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做什么都好
记者采访,需出入各种场合,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属于一种公众人物。有意识地向对方展示美好的自我,吸引对方的注意,将采访气氛调节到尽可能的融洽,是十分必要的。
采访实践中,有几种心理因素时常影响着记者“印象管理”的效果,形成带有规律性的行为效应。记者必须对其有充分的认识,采取恰当的对策,保证采访的成功率。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叫“最初效应”,也即日常所说的“第一印象”。心理学的解释是:它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3)
人们初次相遇,总要首先观察对方的衣着、相貌、举止以及其他可察觉到的动作反应,然后根据观察到的印象对对方作出一个初步的评价。虽然第一印象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有限的、表面的观察资料所得出来的,但由于它的新异性和鲜明的情绪色彩,却能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烙印。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
asch)在研究中发现,第一印象的作用不仅强烈而且持久。美国学者伦纳德·曾宁博士在他所著的《接触:头四分钟》一书中指出,交接新认识的人时,头四分钟至关重要。
为了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他认为交接新朋友时,起码要高度集中精神四分钟,而不应一面与对方交谈,一面东张西望,或另有所思,或不断匆匆改变话题,致使对方不悦。
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进行第一印象的管理。有经验的记者十分重视自己在采访对象面前的第一次亮相;从仪表服饰、态度表情到第一句话,都做精心的设计和妥贴的安排。以求赢得对方好感。
著名记者萧乾对此颇有体会,他说:“做记者要适当注意仪表,要衣着整齐。我这个人一向邋遢,记者生活强迫我克服了这个毛病。
在旧社会做记者,不管家里多穷、出门也要西服笔挺,否则人家看不起你。新社会当然不存在这种事了。但假如你搞得很脏,在被采访者面前又是抠鼻子,又是掏耳朵,就会使人感到不愉快,不乐于同你谈话。”
印象管理效应有哪些?通常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是怎样运用印象管理效应的
2楼:匿名用户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它是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包括了与他人的社会互动,是自我认知观点的核心和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是不论个体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都渴望被别人积极看待,避免被别人消极看待。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叫获得性印象管理;而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地看待自己的防御性措施是保护性印象管理。
试论述“印象整饰”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3楼:匿名用户
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的印象整饰
在当今**多元化、**收受率疲软化的形势下,民生新闻成为新闻**生存和竞争的利器,各**跻身民生新闻报道的领域,这无疑加剧了同一地域的**之间的民生新闻资源争夺战。民生新闻采访对象的受访对象存在多样性的选择,如果**和记者在采访中的表现形式上、宗旨上不是真正采用民生新闻的精神内核定位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采访对象不愿或可以选择其他的**和记者受访。另一方面,民生新闻常常进行民生问题的**监督报道,从采访线索的获取、采访对象的确定、外围采访、直面当事人和其所在单位的采访诸环节,每一步都有可能陷入僵局。
应对和打破这种僵局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记者在民生新闻的采访中竭力经营自己的形象,这就是民生新闻采访中的记者的印象整饰。
印象整饰是一个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印象整饰是人在交往中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具体在新闻采访中,是指记者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或身体动作以及仪表风度等使采访对象对记者产生“自己人”的效应,从而缩短采访对象与记者的心理距离,使记者顺利实现采访的目的。在此简略地阐述民生新闻的采访中记者印象整饰的常用策略。
接近吸引
采访中记者有意识地运用同采访对象在时空上、兴趣上的接近点或相同点缩短采访双方的心理距离,以吸引采访对象使其信赖记者,在此基础上提供记者亟待获得的新闻事实材料。心理学研究显示,较小结构或比较封闭的空间、相同的年龄、地理环境比较容易引起人们对自己的经历和所熟悉的生活习惯的联想,与对方产生“自己人”的效应,在此情境中缩短交往双方的心理上的距离,另外,兴趣相同的交往双方比较容易找到共同的语言,这些都可成为打开采访局面的有利的契机。民生新闻的内容,大多是关于突发事件、灾难、**监督、敏感的民生问题的新闻事实,这些事实的新闻价值都比较大,但采访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采访对象或为灾难中的受害者、其亲属朋友、灾难的目击者因为伤痛、伤心、恐惧等心理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或因为记者欲采访的新闻事实存在利害关系而存在顾忌和巨大的压力,或因为是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等诸原因,这些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的类型大都是非合作型的,他们基本上倾向于不愿意或者干脆拒绝记者的采访。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就要运用一定的心理策略,想办法缩短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而接近吸引的心理策略就是打破这种采访僵局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来看下面这个采访实例:
“然而,那四名民工当时已经是战战兢兢了,无论问什么都‘嗯’或者‘是’,一个字都不多说。我一看情况,就把采访本收了起来,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之后,便撇开采访话题跟他们聊天。
我给他们说,我也是河南人,咱们都是老乡,而且,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也当过民工,知道他们挣钱不容易,舍不得买水果吃,才干了违法的事。然后,又递给了李某一支烟,看他口干舌燥的,又把随身带的一瓶没开口的绿茶旋掉盖子,递给了他,问他:‘出了这事儿,咱们老家的家里人知道不知道?
我过两天回老家去,有没有需要我帮你办的事儿?’这么一说,李某的话就多了起来。说他们家里的情况,说他们出门在外多不容易,说着说着,就说到了那晚的情况:
‘要知道那些葡萄那么金贵,打死俺俺也不敢去偷了吃了啊?现在说啥都晚了。唉……在咱老家,偷吃不算贼,但谁知道俺这次惹了这么大的祸啊?
俺在农科院打工时,光知道他们种的水果好吃,其他的没操过心。谁知道这回惹了**烦啦……’”
在这个采访实例中,记者运用了地域上的接近点--与采访对象都是河南人和心理上的接近点--记者曾做过民工,缩短了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成功地打破了采访中的僵局。
情感吸引
记者在采访中通过恰当的表情流露以使记者同采访对象达到心灵交融、情感共鸣、心理接近的比较好的心理状态。民生新闻的采访对象有很大一部分是普通民众,他们在接受**采访时的心理状态类型大多是非理想合作型的。单就他们个体来说,他们接受**采访的机会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过接受**采访的经历,因此,面对记者的采访,特别是广播电视**记者带着设备的采访,他们往往会感到十分紧张、不安、无所适从,这样即使他们是新闻事件的知情者,有许多情况要谈、并且想谈,在这样的情境下,是谈不出所以然的。
另外,这些采访对象的文化层次、工作职位、社会地位、受人尊重程度都比较低,在**和记者面前会产生自卑感,或者本来就性格内向,这些心理或性格缺陷都会使他们在接受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产生人际交流障碍,这时记者就需要运用鼓励、亲和的表情、眼神和语调拉近与采访对象在心理上的距离,使他们消除自卑感和紧张感,打开心结,将记者当成他们的知心朋友,畅所欲言。
印象整饰的原则
记者在进行印象整饰时,应该注意准确的定位,“传播者的印象整饰应该与传播者所担负的角色相适应,与传播内容的特点相适应”。“印象整饰不仅要适应,而且要适度,过于追求印象整饰可能失去自然,成为背离自我的表演,使人感到矫揉造作,一味哗众取宠,更可能使印象整饰步入歧途,招来负面的传播效应。”因此,记者在进行印象整饰时,一定要服从采访对象对记者社会角色的预期和要求,以增强记者的可信性效果,“即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
这是因为,人们首先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作出判断。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这两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
民生新闻采访中,要让采访对象感到记者是正直、权威的,是党和**的代言人,正确的传达和解释党和**的有关民生问题的政策文件,也是普通民众的代言人,能将他们的呼声上达有关部门,切实而迅速地为他们解决迫在眉梢的民生问题,这样,即使记者不找采访对象,他们也会亲自找记者倾诉,为记者和**提供源源不断的民生新闻报道资源。记者在采访中要充分而适度地运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等心理策略进行印象整饰,同时避免印象整饰过度而可能出现的晕轮效应和帚星效应的负面效应,使记者的印象整饰反向运行。
4楼:匿名用户
一、什么是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指有意识的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在人际交往场合中,行为有选择合适的言辞.表情.动作以及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看法
二、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
自我呈现又称“自我表现”,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过程,是自我意识的体现
记者的“去个性化”——记者个性在对记者角色认同时而产生的一种失去个性的内心体验,在行为上表现出自觉控制或掩饰个性,服从社会对记者角色的要求
三、人际吸引和印象管理
人际吸引——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以感情因素为主的对交往对象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
1.接近吸引律(人们常常喜欢和他们相似的人)
1)时空接近:交往双方利用他们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共同之处,达到相互吸引的目的,年龄,地理环境--自己人效应
2)兴趣和态度相似:兴趣爱好,态度观点,价值取向,人人都具有自我评价的倾向
2.情感吸引律(定义:交往双方通过表情的渠道达到心灵交融,情感共鸣,心理接近,相互感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规律)
四、印象管理效应
(一)首应效应和近因效应
1.首应效应——又叫“最初效应”,也即日常所说的“第一印象”,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2.近因效应——又叫“最近效应”,是在最近交往过程所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交往关系的影响
(二)晕轮效应和扫把星效应
1.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是指对某个人的某个方面有了好的印象之后,便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做出好的认识和评价,反之则叫做扫把星效应
(三)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
社会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他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固定看法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五、印象管理的策略
1.“登门”之计——又叫“得寸进尺”,意思是促使人们首先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就有可能让他接受一个大的要求
2.“后转弯”之计——又叫“保留面子”,当人们拒绝了别人的一个大要求(哪怕是合理的),或者作出了有损于个人形象的事情后,常常会为保留面子而接受一个小的要求
3.“放大呈现”和“收敛呈现”策略——指在特定的情况下,行为主体有意夸大或贬低自己的一些信息,以强化别人对他的某种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