可以信赖的伙伴,它们的出现是为了告诉你,目前你可能有哪些需求,哪些匮乏,你的渴望,你的期待。
而了解到这些需求、匮乏、渴望、期待非常重要。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人生就是在这些需求、渴望、期待的推动下去奋斗的一生,对这些东西的回答就构成了“我是谁”“我想过怎样的一生”等问题的答案。
这些东西越清晰,你越发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往往他就不再容易陷入空虚迷茫的状态。
因为他的动力被燃起了。他想去照亮世界,并且被世界照亮。
第二,重建内在评价体系
从小被情感忽视的人,一定缺乏内在的自我评价体系,他们会非常依赖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他们常常讨好别人,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久而久之,会把自己搞得很疲惫,渐渐地从这个世界里得不到滋养。
而重建内在评价体系意味着:重视和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感受,重视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不是外界的价值判断。
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内在的评价体系也就不一样。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要独立,要从殖民地的状态解脱出来,他要建立自己的律法体系。
比如一个女孩习得外界的标准可能是不能离婚,离婚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因此她宁肯在不幸福的婚姻里呆着,活得像行尸走肉,也不肯按照自己的感受,去再次寻找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
但如果她能尊重自己的感受,信任自己的感受,她可能就会挑出“结了婚再离婚就是人生的失败”这样简陋的评价,而去追求让自己感觉更加幸福的另一种人生。
在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而一定不是外界,不是别人。因此建立评价体系的标准,肯定也源自于你的内在感受和价值判断。
因此,不要过度依赖别人的理解,外界的希翼。说到底,人生是你自己的,鞋子合不合脚,你自己最知道。
第三,学会自我关怀
自我关怀就是要学会爱自己。比如犯错的时候会原谅自己,有缺点的时候要包容自己,悦纳自己,受挫折时要鼓励自己,受伤时安慰自己。
很奇怪的是,这些事情我们常常对别人做,却不会为自己做,很多人都懂得如何关怀别人,却不知道关怀自己。我们被教育了很多爱别人的方式,却从来不爱自己。
比如自己犯错时,会攻击自己;自己发现自己缺点时会不接纳自己;受挫折时从不鼓励自己,而是加倍打击自己;受伤时从不安慰自己,而是加倍嫌弃自己,让自己加倍受伤。
学会自我关怀就是把关怀别人、爱别人的能力用在自己身上。
你好了,才有能力关怀别人。
不要再做那种牺牲自己,去关怀别人的事情,因为这样的事情不能持久,当你总是在付出,而没有回报的时候,你会愤怒(尽管你压抑它),渐渐的你就逐渐关闭心门,把自己蜷缩起来,而渐渐也丧失了存在感。
第四,向世界表达你的需求和渴望
需求和感受、渴望是每个生命天然具有的权利,生命的热情就是由需求和渴望构成的,可以说你越能表达你的需求和渴望,你的生活热情就越多,你也就越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
一个人表达自己需求和渴望的过程,也就是他参与世界、影响世界、和世界互动的过程。
你以为你做的事冷冰冰的事业 ,不是,事业只是一个载体,里面承担的是你的激情和理想,所谓的理想,不过是渴望。
你以为你娶得是媳妇,不对,这个媳妇承担着你的爱欲、审美和对异性的美好向往......
这些东西与生俱来,你不要压抑它,你需要的是,大胆的参与到世界上来,然后把它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相信总有那么一些瞬间,你是被世界照亮着的,也有那么一些瞬间,你点亮着世界。因为这些点亮的时刻,你有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有了活着的价值。
如果你总是为外界或他人活着,这个世界就是别人的,你就会成为它的旁观者,但是当你为自己活着,这个世界就是你的。
而这,就是一个人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