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_零下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
本剧是前身为莎士比亚纪念剧院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频度最高的剧目。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很多人不喜欢悲剧,可是真正伟大的作品其实都是从悲剧中看到人性的种种侧面,这样一个复仇的故事会打动你。?
我主要看的是莎士比亚的语言,看一次就不能自拔,目前最好的一个译本是朱生豪先生翻译的,精彩绝伦。?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2楼:梁竹但词
人文主义者。复杂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
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查的,看看能不能用,希望能帮到你。
3楼:初夢枫
哈姆雷特是一个不相信他的子民,仇恨心太强,心理负担太大,郁郁不乐的一个人。
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
”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1、出处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2、内容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3、作者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4、意义
通过对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而遭毁灭的故事的描写,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是一曲悲壮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颂歌。
4楼:匿名用户
记得那时很小。我拿到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王子复仇记》。当时不认识什么字的,印象中好像最后几乎所有人都死了,自己哭了很久。因为王子也死了……
后来,我将《哈姆莱特》捧在手里,久久的出神。原来,小时候的王子叫——哈姆莱特!
又一次浏览了剧本,我深深地被王子所感动着。他本应该是一个高贵,倨傲的王子。然而悲剧的精髓又在于“把珍贵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其实我觉得,撕碎他的不光是别人,还有他自己。
他很善于思索。他可以想到复仇的种种计划,很细致,细致到以国王的名义写信给英王,里面的内容包括封印都有精密的计划。然而,他却败在自己的优柔寡断上。
他明明有很好的时机:趁新国王忏悔时,杀掉他。他没有。
他想的太多了。实际上,我认为他早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在第五幕时,他有一句台词说:
“……我就鲁莽行事。——结果倒鲁莽对了,我们应该承认,有时候一时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的深谋远虑所作不成功的事……”
但是,我依然被王子所感动着。尽管他冒着可以说是全世界的强势。他依然坚持为父亲报仇。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王子气概。那种震慑人心的坚持,挑战权威的勇气,无法低档的意志!
他明知道自己复仇很危险,他明知道自己的敌人可能是整个国家,但是他却毅然向着对的目标进发。他巧妙地揭露了他叔叔的丑恶。他又勇敢的接受了挑战。
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斯迪的阴谋。哈姆雷特把最后一点力气用在毒剑上,击中了克劳斯迪,自己也毒发身亡。
很悲惨的结局,但是往往在这种结局上会开出异常美丽的精神之花。人活着,就一定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至少应该是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原先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人活着就一定要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现在觉得可以改一下:人活着就一定要有意义,不然你会带着后悔死很久。
尽管哈姆莱特以死亡复仇为剧终,但是他这种遗留下来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与命运抗争吧,宁愿作一名悲剧的智者也不要做一个鲁莽的傻子。哈姆莱特,我永远的王子!
《哈姆莱特》的概述如何?
5楼:漫阅科技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作品,它本身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以及对人性的复杂性所作的透彻揭示,昭示着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家,对其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阐释。人们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之论,也有人说,在一千个研究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这个悲剧故事,取材于一个古老的丹麦传说,他留传到了英国之后,被变成了一部复仇悲剧,据说基德就曾写过一部同名剧作。但是,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一复仇故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融入了特定时代的人文背景,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剧中,从国外归来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刚刚承受了失去父亲的打击之后,又面临着新的尴尬处境:他那登上王位的叔叔居然迎娶了他的母亲。而此时,哈姆莱特之父、已故的丹麦老国王阴魂不散,他的鬼魂向儿子哈姆莱特诉说,自己正是被现在的国王克劳狄斯置于死地的,并要儿子为他报仇雪恨。
哈姆莱特本来是一个满怀崇高理想,心地善良单纯的青年,对于人,他向来抱有信心和美好想像,他的一段台词,向来被人们当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人的推崇与赞美: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然而,丑陋的现实却给他纯真的心灵以沉重打击,他开始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和迷惘之中。
弑兄篡位,娶嫂为妻的克劳狄斯,在王位之上并不能安枕无忧,他害怕丑行暴露,也担心哈姆莱特向他复仇,在大臣波洛涅斯的建议下,他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波洛涅斯的女儿奥菲利娅,以及哈姆莱特的朋友去试探他,想要弄清他心中的真实想法。哈姆莱特识破了克劳狄斯的诡计,他既想承担起铲除**,重整乾坤的重任,又怀疑鬼魂所言不实,使自己的行动丧失合理动机,因而终日忧心忡忡,迟迟未采取复仇行动。在内心的极端痛苦和深重矛盾中,他变得亦疯亦痴。
哈姆莱特借助一个剧团到宫廷来演戏的机会,让伶人们把鬼魂所言之遇害情景,演绎在舞台上,克劳狄斯顿时方寸大乱,恼羞成怒。这证实了鬼魂的话,哈姆莱特准备行动,可是,他不忍在克劳狄斯暗自祈祷时将其杀死,因而错失良机。他劝母亲疏远杀害父亲的**,却又发现帘幕之外有人在窥视自己,他举剑刺杀,杀死的却是自己深爱的姑娘奥菲利娅的父亲。
奥菲利娅经受不住接踵而至的打击,于精神迷乱中蹈水而死。
克劳狄斯试图假别人之手害死哈姆莱特,但可惜阴谋未能得逞。他又挑唆奥菲利娅的哥哥与哈姆莱特以剑决斗,并备下毒酒,让哈姆莱特必死无疑。结果,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与决斗对手,或死于毒剑,或死于鸩毒,死神将一切都统统带走。
哈姆莱特短暂的一生,是孤独、愤世、忧郁、苦恼的一生,是与命运抗争的一生,也是不断思考、不断求索的一生。
他的恋人奥菲利娅曾经为他的不幸遭遇而痛惜:
“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就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
哈姆莱特本来是皇室的宠儿,娇嫩而高贵,在国王的荫庇下长大,他的父王就是他关于理想国王的典范,在他年轻的心中,正义和尊严,善良和纯正,早已成为人之为人的信念;他仪表非凡,天性聪慧,心地诚恳,命运赋予他以治国安邦的重任,他也确有一番雄心,让世道人心向着善良与美好的方向前进。
然而父亲莫名其妙的死去,对他已是一个沉重打击,而在父亲尸骨未寒之时,母亲的再嫁,对他来讲是更沉重的打击,他愤慨地说出,“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认为自己不幸处在了颠倒混乱的时代,必须承担他所不胜任的重任。
也许,哈姆莱特应当具备马基亚维里所标榜的“狮子般的凶猛和狐狸般的狡猾”,但可惜如果是那样,这个人物就不会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了。存在于哈姆莱特身上的弱点,导致他滑向悲剧结局的因素,都是令人心潮激荡、唏嘘叹惜的。作为一个复仇者,他也许少了一些勇猛,但是却多了一份优雅的高贵,他不会为了目的不挥手段,他再三再四考虑的是,自己的复仇动机是否合理,采取的手段是否符合正义,潜意识当中,对流血牺牲的结局心存畏惧,这种畏惧不是出于对自己生命的保全,而是出于对别人生命的珍视。
大有宁叫别人卑鄙无耻,而我固然要做一个正人君子的风范。他不是一个负气使性的人,也不崇尚争强斗狠,即使在他的宫廷里,他也保持儒雅、端庄、沉稳的学者态度,由于他品格的脱俗和精神的超拔,他与周围的世俗世界显得格格不入,于是只好借助装疯卖傻的方法自说自话,将自己闭锁在一个孤独的空间里,寻找灵魂的归宿。
哈姆莱特的毁灭,是**对美好的毁灭,也是野心对纯真的毁灭。克劳狄亚这个丧心病狂的家伙固然难逃一死,可是他处心积虑所制造的罪恶事件,却连带着毁灭了代表了人类的正义和良心的哈姆莱特,这说明在人类社会,真、善、美的理想人生的确立是多么不容易,它总是要在与**的搏斗中,付出惨痛的代价,但是,人类的希望也许就在于此。人,永远不会甘心做命运的奴仆,做**的俘虏,他们总是在理想的憧憬中,追求着尽善尽美的人生。
继《哈姆莱特》之后,莎士比亚又创作了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对于人类出于**的野心,采取不良行动所造成的悲剧多有揭示。有人将这四部悲剧合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其中,《奥赛罗》写正直淳朴的摩尔人、将军奥赛罗与威尼斯贵族少女苔斯德蒙娜相爱结婚,但是,他们纯真的爱情,却受到了奸佞之徒依阿古的破坏,他搬弄是非,造谣生事,致使奥赛罗怀疑妻子对自己不贞,愤而将其扼死。真相大白之后,奥赛罗愧悔不已,自杀身亡。
英国老维克剧团演出《奥赛罗》剧照
《李尔王》写国王李尔在年老之际,准备将国土分与三个女儿,在分封之前,他让她们向他表白孝心。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花言巧语,骗得了父亲的欢心,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因实言相告,惹恼父亲,被剥夺了继承权。两个女儿将李尔的权力和土地骗到手之后,立刻改变了嘴脸,将他赶到了荒郊野外。
这使李尔悲痛欲绝,怒火中烧,陷于癫狂状态。考狄利娅对父亲心怀挚爱,她兴兵讨逆,却不幸与父亲一起,被两个姐姐俘虏,她还被送上绞架含愤而死。而高娜里尔和里根则为了追求一个无耻的私生子的爱情,相互仇视,彼此残杀,最终难逃一死。
《麦克白》写原本善良的苏格兰英雄麦克白,在其阴险狡诈的妻子的怂恿和女巫的蛊惑下,犯下了弑君篡位的罪行,可是深重的罪孽又搅得他日夜不得安宁,恐惧和忧患,使得他不由自主地从血腥走向血腥,直到在被讨伐的战争中丧生。
莎士比亚在悲剧中通过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和道德质询,通过**之徒在犯下罪恶之后,惶惶不可终日的处境和最终美梦成灰的结局,昭示人们对世俗功利应当保持必要的清醒,大可不必以盲目的追求去毁灭尊贵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