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金钱激励有好处吗,家长应该用金钱奖励孩子吗?

2020-11-22 05:37:33 字数 5216 阅读 9014

1楼:黑子

一般不要用金钱来激励孩子。因为在人的一生中有好多东西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所获得的幸福感一般金钱取不到多大作用。所以用金钱激励一是会强化孩子的金钱至上观念,让孩子养成什么事没有金钱就不能办不会办;二是会让孩子人情淡,只谈钱不变感情。

不过如果是在经商方面,就是有投入产出方面加大收益来激励孩子是有点促进作用。如果是在责任方面是一定不能用。特别是在学习上,尽家庭义务和社会义务上是不能用的。

2楼:匿名用户

让孩子正确认识到钱的价值 是有必要的。 但是不要误导了孩子 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的金钱观

3楼:孤夜空

如果是一直以金钱来衡量孩子的努力成果,很难让对方获取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对方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不对孩子的思维进行,很容易让孩子的金钱价值观歪曲,建议肩负其他激励

家长应该用金钱奖励孩子吗?

4楼:阳光宅男房匮

可能会使孩子太小就对金钱产生朦胧的欲望

不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毕竟孩子还太小

可以换一种奖励方式

把奖励改成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金钱“用金钱奖励孩子学习成绩非常不可取。”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说,“家长的这种导向会扭曲孩子的学习动机。孩子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因为个人认知需要、发展需要、报答父母和社会竞争。

”有利的方面当然是对孩子有些促进作用,有动力

出发点是好的

家长将零花钱作为教育孩子或者传递某种文化意义的重要手段,或作为一种奖励,或作为一种爱的表达,或作为劳动成果的回报。

从这位母亲的实践来看,“金钱奖励法”确实可以增强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赚钱不容易,鼓励他们通过劳动赚取回报,这无可厚非。但是,单纯的“金钱奖励”法只能收到短期效应,容易使孩子变得功利,“财迷心窍”。另外,有些孩子还不懂得怎么存钱花钱,可能出现乱用钱的情况。

因此,从长远来看,单纯用钱来满足和激励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其实,“金钱奖励法”只是一种辅助的教育手段,孩子有受到大人肯定、欣赏和表扬的心理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可以是一个拥抱,一句真心的赞扬,一件小礼物等,同样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孩子迟早要接触到金钱,与其回避倒不如早些培养孩子的金钱意识。为了避免孩子乱花钱或者太“贪”钱。家长应提早对孩子在金钱的认识上有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因此,孩子劳动所得的钱不一定要直接给孩子,父母可以给孩子在银行开一个户,把钱都存在银行里,这样既可以防止孩子乱花钱,以后积累起来也是一笔孩子的“财富”。这笔财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是一种勤劳俭朴的美德。从上面的故事来看,那本“奖罚簿”就相当于是一家纸上的银行,里面的钱怎么支配需要家长做好消费引导,如献爱心、买书、交自己的学费等,而不是“你自己的钱怎么花都行”。

要让孩子知道,奖励的这些钱是属于他个人的,他虽然有权利决定这些钱的用途,但也不能乱花,可以先把钱存起来,以后再用到该用的地方,让孩子从小学会理财。

“金钱奖励”有学问

在市场经济中,给别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就能获得相应的报酬。而在家庭中,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下一代的成长教育,是否也应该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呢?这里面有很多学问。

1.金钱奖励要恰当。在教育过程中,任何奖励的手段都不是目的,只是辅助性的评价,是对孩子个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肯定,要用得适当,用得合理。

平常,有些家长给孩子的奖励太多了,从生活到学习,不停地给予金钱奖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努力的“唯一”结果是为了奖励,这样其实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很不利。如果有朝一日,奖金没有了,恐怕孩子的努力也就没有“奔头”了。另外,关于奖励,要有让孩子“欲求而难得”的体验。

如果一切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可以轻易得到想要的东西,奖励对孩子就失去了吸引力,奖励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或不存在了。

2.金钱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精神鼓励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奖励,比如称赞、表扬、鼓励、关注等可以令孩子更加自信,感受父母温暖的言语和赞赏的眼神,从而加倍努力。

至于金钱鼓励则很形象、很直观,能促使孩子为了达成某一愿望而努力学习,取得进步。一旦孩子的愿望达成,家长奖给他适当的奖金,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鼓励他继续努力。心理学家认为,精神奖励的持久性比较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应该逐步增加精神奖励的分量。

因此,家长采取以金钱奖励为主,过渡到金钱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再过渡到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奖励方式。

3.延迟奖励时间。当孩子渐渐懂事以后,应该得到奖励时,不要立即兑现,而是延迟几天,几周或几个月(事先要约定好)再兑现奖励。

其好处在于,一方面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孩子自主进步的能力,让孩子知道进步不仅是为了奖励,而且是自己的需要。有研究表明,越是愿意接受较长时间的延迟奖励,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就越好。

家长给孩子金钱作为鼓励,对此你怎么看

5楼:最爱

不少八零后回忆童年时光,可能会记得,如果考试取得好成绩,就能从家长那里得到一些奖励——可能是一个变形金刚,或者一顿肯德基。也正是从那个时代 开始,一些中国家庭的经济条件,允许家长们这样做。但是现在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用金钱奖励孩子们的进步这种现在越来越普遍,这是为什么呢?

有些家长都认为当然是对孩子有些促进作用,有动力,出发点是好的,家长将零花钱作为教育孩子或者传递某种文化意义的重要手段,或作为一种奖励,或作为一种爱的表达,或作为劳动成果的回报。“金钱奖励法”确实可以增强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赚钱不容易,鼓励他们通过劳动赚取回报,这无可厚非。但是,单纯的“金钱奖励”法只能收到短期效应,容易使孩子变得功利,“财迷心窍”。

另外,有些孩子还不懂得怎么存钱花钱,可能出现乱用钱的情况。因此,从长远来看,单纯用钱来满足和激励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其实,“金钱奖励法”只是一种辅助的教育手段,孩子有受到大人肯定、欣赏和表扬的心理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可以是一个拥抱,一句真心的赞扬,一件小礼物等,同样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德西在斯坦福大学开展的研究结果:学生被分为两组画画,一组可以得到一些奖励,比如一颗金星等,另一组却没有奖励。几周后,通过单向观察发现,没有奖励的学生平时仍然喜欢画画,而那些获得奖励的学生却不怎么画画了——没有奖励拿,为什么还要画呢?

所以我个人认为孩子迟早要接触到金钱,与其回避倒不如早些培养孩子的金钱意识。为了避免孩子乱花钱或者太“贪”钱。家长应提早对孩子在金钱的认识上有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家长用金钱激励孩子学习 这样好不好

6楼:匿名用户

般不要用金钱来激励孩子。所以用金钱激励一是会强化孩子的金钱至上观念,就是有投入产出方面加大收益来激励孩子是有点促进作用;二是会让孩子人情淡。因为在人的一生中有好多东西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特别是在学习上。如果是在责任方面是一定不能用,让孩子养成什么事没有金钱就不能办不会办,所获得的幸福感一般金钱取不到多大作用,尽家庭义务和社会义务上是不能用的,只谈钱不变感情。不过如果是在经商方面

金钱奖励孩子,是激励还是功利

7楼:匿名用户

金钱奖励孩子,

本质是激励

要让孩子去看金钱的作用

用钱来鼓励孩子的学习可以吗(200字)

8楼:匿名用户

适可而止。

欢迎追问

谢谢采纳

您的认同是我最大的动力

9楼:匿名用户

中国有句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用实验证明。

请学生尽快用鼠标把计算机屏幕上的圆圈拖曳到一个正方形里,每拖曳一个圆圈,第一组给五毛钱,第二组给五分钱,只有第三组是被请求参加实验,没给任何报酬。结果第一组在五分钟内拖了159个,第二组101个,第三组却拖了168个。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知两个结论:

第一,无报酬的请求帮忙效果可以和给付金钱的一样好;第二,钱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有那么大动力,给得不合适,效果也不好(如第二组的成绩)。

另一个实验也验证了这点。

2005年,美国四位经济学家和卡内基美隆大学实验人员接受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委托,去印度测试外在诱因,尤其是金钱对绩效的影响:是否薪水越高,表现越出色。

他们把87名印度人分成三组:一组付4卢比(相当于当地一天的工资),另外一组付40卢比(相当于两周的工资),第三组付400卢比(相当于五个月的工资),请他们做九种作业,如记忆数字、解字谜、掷飞镖,达到某个水平就可以领钱。结果发现,拿40卢比的人表现得并没有比拿4卢比的好,更令人惊讶的是,拿400卢比的人表现最差,在九种作业中,有八种低于其他两组。

研究者深感不解,不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吗?为什么不灵了?

2008年,两位瑞典经济学家把153名捐过血的人随机分成三组,请他们捐血。第一组没有酬劳;第二组可以得到50克郎的报酬;第三组也有酬劳,但是可以选择把钱捐给儿童癌症中心。结果第一组有52%的人愿意捐血,第二组只有30%,第三组有53%的人愿意捐血并把钱捐出去。

这几个实验都显示金钱非旦不是万能,有时反而误事。捐血本来是高尚的利他行为,但是一拿钱就变成卖血了。如果捐血可以帮助癌症儿童,人们又都愿意去做。

人在吃饱穿暖以后,对精神层次的要求是高于金钱的。

另一个实验是请学生把一组字重新排列成一个有意义的句子,第一组成员的字重组成“冷天”等中性的句子,第二组的字组成“高薪”等跟金钱有关的句子,然后要他们做一个很难的拼图,拼不出来时可以请求帮忙。结果“冷天”组三分钟就求助了,“高薪”组坚持了五分半钟才求援。做完正要离开时,有人(另一实验者假扮的)不小心打翻一盒粉笔,“高薪”组的人视若无睹,没有帮忙捡。

很明显,金钱固然使人自立自强,却也使人不愿帮助别人。人一被金钱浸染,就变得自私自利了。

很多家长自己在小时候受过贫穷之苦,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快乐,就拼命赚钱,给孩子很多的钱,让他们不需要奋斗就有钱花。这样做其实正是消减了孩子的幸福感。

钱和肥料一样,用得对,可以长出丰硕的果实;用太多,会烧死植物;舍不得用,只会越堆越臭。过去经济学认为工作是负面,金钱是正面,现在发现正好相反,工作恰恰是保持身心健康最好的方式之一。不劳而获的东西不会长久,流过汗水的果实才最甜美。

这个道理不仅体现在教育上,也体现在社会管理上。

最近台湾当局针对一些海归学者又纷纷移民海外的情况,为挽留他们在台湾安心工作,提出学术界弹性薪资,最高可到年薪三百万的计划。虽然立意良好,但若配套措施没做好,则会变成“二桃杀三士”,反而不美。要知道,许多人回台教书并不是为了钱。

台湾目前教授的薪水虽然比不上国外,但是温饱无忧。与其用钱挽住人才,不如改善台湾的科研环境,如改善计划报账流程,使教授觉得被尊重,不被一些小事情破坏心情,有大把时间能花在研究上。金钱对知识分子并不是最好的驱动力。

使命感、生命的目的、人生的意义比金钱更重要。

真正使社会向前发展的是荣誉感、责任心、自我期许和成就感,金钱其实是最难激励人心的方式,它远不及这些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