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部部长洪堡德教育改革推行了谁的教育方法

2020-11-22 05:38:39 字数 5502 阅读 8004

1楼:漫阅科技

1806年,在耶拿战争中德国被拿破仑彻底打败,割地赔款使德国民族感到莫大耻辱,以费希特为首的学者提出“教育领先”的口号,主张通过改革振兴教育,培养一代新人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把德国重建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费希特的号召受到公众和当局的重视,新**把重建教育的工作交给了学识渊博的教育部部长洪堡德,为此,洪堡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改革了初等、中等教育,推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方法,创建柏林大学,使德国的教育制度在19世纪前半叶成为英、法、美等国学习的楷模。

洪堡德在德国初等教育改革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2楼:漫阅科技

初等教育改革洪堡德进一步强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先后于1802年和1805年公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案。为了改进和发展初等教育,他选派了大批青年到伊佛东向裴斯泰洛齐学习,这其中就有赫尔巴特、福禄倍尔。他要求前去学习的青年不仅要学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让这位伟人胸中焕发出的神圣的爱与力的火,点燃他们的心灵。

这些青年从伊佛东回来后,决心重建小学教育体系,使德国初等教育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初等教育相联系的师范教育也有所发展,建立了几所师范学校,将来希望当小学教师的人要在师范学校学习三年。

洪堡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3楼:人间凤

①在初等教育

改革上,他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为了培养师资,洪堡德还派遗18名教师到瑞士裴斯泰洛齐那里进修。

②在中等教育改革上,洪堡熏编制了教学计划,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

③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上,洪堡德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1810年,洪堡德在一些同事的帮助下创建了柏林大学,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和计划,对欧美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④洪堡德的教育改革,推动了这一时期德国教育的发展,也对以后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世纪德国教育的改革为许多国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模式。

4楼:艾玲轩

1.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

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学科内容上,减少了宗教神学课,增设了实用知识的学科;

(2)在教学方法上,废除体罚和死记硬背,采用实物直观教学;

(3)改进和提高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从瑞士邀请席勒到普鲁士办师范学校,另一方面派遣教师到瑞士像裴斯泰洛奇本人学习,德国的师范教育因受到裴斯泰洛奇的影响有了较大的发展。

而这一改革对今天德国教育的发展亦有深远影响,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且与同阶级相比,德国教师的工薪待遇与社会地位都处于世界的前列。

2、中等教育

在中等教育改革上,1810年洪堡编制了教学计划、削减了古典学科的内容,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此外还规定只有通过国家考试成绩合格的才给以中学教师称号。

洪堡的改革使文科中学的办学方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至教师的质量都有了较大的起色。改革改变了文科中学教师只能由神学家、牧师担任的现象,打破了文科中学对僧侣依赖的局面。

3、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提出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洪堡认为,大学不是一般的职业养成所,而是要造就胸襟开阔,目光远大,领导世界新潮流的人才;大学要特别重视人文科学,应将大学办成培养人道主义精神的基地;教学和科研结合为一体,学术自由是神圣的办学原则等。他认为,传授高深知识是大学的基础,但这种知识不是实用的、专门化的知识,而是一种“纯科学的知识”,即一种脱离社会需要,超越社会现实的理念性知识。

洪堡德在德国中等教育改革中做了哪些措施?

5楼:漫阅科技

1810年制定的中学教学计划,削减了古典学科的内容,扩大了普通基础学科的教学,使中学更接近于实际生活。为保证教学质量整顿教师队伍,1810年规定:凡要担任中学教师的都得通过国家考试,合格的给予中学教师称号,未经考试合格的人员不得录用为教师。

考试由国家委托大学办理,考试的科目和要求,都以大学为训练中学教师所开设的课程为依据和标准。这种考选教师的制度,改变了以前文科中学教师只能由神学家、牧师担任的现象,保证了中学教师的水平,并将德国中学教师提高到专业工作者的地位。

论述德国洪堡教育改革的意义

6楼:草原上之狼

对德国后来教育的发展尤其教育最有贡献的是威廉·冯·洪堡。1810年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它颠覆了传统大学模式,倡导“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树立了现代大学的完美典范。

在今天柏林洪堡大学主楼的一条长廊上,悬挂着很多的黑白**,**中的人物都是在各个领域里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的29人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诺贝尔奖得主。这是很多国家举全国之力都不能企及的一个数字。

这29个名字却属于同一所大学。

在许多国家,这些精英的**全被存置于富丽的殿堂中,而在这里,这些时代的骄子却都朴素而平凡地占有一片小小的空间,以深邃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学子。也许这种甘于淡泊、不求名利的自信,正是大学的品位,获奖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所有的荣誉与广阔而严肃的科学天地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柏林大学成立于19世纪初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就在惨败于拿破仑4年之后,柏林大学诞生了。创办者是普鲁士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后来他被称为德国现代教育之父,因为他为德国教育做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1949年,柏林大学改名为洪堡大学。

洪堡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7楼:人间凤

①在初等教育改革上,他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为了培养师资,洪堡德还派遗18名教师到瑞士裴斯泰洛齐那里进修。

②在中等教育改革上,洪堡熏编制了教学计划,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

③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上,洪堡德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1810年,洪堡德在一些同事的帮助下创建了柏林大学,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和计划,对欧美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④洪堡德的教育改革,推动了这一时期德国教育的发展,也对以后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世纪德国教育的改革为许多国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模式。

洪堡德对大学教育的改革有哪些?

8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810年德国根据拱堡德的建议创办了柏林大学,费希特被选为柏林大学首任校长,10月6日第一批学生注册入学。

柏林大学的创建不只是增加了一所大学,而是意味着大学的变革。

洪堡德在创建柏林大学时提出的口号是:学术自由,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

德国教育改革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9楼:漫阅科技

18世纪下半期,当英、法、美的产业革命、政治革命震撼旧世界的时候,德国仍然是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的启蒙运动给德国以强大冲击,教育改革便应运而生了。1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教育思潮——泛爱主义。泛爱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巴泽多(basedow,1724年~1790年)。

巴泽多深受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影响,曾著书大力宣传卢梭的教育观,并呼吁按照卢梭的教育原则创办新学校。1774年巴泽多按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德国东部德骚创办了一所学校,被称为“泛爱学校”。其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对人类的广泛的爱,“泛爱主义”因而得名。

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10楼:reboot大幅

1.追求学校包括大学发展的民主化

在学校包括大学里实施民主化与参与学校管理是德国教改的重要思想。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以大学生为首的青年社会运动影响下,国家与各级学校间的关系进行了若干调整,而其基本方向则是追求学校的民主化发展。这种民主化发展可视为学校教育的“解放”运动,在其过程中加强学校的独立自主权,由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原则进一步获得确立。。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德国中小学自1970年以后都维持由各州**规定教学大纲而由学校教师自定教学计划与教材的原则。学校独立自主的思想一直存在于德国的教育改革规划之中,不过在这个大的原则之下各地方的实践程度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德国汉堡也许是学校民主化与独立自主发展最快的地区,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地区中家长获得了较大的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而部分学校也开始参与教育评估与质量提高计划。

2.坚持“杜会国家原则”,尊重各州文化教育自主权

坚持“社会国家原则”,尊重与保障各州文化教育自主权是德国《基本法》中明确规定的最高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德国教育改革在行政层面上致力于通过健全的法制建立所有行政机构之间与利益团体之间的对话机制,使教育发展不局限于是一个部门、一个机构的事情而使之成为全社会的事情,同时努力坚持公立学校(国家对教育的控制权)的原则。联邦教育计划委员会与各邦教育计划委员会、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等机构就是这个原则的具体体现。

这个原则的缺点是由于联邦无法介人地方原有的教育势力范围,所以各种教育改革计划也难以同步或全面实施。 3.追求教育机会均等和个人自由发展

自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以来,平等开始从哲学范畴转变成为政的诉求。19与20世纪的历次教育改革都可以被看成是德国教育事业为消饵不平等的努力。19世纪的德国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合法化”的不平等现象,例如双轨教育、性别歧视、教育陶冶与职业训练分离等,这些现象一直到了20世纪才逐步获得改善。

在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指导之下,德国各级**致力于综合中**动的开展、各级学校女性学生辅导与鼓励方案的实施、高中与高等教育的扩展、“教育训练奖助学金”的实施、教学与评价的改善、特殊学校的设立等,以上措施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到现在为止,早期各种教育不平等的现象在德国人的社会中已经获得极大的改善,但是并未获得完全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传统三种学校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仍未消除,同时新的不平等问题更因外国劳务人员、新移民的涌入与东德的回归而浮现。在近年来德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中,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与个性自由发展的思想以中等教育最为显著。

早期分化与不平等的分流措施是德国教育的传统特色,但也是被批评最多的教育缺点。上世纪70年代以后定向阶段的设计与综合中学的建立都是与实践教育机会均等与个性发展等思想相关的。

4.强调理性批判与教育改革理论的建立

教育学术化与专业化不但建构了独特而体系完整的德国教育学,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的辩证的统一。在理性批判的基础之上,不论教育学理论还是学校制度都分别成为自我发展的系统。德国的历次教育改革规划都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德国的教育改革思想渊源于自然主义、泛爱主义、理性主义与精神科学教育学,并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但其要旨均在于个人的发展与启蒙,以达到自由与解放的目的。德国的教育思想家不但关心教育意义的思考与教育改革理论的建构,也注意到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德国的教育研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论点就汇集发展成为独立的“改革教育学”,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从事教育改革研究的学者都注重教育改革历史与国际教育形势的考察以及改革理论及方法的**。许多倡导教育改革的学者如彼特森(p·peetone)、汉蒂西(h·vo瓦hne吨)等也都十分强调以儿童为主体以及追求个人自由发展与解放的教育理想。这一理想也是近代德国学校教育实验的主要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