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运动技术形成的神经反射机制,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机制是什么

2020-11-22 05:41:58 字数 4741 阅读 2673

1楼:匿名用户

反射是指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之下,对内外刺激所作的一定的有规律的反应。例如,食物放进嘴里立即引起唾液分泌,手遇到灼烫就必须缩回,窗外传来声音,我们立即将头、耳转向声源的方向等等,这种由环境的刺激引起的应答性活动,就叫“反射”。

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弧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相应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官五个基本部位组成。前三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相应部位)是接受信息,具有对信息进行分析的机能,巴甫洛夫称它为分析器。

后二个环节(传出神经、效应器官)是应答活动的结构。以脊髓反射为例,说明反射弧是怎样构成的。一定的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感觉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又沿运动神经到达效应器官,并支配效应器的活动。

近年来,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认为,反射弧的图式是旧的传统的看法,它不能完全合乎实际地解释行为的结构,于是提出“反射环”的图式。学者们认为,反射弧的终末环节并不意味着反射活动的结束。在通常情况下,由效应器官产生的反应动作,或神经冲动在反应过程的情况,都将成为对有机体的一种刺激,引起一定的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返回传导到中枢,这个过程就是“反馈”的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根据这种“反馈”信息,就能对效应器的活动进行进一步的调节,并保证有机体活动的连续性、完整性与准确性。在这个意义上,反射活动的机能结构应该是一个“环形”结构。或者说反射活动是由“反射环”来实现的。

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反射按照产生的条件不同分成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

它是在种族发生中遗传得来的先天的反射活动。例如,新生儿出生后就会啼哭。奶头放进嘴里就会吸吮,异物进入鼻孔马上打喷嚏,这些先天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以及一些朝向反射等等都叫无条件反射。

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称作无条件刺激物。无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先天固定的,它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实现的,但受大脑皮层的调节。由无条件反射构成的行为链锁叫本能行为。

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出生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只靠无条件反射不能适应异常复杂的、经常变化的环境,这就必须在生活中形成另一种反射,即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后天获得的行为,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例如,梅子吃到嘴里就会流口水,这时梅子是无条件刺激,流口水是无条件反应。但生活中我们看到梅子,或听说梅子就流口水,甚至“望梅止渴”,这就是条件反射。

动物和人在个体生活中必须建立许多条件反射,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周围环境。在这个意义上说,动物和人出生后所学习的一切行为都是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某种无关的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重合。例如,动物吃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物,它可以引起动物的无条件性反应。灯光本来和食物是没有关系的刺激物,它对唾液分泌不产生任何影响,是一种无关的刺激物。

但若安排灯光先于食物或与食物同时出现,经过多次重复之后,动物只要看到灯光出现时,即使食物还未出现也会分泌唾液。这时灯光就从无关刺激物转变为条件刺激物,即成为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而引起动物的唾液分泌。这样条件反射就形成了。

条件反射不仅可以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而且可以在旧的、已经巩固了的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这种条件反射系统就成为动物和人的一切学习、行为的基础。

动物和人不只能形成各种复杂的条件反射,还可以形成各种条件反射的抑制。例如,由于新异刺激物的突然出现,使原来的条件反射暂时受到抑制,这叫外抑制。由于条件刺激物不再受到无条件刺激物的强化,而使条件反射逐渐消退,叫消退抑制。

当条件刺激物出现后经过一段时间间隔才给予强化,这样动物必须等待一段时间才对条件刺激物作出反应,叫延缓抑制。消退抑制和延缓抑制也叫内抑制。内抑制还有分化抑制和条件性抑制等形式。

条件反射的各种抑制保证了人和动物有机体对复杂、多变的周围环境能更灵活、更合理地适应。

3.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在本世纪30年代根据他所设计的实验研究的结果提出来的。

斯金纳设计了一种专用木箱——斯金纳箱,箱内有一套杠杆装置。将饥饿的动物置于箱内,它们在箱内乱跑、乱咬、乱撞,偶尔跳上杠杆,将杠杆压下,这时杠杆带动一个活门,从活门内掉出一个食物小球滚入箱内的木槽中,从而取得食物。以后动物再次进入箱内经过乱撞之后按压了杠杆取得了食物,反复几次之后,饥饿的动物一进入箱内,就会主动按压杠杆取得食物。

这样就在压杠杆和取食物之间形成了条件反射,斯金纳称它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作经典性条件反射,它与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之间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但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刺激型条件反射,刺激在先、应答行为在后。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反应型条件反射,操作反应发生在前,强化物同反应相结合。

强化物主要是增加操作的强度,动物的行为如果得到刺激的强化,操作强度就增加。如果连续不予强化,操作就会逐渐减弱或停止。因而也叫“工具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人们的学习、熟练技能、技巧的形成,大多数是以这种行为方式形成的。斯金纳是一位行为主义者,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对解决有机体的操作行为有很大的意义。但他对这种反射的神经机制没有也不愿意进行具体的**。

4.动力定型

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不仅可以建立单一的条件反射,还可以把客观环境多种刺激物按先后次序或强弱的不同,组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系统,经过几次之后,就形成适应环境的复杂的反应系统,这就是动力定型(简称动型)。如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种活动,客观刺激物的系统按照一定规律作用于有机体,大脑皮层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为条件反射链锁系统,这种条件反射链锁系统一旦形成,只要有关刺激一出现,人的活动就成为一系列的自动化的动作,这就形成了动型。

人们在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形成的技能以及生活方式等,在生理机制上都是建立的动型。动型建立之后可以大大节省我们的脑力和体力上的消耗,减轻神经的负担而且提高工作效率。

5.两种信号系统

动物有机体在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因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物的性质不同,又可将条件反射系统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就是由具体事物或事物的属性(颜色、形状、大小、声响等)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些具体刺激物称为第一信号刺激物,由第一信号刺激物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活动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它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和语言作为条件刺激物,它是具体事物的信号,也是第一信号的信号,所以叫第二信号。由第二信号刺激物引起的大脑皮层神经活动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就叫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第二信号系统为人类所独有。

由于第二信号系统的产生,给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和心理活动带来了新的特点:人可以抽象地反映现实,传递知识和经验,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的各种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抽象思维和意识的基础。

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使人的反映能力在性质和范围上都不同于动物的反映能力。它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特征。

在人身上,两种信号系统是密切联系、协同活动的。第一信号系统活动是第二信号系统形成的基础。如果脱离了具体事物的支持,不代表具体事物,它就失去了信号意义。

反过来,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又对第一信号系统起支配和调节的作用。

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机制是什么

2楼:匿名用户

一、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

二、随意运动的生理机理是以大脑皮质活动为基础的暂时性神经联系。

3楼:匿名用户

建立的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条件反射过程

简单题: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4楼:匿名用户

动作技能的学习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

1、初级阶段:认知阶段

刚刚进行备考的考生在进行动作学习时都属于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练习者需要通过理解动作信息以及**动作示范进行动作模仿,神经感知没有定型,多余动作较多,动作在时间、空间都掌握不精确,有时还会出现重大错误。所谓万事开头难,基础是关键。

注意:在这一阶段,理解的动作信息、**的动作示范一定要规范,而且要掌握动作的重点,尽可能形成规范的技术动作。

2、中级阶段:改进阶段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逐渐形成了动作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技术动作的一部分拿出来进行针对性练习,来确保整体动作的一致性。通过改进练习动作方法,使身体力量、速度能够发挥的更合理、更协调。

注意:在进行针对性练习时可采用多样的练习手段,训练针对性强。例针对动作速度练习时,可采用变换负重的方式进行。

3、高级阶段:完善阶段

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技术动作已经定型,几乎进入自动模式,不用在动作之前考虑做什么该怎么做。对速度、力量能够掌控自如。

在动作之后能够感知动作是否错误,并进行自我纠正。

高级阶段的形成需要长时间不断的练习积累才能形成,所以考生备考时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步遵循动作形成的规律。

扩展资料

类别:1、操纵器具的动作技能和徒手技能。在动作技能中,根据是否需要操纵一定的工具可以将其分为操纵器具的动作技能和徒手技能两种。

例如,写字、绘画、打羽毛球射击等就属于操纵器具的动作技能,而跑步、体操、唱歌和跳舞等不太依赖工具的则属于徒手技能。

2、连续的动作技能和不连续的动作技能。根据动作的连续性程度,可将动作技能分为连续的动作技能和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连续的动作技能完成动作序列较长,较多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不断的调节,如舞蹈、球类运动等。不连续的动作技能一般是自我调节的,较少受外部情境的控制,动作时间短促,如射击、投篮等。

3、开放性技能和封闭性技能。根据动作过程中外部情境是否变化,可将动作技能分为开放性技能和封闭性技能。开放性技能较多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需要根据外部情境中的信息,不断调整操作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如驾驶汽车等。

封闭性技能较少受外部情境控制,如举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