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列宁与卫兵的故事
十月革命刚刚胜利,一天早晨,朝阳透过薄雾,把金色的光辉洒在高大的斯莫尔尼宫上。
人民委员会就设在斯莫尔尼宫,在门前站岗的是新战士洛班诺夫。班长叮嘱他说:“洛班诺夫同志,你今天第一次站岗。
到这里来的人很多,你的任务是检查他们的通行证。列宁同志要来这里开会,你千万不能让坏人混进来!”“是,班长同志。
”洛班诺夫行了个军礼,“我以革命的名义保证,一定为列宁同志站好岗!”
太阳越升越高,到斯莫尔尼宫开会和办事的人真多,有工人,有士兵,有农民,还有学生。洛班诺夫认真地检查了他们的通行证。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来了。
他一边走,一边在考虑什么问题。“同志,您的通行证?”洛班诺夫拦住了他。
“噢,通行证,我就拿。”列宁急忙把手伸进衣兜里拿通行证。一位来开会的同志看到洛班诺夫拦住了列宁查通行证,就生气地嚷起来:
“放行吧,放行吧!他是列宁!”
“对不起。”洛班诺夫严肃地说,“我没有见过列宁。没有通行证,谁也不能进!
”列宁把通行证交给洛班诺夫。洛班诺夫接过来一看,果然是列宁同志,他非常不安,举手行礼说:“列宁同志,请原谅,我耽误了你的时间。
”列宁握住这位年轻战士的手,高兴地说:“你做得很对,小伙子!你对工作很负责任。
谢谢!” 他又回过头来对旁边那位同志说:“你不该责备他。
我们就需要这样认真负责的好战士。革命纪律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我也不能例外。”
帮忙找几个关于遵守规矩的例子 谢谢
2楼:静水一语
一、《曹操自刑》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维持统治的秩序,保持内部的一致,增强战斗力,都是非常注重纪律并带头遵守的。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次曹操带兵出征,路过一片麦田,他当即下令:“任何人不得践踏麦田,违者斩!”命令一下,人人都小心起来。
偏巧,曹操的马受惊了,奔到麦田里去,官兵见状,都站在田埂上、路旁边,默默地看着。曹操勒回了马,立即把行军主薄叫到马前,让其议罪。
主薄言引《春秋》说:“罚不加于尊”,这件事就算了。曹操说,我自己下的命令,自己带头去破坏它,怎么让三军执行?
但我是全军之主,也不好自杀,只有处于刑法了。说着,他拔出宝剑,割下胡子,古人是不割须不理发的,这是当时的一种刑法。曹操自刑,全军震动。
此后,曹操的威望就更高,曹军的纪律也更严明了。
二、陈毅制定“入城守则”
1949年5月24日夜里,上海街头响起半夜激战的枪声。第二天,天蒙蒙亮,市民们小心地打开一点门,从门缝里望出去,只见马路两侧,整齐地躺满了抱着枪,合衣而睡的解放军战士,市民们感到奇怪,“这些军队怎么和以前不一样的呢?”
不一会,市民们开始走出家门。他们看到战士已经起来了,有的在洗漱,有的在吃饭,吃的是馒头、咸菜。于是,不少市民拿出热水瓶,给战士们倒开水。
战士们笑嘻嘻地摇着头,谢绝了。天大亮了,“解放军露宿街头”,“解放军秋毫无犯”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上海,市民蜂拥上街头,欢迎人民子弟兵,庆祝上海获得新生。
原来上海大战役打响前,陈毅就让秘书长起草了《入城守则》,为接管上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列宁守纪的故事》
有一次列宁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当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列宁进去后,大家连忙让座,并且请列宁先理,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
“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要不得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随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后一个位置上。
四、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课余为日本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日本的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即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洗上七遍。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计上心头,洗盘子时少洗一两遍。
果然,劳动效率便大大提高,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一起洗盘子的日本学生向他请教技巧。他毫不避讳,说:
“你看,洗了七遍的盘子和洗了五遍的有什么区别吗?少洗两次嘛。”日本学生诺诺,却与他渐渐疏远了。
餐馆老板偶尔抽查一下盘子清洗的情况。
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清洗程度不够并责问我们这位留学生时,他振振有词:“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样保持了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淡淡地说:
“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请你离开。” 为了生计,他又到另一家餐馆应聘洗盘子。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才说:
“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他屡屡碰壁。
不仅如此,他的房东不久也要求他退房,愿意是他的“名声”对其他住户(多为留学生)的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他就读的学校也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转到其他学校去,因为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万般无奈,他只好收拾行李搬到了另一座城市,一切重新开始。他痛心疾首地告诫准备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
“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
3楼:终点123静
1,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同治元年(18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
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2,为官遵守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规矩。“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当时清朝**的真实写照,但曾国藩却始终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在京任职期间,他鄙视人情送礼,以身作则拒绝收礼。
并因此得罪了不少京官。
3,生活中遵守勤俭的规矩。他有件青缎马褂,只是在重大庆典活动时才拿出来穿,平时就放在衣橱里因此三十年那衣服依旧光亮如新。临终前他留下遗嘱说:
“我要是死了,把我的灵柩沿运河运回老家去安葬,沿途谢绝一切接待,概不收礼。” 可见他的简朴。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的时候,有一天他到扬州的一个盐商家去做客。
那个时候的盐商可以说是富冠天下的。曾国藩面对满桌子的山珍海味,只是低头吃自己身边的一点东西,吃过饭之后,属下问他,大人你是不是对这一桌子饭感觉不可口,曾国藩说了一句话让大家非常吃惊:“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
”一顿饭吃了千把两银子,对于曾国藩来说是不忍吃不忍看。曾国藩一生以身作则,黎明即起,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
4楼:匿名用户
(有一次)曹操行军,从麦田旁边经过,下令说:
“士兵不得践踏麦子,违反的人要处死。”
骑兵都下马走在靠近麦田的一边,护着麦子。这时,曹操骑的马忽然跑进了麦田里,他就让军中的执法官给自己定罪。执法官的回答是:“刑法不能施加在尊者身上。”
曹操说:“我自己制定了军法却自己违反了,以后拿什么来号令部下呢?我是全军的统帅,那就由我自己处罚吧!”
于是拿剑割下一绺头发放在了地上。
用法:后人用“曹操割发”这个典故比喻执法者应该严守其法。
by 抱小熊
有关规则的名人事例
5楼:金果
1、列宁理发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虽然工作繁忙,但十分注意遵守公共秩序。有一次,列宁忙碌了一个上午,处理了很多日常事务,批阅了很多文件。
休息的时候,他用手摸了一下头发,发觉头发实在太长了,决定抽时间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当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
他问哪位同志是最后一位,准备排队等候。排队理发的同志们都知道列宁日理万机,时间极其宝贵,于是争着请列宁先理发。
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排到最后一位同志的后面,耐心等候理发了。
2、周恩来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一次,周恩来总理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北戴河文化馆打**,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
接**的小黄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周恩来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小黄一见是周总理,心里很懊悔,总理和蔼地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3、包公铡包勉
包公自幼父母双亡,全靠兄嫂抚养**,供养读书,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独子包冕作为地方官,利用职务便利,**用来赈灾的粮钱,后被人举报。
作为监察官的包拯,亲自审理此案,查明事实真相后,下令处死自己的亲侄子包冕。临行刑时,面对嫂子的责骂,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而是因为职责所在,要严格执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了解脱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愿代替侄子为她“养老送终“。
4、祁黄羊任人唯贤
春秋列国时,一天晋国国君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说:“南阳缺一县令,你看谁可以去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
“解狐可以。”晋平公很惊奇地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你为什么要推荐他?”
祁黄羊回答说:“国君你问谁可以当南阳县令,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呀。”于是任命解狐为南阳县令,晋人都很称赞。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对祁黄羊说:“现在国家缺一尉官,你看谁可以去担当这一官职呢?”祁黄羊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晋平公大为惊讶地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从容回答说:“国君问我谁可以当国尉,可你没有问我谁是我的儿子呀。”晋平公连连点头,说:“好!”于是任命祁午为中军尉,又推举羊舌赤辅佐他.晋人又都称赞不已。
后来,孔子听到这件事时说:“祁黄羊讲得太好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个公正无私的人啊!”
5、晏殊的守规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
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