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狂风
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确保党和国家永不变质;有利于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继承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为西部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坚持两个务必,端正党风政风。在成绩面前,党员应该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应该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今天要发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牢记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核心内容,坚决反对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的享乐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修建红旗渠的十年,无数党员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种奉献无私到命都可以不要,共产党就是为群众无私奉献才赢得了民心!"正如当年在修渠中光荣入党的特等劳模任羊成所言,"那时都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然后是共青团员顶上去,群众紧紧跟着我们……我最佩服的就是共产党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
"现在一些干部吃不了苦、贪图享乐、不求进取,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对腐朽思想的警惕和免疫力,以致滑入犯罪的深渊。因此,红旗渠精神也是党员干部弘扬正气、抵御邪气、廉洁从政的有力**。
红旗渠的工程意义
2楼:音色
历史意义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
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
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是毛泽东时代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现实意义
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
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红旗渠修建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它成为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1998年10月8日,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在《人民**》上发表文章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了集中的概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和河南人民伟大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创造人间奇迹。
红旗渠的状况怎样?
3楼:超级老实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西部太行山麓,是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建设起来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该渠1960年2月动工兴建,1969年4月全部竣工。原名引漳入林工程,后正式定名为“红旗渠”。
4楼:匿名用户
现在依然正常使用中.
河南红旗渠具体在**啊?
5楼:匿名用户
红旗渠在河南省林州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
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
6楼:匿名用户
河南省红旗渠在**?
7楼:匿名用户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英文名red-flag-canal)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
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扩展资料:
红旗渠的修建历史:
兴建红旗渠的年代,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是干还是不干?是早干还是晚干?
当时的林县县委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早干早受益,晚干多受苦,全县群众为解干旱之苦,迫切要求早干、大干、快干。
红旗渠测量时,正值冬季,工程技术人员在冰天雪地里爬山涉水,饥了啃口干粮,渴了吞一口冰雪,白天跑一天,晚上回来计算到深夜,及时拿出了实测数据,给县委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县委分析了自身的实际困难,提出用精神凝聚力量。任村公社承担渠首截流任务,指挥部派出500名强壮劳力组成突击队投入战斗。
红旗渠开工时,一下子拥到山西3万民工,大家住山崖、石庵、石洞,打土窑、搭席棚。渠首大坝截流时,仟村公社的男女青年们奋不顾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筑成“人墙”抗拒激流,从而使截流成功。东岗公社组织70余名强壮劳力,腰系绳索,凌空打钎放炮,硬是在悬崖绝壁上崩出来渠基。
青年洞开凿时,缺粮少菜,大家忍着饥饿苦干,青年们把豪言壮语写在太行石壁上:“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为了后辈不受苦,我们就得先受苦”。大家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用了半年时间建成了总干渠山西境内的2l公里渠道。
又一年零五个月,干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于1961年7月底把青年洞凿通,截流筑坝需要大量沙石,队员们在羊肠小道上迅跑如飞,脚上磨出血泡,肩膀压得红肿,也不停歇。
一个月内平均每人穿破四双布鞋,磨烂六个垫肩。最后截流的10米工程,河水翻滚,奔腾咆哮。人们喊着口号把一块块巨石、一筐筐石渣、一个个沙袋同时投向龙口,但随即被激流冲走。
几个人将几百斤重的巨石抛下,亦无踪影。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激情满怀,124人组成了三道人墙,手拉手,肩并肩,挺立在寒冷的河水里,在人墙的掩护下,垒起了一块块巨石,贴上了一个个沙袋,填上了一筐筐石渣,终于使大坝合拢,截流成功。
在修建红旗渠的战场上,涌现出了许多不怕流血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有81位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8楼:最爱戏谑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县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
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总干渠长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人们形容该工程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的骄傲。
从红旗渠开始施工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有人在红旗渠景区见到一位1955年出生的中年妇女,问她是否记得修红旗渠的情况,她说:“只记得民工住在家里,吹号上工和躲炮。
我爷爷和爸爸都修过红旗渠。”她现在和女儿一起在青年洞景区开了一家商店经营食品。在人们的记忆里,修红旗渠好像已成为久远的历史。
现在红旗渠已成为人们参观游览的地方,人们到这里来,不仅是要看那条渠。红旗渠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精,那个年代的许多事情人们可能都忘记了,但是看到了红旗渠就会使人们重新回忆起那个时代,回忆起那个时代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
9楼:帅气的小宇宙
红旗渠在bai安阳市林州市du任村镇。
红旗渠,位于河南zhi
省林州市任村镇,dao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专人民在极其属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
红旗渠修成后,现在的林县是什么样子?
10楼:匿名用户
红旗渠修成后,原来的林县现在被称为林
州市,行政上隶属于河南省安阳市。
林州市(原来林县)是河南省安阳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89647,户籍人口1026659,是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是中国最大县级汽车配件生产基地。林州曾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最美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具体详细内容见林州百科:
http://baike.sogou.***/v521766.htm
11楼:匿名用户
哦,不是那样的。这是一个有关于水的故事。水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实在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水,但是,今天这个关于水的故事却是一组凝结了许多人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的故事。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林县十万人靠双手用十年的时间,开凿出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大渠。150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武汉的距离。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带了《红旗渠》等十部电影纪录片到联合国宣传新中国建设成就,第一部放映的就是《红旗渠》。
日本《朝日新闻》称“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在红旗渠修成之前的千百年里,林县人民却生活在极度缺水的困境之中,在这其中发生的许多真实故事,让林县人民下定决心修建红旗渠。但是,在规划建设红旗渠的时刻,却发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第二集——《修渠风波》
在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的时候,首先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两大难题:技术问题,在当时,全县水利技术人员加上测量员,人数不过30人,技术水平最高的不过是中等技术学校的毕业生。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先进的测量仪器,当时全县只有少得可怜的两台水平仪,一台经纬仪。
在地势非常险峻,地形非常复杂的太行山上,他们能完成这一庞大的水利工程的施工设计任务吗?资金问题,当时林县财政收入十分薄弱,只有不足七百万。但这七百万不可能全部用来修渠,至少还要维持全县的正常的生产和工作。
而整个红旗渠工程后来计算的总投资将近七千万元。极其有限的资金,对于修建这个庞大的工程来说,更是杯水车薪!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之中,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红旗渠的蓝图规划过程中,涌现出了以测量员吴祖泰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是他们的不畏艰险的辛勤工作,是他们的不怕牺牲,最终完成了红旗渠蓝图的描绘。
第三集——《英雄悲歌》
1960年2月11日,农历的元宵节,在中国传统的习俗中,这是一个阖家欢聚的日子。黎明时分,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从全县十五个公社的山庄窝铺同时出发,自带干粮、行李,赶着马车、平车,拉着粮食、炊具、铁锹、镢头、钢钎,有的父子相伴,有的夫妻并肩,大家冒着严寒,踏着冰霜,急匆匆行进在漳河岸边的山道上。这个日后被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工程建设,从此来开了它波澜壮阔的帷幕。
这支队伍前面,将会有一场什么样的会战?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呢?3万多民工在七十多公里红旗渠总干渠渠线上,面对着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面对着坚硬的花岗岩,没有钢筋水泥,没有机械设备,仅凭一钎一锤,如何打胜这场脸对脸的大硬仗?
只有群众的两只手是用不完的工程投资。大家豪迈地说:“天寒,我们心里热;水猛,我们意志坚。
困难就怕英雄汉,誓逼漳河上高山!”为了在汛期前竣工,大家争分夺秒日夜轮班筑大坝。经过八十多天的英勇奋战,5月1日,红旗渠拦河大坝及渠首枢纽工程胜利竣工,滔滔漳河水终于引上了太行山。
第四集——《修渠奇观》
1960年10月,红旗渠总干渠第二期工程开工,工程移到林县境内。第一期工程试通水,极大地振奋了干部民工的精神。11月份,**发出通知,为了在困难时期得以休养生息,全国实行“百日休整”,基本建设项目全线下马,上级督促红旗渠停工下马。
已修了一半的红旗渠难道就此半途而废吗?是停?是干?
经过讨论县委决定,**指示要执行,红旗渠工程也不能停。绝大多数民工回生产队休整,开凿狼牙山隧洞的艰巨任务,交给了留下的300名青年,并把它命名为“青年洞”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红旗渠修建了十年时间,战线1500公里,30万人参与修建,这个大禹式的开山导河工程,历经“最困难时期”和“动乱时期”两个特殊时期,完全凭着林县人民一锤一钎一双手修成。这其中有多少大刀阔斧的劈山工程?
又有多少精雕细刻的石拱结构?更有多少英雄人物汗水、泪水、血水流淌?1964年,红旗渠总干渠胜利建成。
漳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入林县,实现了林县人民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4月15日,在分水岭举行了隆重的通水典礼。成千上万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老人让自己的孙子推着小车,翻山越岭前来看水。
庆典场面气势宏大,一片欢乐的海洋。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砌得齐整的红旗渠右岸上,两排整整齐齐排列很长的奖状,手执奖状的人满脸笑容和自豪,这是整个工程中给予他们的最丰厚的奖励,也是唯一的奖励。
红旗渠通水四十年来,林州的山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四十年来,共创经济效益近20亿元。不仅如此,这条“人工天河”,以雄伟壮观的气势,博精深的文化内涵,正在成为著名的水利风景区。
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