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时期重用哪个名将,魏文侯时期重用贤人,而魏武侯时期却不重用贤人,将来魏国会怎么样

2020-11-22 07:59:27 字数 5661 阅读 5924

1楼:匿名用户

魏文侯(?-前396) 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一曰都.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

2楼:匿名用户

当然是吴起了哟,以下是他的资料,希望对你有用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著回

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答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3楼:匿名用户

应该是吴起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

魏文侯时期重用贤人,而魏武侯时期却不重用贤人,将来魏国会怎么样

4楼:x鲨鱼辣椒

哪有将 来??????????????这是过去的历史,不是目前的状态,还将来什么。。。 ???

魏文侯为何能开创百年霸业?

5楼:手机用户

作为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魏文侯在位三十八年,对内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种,兴修水利,同时发展军事与经济。对外则不断开疆扩土,北灭中山国,西取秦河,连败秦、齐、楚诸国,由此,魏文侯开创了魏国百年的霸业,并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霸主。魏文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使用的策略,广为之后历代统治阶层所采用,其很多思想甚至影响到我们现代社会。

诚信立国 唯才是举魏文侯继承的是在三家分晋时建立的魏国。三家分晋时,赵氏分得的土地最多,也最肥沃,而魏国、韩国得到的土地相对要少很多,资源也比较匮乏,因此,原来晋国的人才也不愿意留在魏国,纷纷投靠当时国力强大,资源丰富,土地辽阔的赵国。而在地理位置上,魏国多丘陵,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四周又有秦国、赵国、韩国等强敌虎视。

在上无天时,下少地利,中寡人和的情况下,魏文侯是采用什么方法使魏国富庶强大,迅速地成为列国中的霸主呢?除正确的强国战略外,诚信立国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魏文侯曾与虞人期定午时猎于郊外,那天正值下雨,至午时,魏文侯促舆速驾车适野。

左右说:“天有雨,不可猎,何必虚此行?”魏文侯答说:

“我与虞人有约,彼必相候于郊,虽不能猎,敢不亲往于践约哉。”得知此事后,国民都敬畏文侯的守约。与人相约,并非难事,但要信守约定、践行约定,就不那么容易了,只有诚信之人才能够做到。

魏文侯信守约定,冒雨期猎,其诚践于行。魏文侯言而有信,信而有行,以信服人,以诚立国。于是,魏国凡有政教等事,朝令即夕行,无敢违者。

君王的诚信对一个国家是至关重要的,魏国能成为当时的强国,与魏文侯倡行诚信是分不开的。唯才是举,知人善任,也是其制胜法宝。春秋战国时期,用人很注重等级与出身。

魏文侯却不拘一格,在列国中最早打破保守观念,大胆重用外邦人、贫民,甚至让敌国投降的将领担任国家要职。他重用的几**肱之臣都出身低微:李悝和吴起都是来自卫国的平民,乐羊、西门豹则是魏国的平民,曾担任魏相的翟璜更是备受汉人歧视的戎狄出身。

魏文侯用人并非随意而为,他有明确的用人标准,并且进行仔细的考察。他认为,人才要以德为本,以才为上,德才兼备者委以重任,不看出身高低贵贱。魏文侯这样的用人观反倒使本国无德少能的王室与贵族很少得到重用,这在当时氏族观念强烈的时代实属少见。

在治理国家方面,魏文侯在了解了来魏国谋生的卫国人李悝的品行与能力后,大胆任命李悝为相,并充分授权。李悝果然不负重托,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他根据魏国当时的情况,因地制宜,推广适合当地情况的农业及相关副业,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大大提高了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使用效率,通过此法弥补了魏国土地的不足与良田缺乏的问题。

李悝也因之被誉为中国重农主义的开山祖。为了使百姓能安居乐业,李悝采用我们现代社会常实行的**干预性手段,以保证百姓的生活安定与社会次序。比如,魏国以农业为主业,因此,使农业保持稳定并良性发展就很重要。

在粮食丰收的时候,国家根据市场情况,高于市场平均**收购农民手中过剩积压的粮食,使农民不会出现丰收却不增收的情况。在灾年减产的时候,**在把国家粮仓储存的粮食以相对较低的**卖给百姓,使国民不至于因为买不起粮食而流离失所。这样一来,百姓对国家充满信心,安居乐业,农民则敢于放心多种粮食,更没有荒弃土地投奔他国的人。

结果国家储备的粮食越来越多,抵抗灾年的能力大大提高。在那个温饱极难保证的年代里,足够的粮食就意味着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强盛。李悝制定了一整套的法律,来规范魏人的行为。

魏文侯带头遵守,贵族和**们自然也不敢违反,因此,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

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魏文侯对颁布的法令从不轻易修改与废止,行事也以信为先。当魏国遇有战争,军队钱粮短缺时,国家不是增加赋税,而是向百姓借粮,并承诺还期与回报,期限一到,国家马上开仓,小斗借,大斗还,从不拖欠,并且从不随意铸钱,以保持国家经济稳定与百姓对国家的信心。

由此,国家再遇到类似困难,百姓主动援助,使魏**队从未遇到给养不足的问题,从而可以放心地驰骋沙场。信任的力量由魏文侯传递到了大臣身上,大臣们又传递给下属,最终传递给百姓,使魏国尚信成风,信任的力量也随之产生。国家颁布法令与政策,言出即行,百姓间的约定也一诺千金,甚至很多约定都不立定契约,即所谓的君子之约。

仁爱之风,在魏文侯身上也有强烈的体现。有一年,魏国爆发瘟疫,魏文侯与大臣亲自到百姓中体察民情,将宫廷御医派驻民间,并颂扬、鼓励仁爱互助的精神。魏国的凝聚力,在当时列国中是首屈一指的。

在国内安定团结,稳步发展的情况下,魏文侯把目光放到了领土的扩张上,于是开始发展军事力量,大量招募士兵。当时各国的百姓都不愿意从军,因为待到年老退伍时,往往因为四处征战而没有土地,没有财产,病残也没有后续保障。魏文侯则承诺:

士兵参军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军饷,士兵退伍后国家给予土地及安家费,致残者待遇加倍。条件虽然优越,但对参军者的要求很高,必须身强体壮并能通过严格的测试。魏文侯言出必行,严格履行承诺,于是国民纷纷响应参军,魏国由此获得了强悍的军队与充足的兵源。

当时魏国的西境河西一带,与秦国接壤,连年受其侵扰,魏文侯正准备物色能守卫河西之人,翟璜便推荐吴起;但吴起名声不好,魏文侯不大放心,问李悝:“吴起其人如何?”李悝说:

“吴起贪婪而好色,但用兵打仗,即便司马穰苴在世也不见得比他强。”魏文侯重才能轻小节,一贯唯才是用,立即召见吴起,与吴起畅谈治军用兵之道后,便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毅然拜吴起为将,令他率军去抵御秦军的进犯。吴起便大显身手,不仅击退秦军的进犯,还一举**,并攻占秦国的五座城邑。

魏文侯以吴起善于用兵,能得士心,乃任命吴起为河西守,让他肩负起防御魏国西部边境的重任。吴起到河西后,即修城治池,练兵训武,军纪森严,赏罚分明,极得士卒之心,使士兵能万众一心,具有极强的战斗力。所统士兵不过五万,却抗击着秦国数十万大军,对魏国的卫境扩疆,有过很大的贡献。

秦国数次欲加兵于魏,皆畏其多贤而不敢轻举妄动。于是,魏国在战国初期成为了军事力量强大、土地辽阔的群雄霸主。 信任部下 用人不疑在用将方面,魏文侯更显帝王宏阔胸襟,一次,魏国准备攻打中山国,开始调兵遣将,魏相国翟璜有一名门客叫乐羊,骁勇善战并足智多谋。

乐羊曾经杀死了翟璜的儿子翟靖,但翟璜看重其才能,不记前仇,收留并重用乐羊,此次更向魏文侯推荐乐羊带兵征讨中山国。当时有人担心乐羊会叛离魏国,甚至带领大兵反戈一击,因为,乐羊的儿子乐舒当时正在中山国担任军队将领,但魏文侯却非常信任乐羊,并封其为帅,出兵讨伐中山国。由于中山国弱而魏国强,中山国国君不敢硬拼,于是想利用乐舒与乐羊的父子关系,迫使魏国退兵或劝降乐羊,因此并未马上与魏国交战。

为争取民心,乐羊对中山国也未使用强攻的方法,而是采取围而不攻,使中山国百姓及将领的信心产生动摇,以达到不战而屈敌之兵的目的。两军相持不战的消息传到魏国,一些**纷纷向魏文侯告状,称乐羊之所以围而不攻,是为了保护儿子的性命,魏文侯听了之后,并没有相信,而是一面派人到前线慰劳将士,一面封赏乐羊,并为其修建将军府。我们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魏文侯是充分信任乐羊的,并使这种信任产生了互动,让对方感知到,而后通过奖励等手段,督促引导对方不背离自己的信任,否则,极可能逼反乐羊,因为,乐羊采取围城而不强攻的策略自然也有出于保全自己儿子性命的考虑。

而魏文侯不仅没有怀疑乐羊,把其推向信任的另一端,而是给予其更大的信任与赏赐,让乐羊死心塌地为魏文侯卖命。被围困已久的中山国粮食渐渐短缺,士兵与百姓的信心也开始动摇,国君在愤恨与绝望中杀死了乐舒,煮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不为所动:

“乐舒帮昏君做事,死如粪土”,随即下令攻城,灭亡了中山国。乐羊得胜回朝,庆功宴后,大家散去,魏文侯命人搬出两只大箱子交给乐羊。乐羊打开之后,发现全是揭发他围城不攻,投敌叛国的奏章。

乐羊感激地拜伏于地,对魏文侯说:“没有大王的明察和信任,不但破不了中山国,我乐羊早成为刀下冤鬼。攻下中山国并非我的功劳,应该归功于大王的仁信”。

从此乐羊死忠魏文侯,之后忠心耿耿扶持魏文侯的儿子太子击治理中山国。魏文侯切实地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主要原因是他首先通过仔细观察,而后用自己制定的用人原则来衡量一个人。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不用,合格的,即完全地放心使用。

我们现代一些企业管理者则恰恰相反——不重视人才的选用方法,也没有明确的用人原则,当使用了某人,尤其是委以重任后,极容易产生不信任与怀疑,这样使下属慢慢产生挫折感与危机感,自己能力的施展与主张的落实也受到限制。这样其自然无心全力工作,工作效率降低,杂念开始增多,工作表现上就会反映出来。这样一来使管理者产生更大的不信任,最终的结局是两败俱伤。

知错即改 明辨是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即改,就是好领导。伐中山之后,魏文侯封他的儿子为中山王,翟璜指责他不封其弟而封子,算不得仁君。

魏文侯起初很不高兴,随后省悟翟璜说得有理,又喜欢他能直言,便拜他为上卿。还有一件小事,我们也能看出魏文侯勇于改错,表现出难得的宽容和大度。《说苑君道篇》记载,师经在弹琴时,魏文侯跳舞,并唱:

“使我的言论,不受臣民违抗。”师经听后以琴击魏文侯,打断了他王冠上的玉串,魏文侯怒而欲杀之,师经说打的是桀纣,因为他们惟恐别人违背自已的言论,而尧舜是惟恐民众盲目听从自已的言论。魏文侯听完很受感动,马上向师经道歉,并把琴悬在城门上,玉串也不修补,以此来警诫自已。

西门豹初任邺守期间,文侯身边的心腹侍从经常来邺县,西门豹从不陪吃陪喝,也不安排玩乐,走时更没有什么赠金。这帮侍从便经常在文侯面前说西门豹的坏话。一年后,西门豹来向文侯汇报政绩,魏文侯没有接见他,只传出一道君令,说他治理不当,民怨沸腾。

收回西门豹的官印。西门豹便知其中蹊跷,于是他求托文侯左右近臣,终于再见到了魏文侯,便请求文侯说:“我过去不知怎么治理,现在我找到了治理的方法了,一定会让你满意。

如治理不好邺县,我愿意接受死罪。”魏文侯不忍心拒绝,又把官印交给了他。于是,西门豹又得以回到邺县,他出台了各种搜括民财的办法,县衙还专门设立高级接待处。

魏文侯身边的心腹侍从一到,西门豹就陪吃陪喝,还安排他们玩乐。这些人离开时,人人还有金银相赠。一年后,西门豹又到朝廷申报政绩。

这时魏文侯亲自出来迎接,说他政绩不凡。西门豹对魏文侯说:“往年我是替您治理邺县,兢兢业业,爱民富民,您却说我不善治理,夺我的官印。

现在我替你的心腹治理邺县,只要您的心腹欢心,我什么都干,百姓敢怒不敢言,您却嘉奖我,那您不是教我不要为您、为国尽职,而只要能为您的心腹尽心,就什么都好了吗?我不想再当这样的官了。”于是西门豹交还官印,走出宫去。

魏文侯忙叫卫士拦住他,并走到西门豹面前,对他恭恭敬敬地说:“我以往不了解你,只听了他们的胡言乱语,现在我了解你了,希望你努力为我治理好邺县。”西门豹提出要那些心腹退还**之金等条件,魏文侯一一答应,于是西门豹只得接过官印重新到邺地就职;一到邺县,西门豹便如实向百姓说明原委并赔礼道歉,把退回的贿赂之金发还给百姓,把高级接待处改为了学校,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令田畝无干旱之患,让人民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

诚信待人、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有错即改,这都是领导者难得的工作方法和处事艺术,作为一名封建君主,魏文侯尚且能如此,如今的领导更当这样去身体力行,这样就能把我们的社会治理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