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2020-11-22 19:08:16 字数 5491 阅读 1766

1楼:匿名用户

因为社会体系就是个金字塔,多数人沦为塔基(劳动者)。作为底层人,观念也很重要,没有信心改变命运,那便只能接受命运安排

为什么有人操劳一生,仍然在社会底层?

2楼:手机用户

为什么有人操劳一生,仍然在社会底层。请注意,是一生。所以请问那些用青年农民工,刚进公司的大学生,以及所有50岁以下人员举例的答主,你们说的算哪门子一生呢?

换句话说,大部分答案回答的都是: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很辛苦,但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和题目完全是两回事。

如果题主问的是那些五六十岁,下岗或退休在家,亦或仍然在大城市打工的保洁、工人,为什么操劳一生仍然在底层。那我只能说,最大的原因就是社会的结构变化。

一个工人,60年生人,78年进入工厂,国企,单位分房,有食堂,并且当时整个社会地位最高的就是工农兵。

然后,这位工人一心钻研工作,绝不满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仅自己本领过硬,还带着小组一路攻关,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荣获五四奖章,技术骨干,市级劳模,厂里提拔他当了车间主任,这一年,1990年,他30岁。

三十而立,他完全做到了。意气风发的他,接下来的8年里一心扑在工作上。厂子越来越困难,发的钱也没法抵御90年代的通胀狂潮。

但他觉得,既然是厂里栽培的,厂子困难,自己就要和厂子一起撑过去。

1998年,下岗潮开始。

2000年,他下岗了。

一个40岁的工人,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学历,不会外语,不懂电脑,除了工厂里的专业没有任何他熟悉的工作。然后,他被他最信赖,最依赖,甚至想过共生死的工厂抛了出来。

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试过再就业,卖过下岗馒头,甚至还琢磨过去读书。然而,工人已经被定义为低端职业,自动化流水线一条又一条地建立起来,他的手艺没有人看重,再就业失败。下岗馒头竞争激烈,一座城市,一夜之间仿佛雨后春笋般冒出了10000多个下岗馒头,下岗煎饼,下岗早点??

他想读书,但是读书需要精力财力,而孩子已经上了初中,家里几乎没有经济**,况且就算花6到8年读下本科,48岁的他又能怎样?

他想过去当保安,掏大粪,看自行车。然而,他却始终放不下身段。毕竟,他曾是国企员工,他曾是受人尊敬的工农兵,他曾是五四奖章获得者,他曾是市级劳模??

2016年,他坐在单位分给他的房子里。当年全市数一数二的工厂宿舍,现在已经被列入棚户区改造项目。他翻出那些泛黄的奖状,一张一张地看着,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这时,窗外的一位年青人看着他,默默谈了口气,打开知乎,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这位年轻人,今天来到这个棚户区,是为了给马上开始的拆迁项目预热,为银行吸收存款。他是86年生人,2008年一本大学毕业,进入某大型国有银行工作。那个时候,银行是躺着赚钱的。

白领,高薪,国企待遇,3年时间买车买房。他不满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心扑在工作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日没夜的加班。

8年时间里,他多次获得优秀员工称号,受到董事长接见,还获得市级劳模称号。

2016年,他升职了,担任部门经理。这一年他30岁,三十而立,他做到了。银行业越发艰难,但他觉得只要自己够专业,够努力,一定能帮银行扭转乾坤。

甚至,他看到了20年后自己成为银行董事长,获得中国经济十大人物的场景。

2024年??

中产和底层,只是一次结构转型的差距。

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3楼:匿名用户

从宏观的人类发展史看,需要这些社会底层人

从具体围观个人因素外,一方面主要是出身问题,一方面是个人思想问题,有些人本身就认为自己只能干底层工作,有些懒惰,有些人不愿意吃苦,原因不一而足

4楼:匿名用户

很正常的,因为总是有人在最底层的。

5楼:一只老斑鸠

因为没有原始积累 无法跨越阶层

6楼:啊亮灿

福报,胆量,眼光,观念!

为什么很多人忙碌一生,却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

7楼:闪神无敌

社会阶层是一个永恒的现象,有人的地方就有上中下阶层,而财富是阶层的一个重要标志。

为何很多人辛劳一生,仍是社会底层?

先说结论,可能会有点悲凉――

因为他们的父母是社会底层。

社会大背景分析

从社会流动的角度来讲,社会有两种:封闭型社会和开放型社会。(其实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以及西方的前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典型的封闭型社会。人的社会地位是由家庭和出生决定的,王侯将相生而有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

我们国家历朝历代的革命本质上是一个阶层推翻另一个阶层,但推翻之后,并没有带来新的平等,不过是换了一拨人来统治而已。

譬如,新中国从成立之初,工人和农民、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就开始凸显,再到后来则有了干部阶层及相应的特权。

改革开放之前,没有所谓的私人资本(被“割资本主义尾巴”割完了),只有权力才是值钱的,可那个时候的**拥有权力资源,却在经济资源上相对匮乏。(有权但没钱)

改革开放之初,**“双轨制”给权力变现提供了机会,市场**与计划**的差额为某些人提供了谋取个人利益的空间。

很显然,这些人不是建筑工人,工厂普工,保洁,而是某些阶层及其家属。

而后的市场化改革将国有企业、国有资源让渡给私人,很显然,得到这些好处的,仍是与权力掌握者接近的人,领导的子女和亲属。即便是后来下海的**,尽管其个人能力相对较强,但仍然是运用在**工作期间积累的人脉关系和对政策的把握而实现致富,包括王石、柳传志这批人,都与这个体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然,肯定还是有守法经营和勤劳工作而致富的商人,但这些人一来数量较少,二来其发家过程无疑更为艰辛,三来没有深厚背景,其事业很快就会遇到瓶颈,要突破瓶颈,后期终究难免需要进行寻租、结盟或利益输送。(这也是很多企业家所谓的“原罪”)

最开始的时候,三种社会资源(权力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是不统一的。干部有权,但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相对较少;知识分子文化资源丰富,有地位、有名誉、有声望,但没钱也没权;老板有钱,但没权没文化。

到如今,**工资是不高,但都有房有车有闲钱,甚至没事还弄个博士读一读(当然也可能是秘书代劳),不信去****查查看;混得开的教授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独立董事、项目经费、走穴赚钱,忙得不亦乐乎;老板呢,照样可以去读个emba或者是在职硕士、博士,也充当起了文化人。对于高校来说那是求之不得,简直就像妓女遇见嫖客似的,笑

靥如花(哎,玷污这个词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赢家通吃”的格局其实在本世纪初就基本成型了。

对比一下大城市的白领和全国各市县都有的“黑领”,前者多凭借知识和技术在体制外谋得收入,辛苦,并且来得慢、少;后者多是凭借权力和关系在体制内谋得收入,轻松,并且来的快、多。

这个比拼中,所谓的白领完败。

比如知乎的大v,其实不少就是体制外的某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和这些“黑领”根本没法比,尽管大v学历高、知识渊博、粉丝众多。

当然,这种“黑领”是少数的“人精”――够狠、够拼、够油、够不要脸。

大多数的农村或县城的人呢,徘徊在城乡之间,土地没了,就算有也不会或不愿种地了,去城市打工但没法扎根,沦为底层,停留在温饱的生存阶段,连婚恋这种需求都可能成为奢求了。

插句题外话,别老喝鸡汤了,喝多了只会让你蠢萌蠢萌的,哦不,只蠢不萌。

言归正传,这样,我们的社会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二代:“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农二代”。

富二代嘛,有钱,典型的如很多人的老公王思聪,人家自带光环和资源,有些回答也分析了,还分析得特别好,我就不赘述了。

官二代嘛,体制内公职人员,有低阶有高阶,

高阶的不可描述,低阶的则是“吃空饷”、“萝卜招聘”、“打招呼进门”。

至于“农二代”和“穷二代”,自然是经济资源和权力资源都极为稀缺的了。

(强调一点,我不是愤青,我只是陈述事实而已。我不建议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

其实也有富二代官二代本事素质就很不错的。

代际传承的影响

为什么我说“你穷,是因为你父母穷”呢,就在于代际传承的影响。

与财富最密切的因素是职业,影响职业的因素是就业,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很多,教育和家庭是其中关键。

2010年9月16日《人民**》发表了长篇通讯《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提出一个疑问:穷会成为穷的原因,富会成为富的原因吗?

一、读书: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

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一直是底层人实现向上流动、改变自身命运和阶层的重要途径。恢复高考之后的相当一旦时间,确实有一大批贫寒学子通过高考走上大学,分配到国家单位,并最终“鱼跃龙门”,实现了阶层的逆袭。

但是,在目前的大学教育和就业市场下,如果你是农村的孩子,没背景没关系,考上大学也未见得就有好的出路。

近几年社会底层特别是农民以及农民工家庭的子女,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动力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高,总体上看,渠道

有变窄的趋势。越来越多底层的孩子没法上大学或者上大学也很难进名校了。

原因很简单,教育要出成果是需要投入不菲成本的。现在城市里校内的尖子生,除了有好的家庭教养外,父母都舍得花钱,小时候就送他们进各种培训班,学习各种特长,甚至请名师家教。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

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起跑线上他们就已经低了一个级别。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职业继承性明显增强。在国家重点院校,具有较强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强势社会阶层的子女占有较大的份额,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薄弱的

地方性院校聚集了最多的农村学生和最多的高校贫困生。

尤其是像“保送、加分、自主招生考试”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以某重点高中为例,每年上清华、北大的就有十几个。全班同学家庭一个比一个好,从政的、经商的,最一般的也是来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来自农民、打工仔家庭的只有那么一两个。

二、打工:改变命运的梦难圆

农村的孩子,不上学就只有一条路:外出打工。

很多没上大学的人老喜欢拿个案来说事:看人家当大老板的,不都没上学嘛。

不错,但人家没上学可能当老板,你不上学出去十有**都是打工,累,钱还不多,更别提什么发展机会了。

我是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还偏偏是职业发展与规划及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可是对于这些没上学外出打工的,我都觉得谈啥子职业规划太虚无缥缈,并没有什么卵用。

尤其是你要一不小心结婚生子、拖家带口,在生活的重担和压力下,什么规划都很难有效。

当然,我并不是说上大学就一定有出路,不上大学就一定没出路,只是对于大多数天资平平的普通的底层人士而言,不上大学逆袭的机会更是渺茫。

三、就业:拼能力也要拼“背景”

一个人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及发展,并进而决定了一个人的财富和阶层。

当家庭背景成为就业过程中一道不断升高的“**门槛”,普通人家的子弟,因为其父母没有金钱和权力,难以进入社会上升通道,而有着强大社会资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则可以轻松获得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入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公务员可能好些,事业单位和某些垄断性国企的“内部招聘”、关系招聘”,甚至“萝卜招聘”现象更为突出和严重。

如果你还在读大学,请一定好好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好职业规划与求职准备。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己去有效思考,并勇敢走出去,不断探索、尝试和改变、坚持。

你没法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但你一步步踏实走下去,不断积累和提升,机会真的还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