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扩大了资产减值会计核算的范围明确了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加强了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披露规范为我国企业进一步贯彻谨慎性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新制度的执行有利于挤出企业资产水分清除劣质资产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影响使会计报表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分析和加以解决。
第一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
我国采用的是经济性标准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即当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
确认。然而要合理确定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度。
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目前资产信息、**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依据。二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入账后由于技术更新、市价**等原因会发生价值贬损对其确认和计量远远超出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需要多个部门协同认定甚至需要企业外部的专业评估机构参与才能认定。
这项工作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往往滞后于会计信息披露时间。三是应收款和对外投资的减值要
根据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认定。这项工作就目前来说在我国还
很难做到。四是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资产减值准备要逐项确认和计量(应收款的坏账准备虽然
是按比例提取但提取比例是在逐项分析可收回性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资产的种类繁多
要对成千上万种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逐一确认和计量难度太大。
第二计提被滥用。一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成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新的手段。一些经
营状况恶化的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变更之机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准备借以释放经营
压力为未来财务状况迅速好转进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利用计提准备操纵盈余的方式是
集中在某一年巨额计提准备造成当年巨亏来年可轻装上阵不提或少提准备为利润增长
埋下伏笔;往年先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当年部分冲回以调控盈余;不计提或少计提资产减值
准备虚增利润。资产减值准备之所以被上市公司大肆用来操纵盈余其原因是由于《企业
会计制度》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只作了原则规定计提标准及比例则由企业根据情况
自行确定这在客观上为上市公司用此调节盈余提供了可能;由于实行连续两年亏损将st处
理、三年连续亏损将暂停上市及退市的规定一些亏损公司便充分甚至过度利用会计政策
在亏损一年后的第二年往往会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争取盈利避免被st处理;
另一些三年连续亏损的公司则在最后一年大幅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希望借助这种“一次亏个够”的做法博取公司最终盈利的可能和恢复上市的机会。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在以前年度虚增了收入、隐瞒了费用从而形成了较严重的“资产泡沫”为了释放风险而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
备对资产负债进行清理。二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成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逃废债务的手段。
在2002年年报中许多上市公司对控股股东的应收款、借款担保等全额或大比例计提资产减
值准备。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殊
即使经过一年多的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东在上市公司中仍占绝对控股地位公司治理的内
部人控制弊端仍未得到根本改变。除此以外上市公司对其他单位的欠款大比例计提坏账准
备也有内外勾结逃废债务的可能。三是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执行得不彻底。不同的行业、同
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在不同的资产项目上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差别很大。
有的企业在某些资产项目上没有计提有的企业则进行全额计提。
这虽然是因为企业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但资产减值准则确实给企业留下了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为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利用减值政策提供了条件。
第三外部监管难度大。
一是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公允性难以衡量。短期投资市价、存货可
变现净值、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应收款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
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
其中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依据相关的估计数据确定可变现净值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结果会因人而异。
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更具
有不确定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
二是资产减值准备再确认缺乏权威性。客观地讲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的资产形态、使用价值
知之甚少。因此注册会计师、**监督管理机关、审计机关等部门对企业确认的减值进行
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2楼:
一、存货减值:可以转回,如果已经计提减值的产品已经销售,要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减值。
二、固定资产:不可以转回。
三、无形资产:不可以转回。
四、性房地产:
1、成本计量不可以转回,
2、公允价值计量不计提减值。
五、金融资产:
1、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
2、持有至到期可以转回。
3、应收账款和贷款可以转回。
4、可供**金融资产可以转回。(如果的可供**金融资产**不是通过损益转回)
六、长期股权:不可以转回。
七、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以转回(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新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3楼:匿名用户
随着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国家陆续下达各种政策和法规,明确指出资产减值准备的各项工作内容及具体要求,尤其在资产减值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披露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随意操纵利润的行为。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存在,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仍然找准则漏洞,导致资产减值的会计操作存在颇多问题。本文主要对资产减值会计的执行难点进行**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资产减值准则的执行难点
(一)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的规定难以把握
例如资产减值准则有规定:当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时,就说明资产可能发生减值。但是何谓“大幅度”,何谓“明显高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标准。
如果完全凭借会计人员个人的主观臆断来决定,那么将会有很多种处理方法。
(二)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不好取值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也就是说,可收回金额=max
(公允价值-处置费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0)
。可是在实务中,未来现金流量的**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首先要考虑公允价值的确定,我们可以参照以下先后顺序考虑:如合同**、市场**、同类**、估值技术计算的**。
此外,处置费用是指可以直接归属于资产处置的增量成本,财务费用和所得税费用等间接费用不包含在内。最后,要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折现率。
而折现率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因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折现率,那么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会有很大差别。
(三)资产减值不可转回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去客观性
为了避免资产重估增值和操纵利润,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非流动资产发生减值后,减值损失一经计提,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虽然该规定符合稳健性的会计要求,但是如果资产的市场价值恢复或增值了,仍然不能调整账面价值,这样处理显得不真实,不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要求。
此外,新准则对于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可供**金融资产等流动资产的减值损失是可以日后转回的,那么企业依旧可以在这上面进行利润操控。比如企业盈利较好时,为了方便日后调整利润,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多计提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少计提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如果哪年企业盈利不好了,就可以把之前积累的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通过冲减资产减值损失从而达到调整当期利润的目的。
二、应对策略和建议
(一)完善会计规范,缩小会计人员主观判断范围,增强实务可操作性
新准则对资产组的划分、折现率及特定风险的确定,都赋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和职业判断范围,这已成为企业操纵利润和粉饰会计报表的一种手段。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在新准则的基础上细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标准,有效控制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和判断范围。
比如,可将“大幅度”、“明显高于”、“远远低于”等措辞,换成一个具体比率或金额标准,从而减少主观随意性。
(二)规定折现率的选择标准
准则规定,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所使用的折现率应当是反映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该折现率也是企业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在会计实务中,企业确定折现率的顺序,应该是先考虑该资产的市场利率,假如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不明确,再考虑替代利率,比如以当期的中长期银行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
(三)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要体现资产的价值
要想判断企业是否滥用谨慎性原则,是否通过恶意提取减值准备再秘密转回,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并提供判断标准,我们才能很好地区分该项减值准备是否可以合理转回。因为有些企业想操控利润,可以先计提减值准备,等处置时再冲减资产减值准备就形成了利润。甚至上市公司还可以找个隐蔽的关联方,先**处置资产形成利润,下年再以某种方式购回,这些操作都能很好地帮助企业调控利润。
对此,会计准则应该有相应的补充规定,例如资产减值准备符合条件转回时,应转入“资本公积”或者资产处置损益过高时,应视为不公允交易处理等等,这样减值准备转回才能有效控制。
(四)进一步完善信息市场和**市场
目前我国**市场和信息市场不够健全,企业对资产是否减值和减值多少,缺乏可以依据的客观资料。国家相关部门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及时地公布有关资产的信息资料和市场**,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提高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
(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控,全面掌握资产的质量状况,找出流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内部审计监督要贯穿整个减值准备的计提、记录和披露过程,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能有效防止并及时纠正错误,从内部管理上入手,减少工作人员的舞弊行为,从源头上有效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完整,有利于企业收集正确的资产减值准备资料。
(六)加强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对于资产减值准备, 注册会计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审核资产减值准备所依据的资料、计提方法以及批准程序;复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额和实际发生额;评价资产减值准备披露的充分性。只有加强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才能更好地规范企业资产减值会计。
(七)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职业判断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关键,决定着减值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这就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需要企业的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会计人员必须不断补充知识,使自己能够正确理解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并使其在企业中得到恰当的应用。同时,还需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倡导诚实守信、真实合法,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