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分几部分每部分各论述什么问题

2020-11-22 21:56:35 字数 7264 阅读 4976

1楼:匿名用户

地位;经过东汉三国两晋

南北朝和隋代,书法理论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演变,到了唐代应该是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而孙过庭的伟大和《书谱》的里程碑意义恰恰在于完成了这个集大成的任务,特别是在书法的研究立场与目标上,孙过庭对前代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精辟的观点。不仅如此,孙过庭《书谱》是一篇承上启下的巨著。一方面是他对前人的总结;另一方面是《书谱》之后的几个时代,尽管书法理论有众多的成果,但它们大多是将书法理论的某一方面趋之精细,基本上都没有超出《书谱》所划定的研究范围,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甚至许多观点都未曾超出过《书谱》。

价值:第一,文章的起始是孙过庭的书法史观。

第二是孙过庭的书法本体论。

第三他又有“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的说法。

第四,孙过庭《书谱》中对书法家抒情观的阐释。

第五,《书谱》中的创作论。

第六,《书谱》中的技法规则论和书体论。

第七,《书谱》所揭示的书法学习观。

第八是孙过庭《书谱》中书法审美标准的确立。

第九是《书谱》在行文过程中所调用的辅助性学科。

第十是《书谱》的行文方式与方法。

学习孙过庭《书谱》应注意哪些问题

2楼:匿名用户

关于孙过庭的《书谱上》呢,我临习,大概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说点儿个人感受。

一是其中的部分理论是对的,比如人笔俱老,道技双修(大概意思吧);有些也引发争议,比如对王羲之书论的质疑,到如今还在争论不休,有的观点吧我觉得不明其意甚至是存在明显的错误,比如专攻一体,与张旭教颜真卿的“书之曰能,且功真草”明显不同,也许是为自己只擅长草书找了个理由。所以吧,咱家武断一回,给书谱内容一个结论:对七成、疑两成、错了一成。

(这已经很好了,有些都不及格)

临习书谱呢,笔法上大概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熟,书谱的熟练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所以呢,书写速度偏向于快,也就是有滑和健的感觉;二是藏锋技术,还是要好好看仔细想想的,不赘述。也正是因为如此,后人把书谱列入能品。当然上面还有逸品和神品,比很多书绅要强得多。

简述孙过庭《书谱》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楼:匿名用户

《书谱》。这篇三千七百字

的煌煌大论,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孙氏主要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在《书谱》中一以贯之,对中国书法的"表情"本质做了科学而鲜明的揭橥与反复而深入的论述。

《书谱》是书史上无啥争议的一篇文、理、艺三绝之作。它的问世,成为古代书法理论中最瑰丽的篇章,也是孙过庭个人的一次天才的迸发!

《书谱》书法奇异清妙,章法多变而自然,理性与浪漫融为一体,文思与哲理触碰闪光,其书迹墨行,一如他描述的那般深邃莫测: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等等,他的文妙,字成注脚,文书双绝,光耀千古。只可惜文献对他本人的记载极少,也为一大憾事!

我过去临习过《书谱》几年,现在临的少了,感到他笔法提顿转折多,笔速较缓,不利于写连绵不绝的大草书,而转向取法旭、素和黄山谷了,但作为草法的基本练习,《书谱》如同二王的草帖一样,定是不可缺少的范本。

孙过庭《书谱》是下面哪个朝代的作品

4楼:匿名用户

孙过庭《书谱》是唐代的作品。

孙过庭(646~691),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

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著《书谱》2卷,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楼:

张旭、怀素、孙过庭当时狂草首推张旭,被称为“草圣”,名极一时。张旭、怀素称“颠张狂素”。孙过庭写过一本书法理论书,叫《书谱》

孙过庭《书谱》有多少汉字

6楼:王成女书

3500个字。《书谱》,墨迹本,孙过庭撰并书。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

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

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

7楼:匿名用户

唐。孙过庭《书谱》释读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1〕,钟、张信为绝伦〔2〕,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3〕,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4〕,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5〕,然张精熟,池水尽墨〔6〕,假令寡人耽之若此〔7〕,未必谢之〔8〕。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9〕,故无惭于即事〔10〕。

评者云:“彼之四贤〔11〕,古今特绝,而 今不逮古〔12〕,古质而今妍〔13〕。”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14〕。

虽书契之作〔15〕,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16〕,质文三变〔17〕,驰骛沿革〔18〕、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19〕,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0〕。”何必易雕宫于穴处〔21〕,反玉辂于椎轮者乎〔22〕!

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23〕,而未详其始卒也〔24〕。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25〕,而逸少兼之。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少劣,而博涉多优,摠其终始,匪无乖互〔26〕。

谢安素善尺牍〔27〕,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28〕,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29〕,甚以为恨。安尝问子敬:

“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30〕。”子敬又答:

“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31〕,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32〕,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33〕。

以子敬之豪翰〔34〕,绍右军之笔札〔35〕,虽复粗传楷则〔36〕,实恐未克箕裘〔37〕。况乃假托神仙〔38〕,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39〕!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

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日:“吾去时真大醉也。

”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40〕疑焉。

注释:顷:近来、刚才、不久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顷闻诸将出入,各尚谦约(约束)”。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

信:实在、的确。刘禹锡《天论上》:“文信美矣!”

绝伦:无与伦比。《史记·龟策列传》:“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

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此句中者,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

“云,语中助词也”。《诗·邶风·雄雉》:“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左传·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须矣,吾子其入也”。

没:通“殁”,死。清朱峻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没,假借为殁”。《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龙氏作”。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汉荀悦《汉纪·高祖纪四》:“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行,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雁行:同等。《梁书·侯景传》:

“但尊王平昔见与,比肩共奖帝室,虽形式参差,实暑小异,丞相司徒,雁行而已”。《汉书·严助传》:“如使越人蒙(死)徼幸以逆执事之颜行,厮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之首,臣犹窃为大汉羞之”。

颜师古注引文颖曰:“颜行犹雁行,在前行,故曰颜也”。故“雁”通“颜”。

《通雅·释诂》:“雁行,犹颜行…前行曰颜,通大雁…《晋·王羲之传》:‘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犹当雁行’。

皆谓颜行也,本借用,后又为之解曰:‘雁飞大者居前,故世习称雁行’,而不知用‘颜行’”。

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寡人:此非专指君王。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余嘉锡笺疏引李详云:“案晋世寡人,上下通称,不以为僭。

”耽:爱好,专心于。汉刘向《说苑·复恩》:“耽我以道,说我以仁。”

谢:逊于、不如。杜甫《进艇》诗:“瓷罂无谢玉为缸。”《后汉书·宦者传序》:“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

摭:拾取,摘取。王充《论衡·逢遇》:“犹拾遗于涂,摭弃于野。”(涂:通途)韦承庆《灵台赋》:“游书圃而摭芳。”(芳喻指书中之精华)

即:接近、靠近。《尔雅·释诂下》:

“即,尼也。”郭璞注:“尼者,近也。

”《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邢昺疏:“就近之则颜色温和。

”事:此代指书法。

四贤:指前述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

逮:及得上、达到。《荀子·尧问》:“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魏武侯:魏国的国君。当:恰当。)

质:本意、本质、实体。《荀子·劝学》:

“其质非不美也。”此作朴实讲,谓缺乏文采。与“文”相对。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史”此之谓虚浮。

)妍:文也,华美,有文采。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质与妍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一般用来指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质原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孔子用以表现君子的道德修养。妍指事物的外在形式,与文同义。

“因”字四库全书本《佩文斋书画谱》作“以”。

“虽书契之作”:《佩文斋书画谱》作“虽书契作之。”

记言:记录语言。

淳醨:亦作淳漓。厚与薄。多指风格的淳厚与浇薄。《旧唐书·文苑传序》:“世代有文质,风俗有淳醨,学识有浅深,才性有工拙。”

文: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指文艺作品的感性形式。《国语·郑语》:“物一无文。”《易传·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驰骛:疾驰,奔走。《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驾青龙以驰鹜兮,班衍衍之冥冥。”

沿革:沿袭变革。

乖:违背,不协调。《韩非子·亡征》:“内外乖者,可亡也。”(在古代,乖字不当乖巧讲。)

弊:流弊。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指内在的本质与外在的文采相称,才能成为君子。此语出自《论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该文中,孙氏以“文质彬彬”引论书法,意在强调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雕:刻、画、饰以彩绘,花纹,泛指修饰。《礼记·少仪》:“国家靡敞,则车不雕几,甲不组縢。”郑云注:“雕,画也。”雕宫指华美的宫殿。

穴处:(土室、岩洞)穴处,指居住在山洞。《墨子·辞过》:“古之民未之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玉辂:古代帝王所乘之车,以玉为饰。辂指绑在车辕上用来牵引车子的横木。

《淮南子》:“目观玉辂琬象之状,耳听白雪清角之声,不能以乱其神。”高诱注:

“玉辂,王者所乘,有琬琰象牙之饰。”

椎轮:原始的无辐车轮,用整块圆木做车轮的简陋车子。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后来椎轮引申为事物的草创阶段。

纲纪:大纲要领。《荀子·劝学》:“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始卒:开始与终止。意犹始终。《庄子·寓言》:“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

“尤”字《佩文斋书画谱》作“犹”。

“二美”《佩文斋书画谱》本作“一美。”

匪:非。《广雅·释诂四》:

“匪,非也。”《诗·齐风·鸡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后汉书·乐恢传》“经曰:‘天地乖互,众物夭伤,君臣失序,万人受殃。’”

尺牍:长一尺的木简。古代用以书写,后泛指信札,书信。《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

尝:曾经(副词)。《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辄:立即,就。《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有敢收视者,辄捕之。”〉

物: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且三代之亡,共子之废,皆是物也。……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杜预注:

“爰以妹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共子,晋申生,以骊姬废。”唐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直以慵疎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此“物论”当指人们的议论、众人的**。《晋书·谢安传》:

“是时桓冲即卒,荆江二洲并缺,物论以玄勋望,宜以授之。”

尔:语气词,通“耳”。相当于“而已”。

权:权且,暂且。《南齐书·刘善明传》:“凡诸土木之黄,且可权停。”

折:折服。《汉书·游侠传》:

“权行州城,力折公侯。”《世说新语·轻诋》:“宏自以有才,多好上人,坐上无折之者。

”折又可谓“责难”、“指斥”。《正字通·手部》“折,直指人过失曰折。”《史记·吕太后本纪》:

“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后汉书·李育传》:“更相非折”李贤注:

“折,难也。”唐刘禹锡《天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

”“折安所鉴”之“折”应取责难,指斥,犹谓谢安品鉴书法以物论为衡鉴不足为凭也。

立身扬名:谓为人处世当有所成就,扬名后世。《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事:役使。《广韵·志韵》:“事,使也。”《类篇·史部》“事,令也。”《墨子·七患》:“民无食则不可事。”

资:指地位,声望,阅历等。《文选·干令升〈晋纪总论〉》“而氏族贵戚之子弟,陵迈超越,不拘资次。”

“胜母之里,曾参不入”:语出《史记·邹阳传》:“里名胜母,曾子不入。”曾子为孔子**,以孝称,因里巷名为“胜母”,曾子便不入内,名不顺也。

豪翰:指毛笔,豪通“毫”。《礼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此“豪翰”犹指献之书法。

绍:承继。《汉书·叙传下》:“汉绍尧运,以建帝业。”唐韩愈《燕河南府秀才》:“吾皇绍祖烈,天下再太平。”

复:又。楷则:法式,楷模。《后汉书·北海诸王兴传》“睦能属文,作《春秋旨义终始论》及赋颂数十篇,又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

箕裘:语出《礼记》:“良工之子,必学为箕,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谓所传其家世业也。

未克箕裘:意犹为不能继承世业。

假托神仙:指《飞鸟帖》所云:“臣献之顿首,今月十二日辰时,中使宣陛下睿旨,俯询字学之由,臣仰承帝命,密露天机,味死有言,狂卒待罪,臣年二十四,隐林下,有飞鸟左手持纸,右手持笔,惠臣五百七十九字,臣未经一周,形势仿佛,其书文章不续,难于究识……”

面墙:指喻不学习而见识浅薄的人。《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孔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临政事必烦。”

专博斯别:专攻与博涉的区别。

一万字不够了剩下的我给你连接了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大全,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