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为什么要上山下乡

2020-11-22 21:34:34 字数 4684 阅读 7065

1楼:小赖

**有人猜测,毛泽东所以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为了解决城市就业问题;有人猜测,是为了避免战争损失。在这些人中,有的是怀着卑劣的情感作下流猜测的,有的则是心地仁厚,试图从正面作解释。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这只能是猜测,不会是事实。

因为,在所有这善意的或恶意的猜测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毛泽东在其公开的呼吁背后中,还存在着别的什么不便公诸于众的政治原因瞒着人们。有人以肯定的态度说,等将来档案解密了,真相就会大白。

我没当过知青,在这个问题上,本来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我也是从那个时代里走过来的人,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是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我认为我能够绝对肯定地说,真相早已大白:

就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件事来说,没有背后原因,一切都在台面上,一切原因,毛泽东本人早已经解释清楚。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去听,在于我们没有去相信罢了。就如毛泽东自己说过的那样,不要奢谈说一句顶一万句了,他的话,说一句顶一句用也就差不多啦。

1957年毛泽说:“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该高高兴兴的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68年时他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两个指示,的字面意思,就是他要推行上山下乡运动的根本原因。

2可能会有人说,国家政治,会把一切秘密都透露出来吗?当然,如果事关国家秘密,那当然是不便说出来的,保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但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出来,不是保密,而是说出来了,而且是面对着全国知识青年大张旗鼓地作出了号召。

毛泽东是一个真诚的人,他从来也不是个一心只想谋取个人利益的政客,他从来也不搞政治欺骗,也绝不会欺骗人民。如果有需要保密的事情,他就不说,他有足够的党性确保他做到这一点。而如果说出来了,那么,就一定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他的政治诚信,给了我对他的绝对信心。

我们不妨这样设想一下,假定当年城市真的存在极端严重的就业压力。不得不把青年劳动力分流到农村去安置,但是,需要让初中生也分流出去吗?除了不懂世事的小学生,成年人都会知道,一个社会的就业岗位不会是恒定不变的,需要知识青年一辈子扎根农村吗?

在农村呆上几年,就象现在人们读研究生推迟就业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以毛泽东的性格,当国家真的面临就业困境的时候,他会害怕把实情告诉青年学生吗?比如,他可以这样对青年学生们说:

国家经济目前陷入巨大的困难中,无法解决同学们的就业,需要同学们勒紧裤带,到农村去。听了这样的说话,难道青年学生们就不会踊跃支持了吗?他犯不着搞欺骗。

毛泽东从来就是相信人民的,人民就是他的力量源泉。还前苏的债务时,他不就是这样把情告诉人民了吗?毛泽东不是**,他绝不会瞒骗人民。

刻意编造这个谎言的人,不过是想诋毁上山下乡运动的伟大性,不过是要否定千百万把汗水挥洒在农村大地上的知识青年对国家的伟大贡献。我认为,毛泽东所作的指示、他所在的批示,就是他的全部动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建设农村,到边疆去建设边疆,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祖国大地,那处地方不需要我们去建设?

毛泽东心中有两大热爱。一大热爱是人民,另一大热爱是祖国。对人民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主导了他一生的思想和他行为处事的方式。

在他眼中,显然的是,个人利益和民族利益相比微不足道,个人前途和民族前途相比微不足道。个人荣辱只有和民族荣辱结合在一起,才是有意义的。象毛泽东这种要求个人利益和民族利益相结合的价值观,极端个人主义者接受不了,洋奴买办也接受不了。

因为,极端个人主义者更乐于凸显自己是高人一等的,而洋奴买办是更乐于挟洋自重的。让他们自觉地把个人前途与民族前途结合在一起,与虎谋皮般难。由于毛泽东反对个人主义,不可避免地他就要得罪人。

但是,有一点很清楚,他是为了民族的长远利益,或者说,是为了全中国人的子孙万代而得罪人的。

为什么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大有作为的事情呢?这由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中国的农村落后,农业落后,极需要建设和发展。

中国的问题,最终是农民问题。没有农村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发展,最终就没有中国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中国的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头脑中的封建意识还比较浓厚。

发展农村,离不开现代知识的力量。所以,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着想,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就是去用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发展农村,建设农村,这是为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事情。如同红军长征,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一样,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就是在农村播下现代文化的种子,播下城里人先进的思想,和他们现代化的情操。

当然,就具体到知青个人,那确乎是要吃点苦头的。他们从一个发达地区到另一个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生活水平下降了。

知识青年为什么要上山下乡

2楼:佛手

为了让知识分子体验贫下中农的艰苦劳动的革命精神,彻底改造他们的阶级思想,让他们的意识形态彻底融入社会主义的革命中来。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真正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为缩小城乡差距),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区垦荒,11月份获得北京团市委的批准与鼓励,随后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群众路线运动。

3楼:星际是我

响应当时的号召,支援乡下,废除了高等教育,让这些学生们无所事事了,整个就是瞎胡闹,无厘头的举动,拖垮了中国几十年的时间,真心在帮你期待采纳,

当年为什么要上山下乡当知青?

4楼:湘水留香

知青上山下乡并不是人为强制而行的,它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历史因素相联系的。

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

1、从50年代开始,我国就出现了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学生志愿去山区、农村、边疆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举动。

2、1956年1月,中共**政治局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写道:“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在这里,把城市中小学毕业生称为知识青年,把去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行为归纳为“下乡上山”。

3、50年代中期,国家还不可能马上就完全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家在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生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困难,而农业生产对于中小学毕业生的容纳量却是巨大的,全国合作化光会计一项,就需要几百万人。

因此毛泽东在1955年9月《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一个按语中发出号召:“组织中学生和小学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

4、60年代,单一的经济体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就业的出路越来越窄。另外由于长期忽视计划生育,使我国人口呈几何比例上升,城市人口积压,就业的问题更是积重难返。

同时,60年代我国又连续出现灾荒年,我国经济进入了空前的困难时期,再加上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的援建项目陆续下马,必然决定要大量裁减职工。

5、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五十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是我们党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是在*****的十年中,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至此历时25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无声无息中画上了句号。

5楼:好木木偶

1、从宏观经济来看,上山

下乡运动的第一个原因是六十年代中苏交恶而爆发的财政危机,**拒绝了1958年苏联提出的新的军事同盟的要求,于是通过外部投资拉动的经济因为投资的瞬间中断而崩溃,随之而来的二五计划夭折。

1958年到1960年间**自主工业化建设(增发货币、扩大地方自主权、大跃进)维持了两年的高增长,但是1960年国民经济迅速下滑21%,最后两年经济增长下滑近一半。

面对资本基本为零的极端环境,当时的**通过意识形态工具发动“阶级斗争”、“继续革命”等群众运动,将青年作为极其廉价的劳动力集中投入国家建设,实际上是“替代长期绝对稀缺的资金要素”以满足国家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需求。

2、上山下乡运动的第二个原因是由第一个原因演化出的城市产业的衰弱,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苏联的资本积累方法,通过工业农业剪刀差的方式,为城市中的工业提供原始积累。由于60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农村无法再向城市提供资金和基础产品交换,城市工业陷入危机。

同时由于当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而导致**高额赤字,**主导的公司体制举步维艰,城市就业率随即下滑,出现了可能高达约8000万的失业人口。因此**动员青年适龄就业人口上山下乡,通过排斥劳动缓解经济危机。

6楼:heaven昔昔

1968年8月上山下乡已经开始,12月22日,毛泽东发布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400多万城市中学生在半年时间内全部分散到遍及全国的偏僻农村和遥远的边疆。

据统计,“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总共有1700万人,这样的人口大迁移在现代国家中很少见。

“文革”中的上山下乡最初也有一批人是自愿成行的。但在“最高指示”发表后,强制性的政治动员和政策的配合成为主调。政治动员包括学校进驻工宣队、办学习班、街道委员会上门劝说、敲锣打鼓送“喜报”、家长单位施加压力等等;政策则有多子女留一个,有留必走的说法。

在不断拔高的宣传中,上山下乡被披上了“革命道路”“到大风大浪锻炼”色彩。而从当时的革命理论上说,工人阶级是最先进、最有觉悟的阶层,知识青年理应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这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人的捷径。但是,工人阶级都在公有制单位,容纳不了这么多**人。

事实上,没有文化的农民包括农村干部,也不具备教育和管理城市知青的素质。一部分农民的朴实和大部分农民的狭隘、自私、保守、不讲卫生,同样对知青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