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广东粤曲粤剧的曲谱问题啊?“河车”即“5 2”。是听说过。
粤剧的唱腔**
2楼:花海唯美控l6嘳
粤曲的唱腔**主要分板腔类、曲牌类和诗赞类三种。其实这都和戏曲及粤剧的发展相关。
诗赞类一般又称为说唱类。广东本地的戏曲**,应以说唱类的南音、木鱼、龙舟、板眼、粤讴等为主,因为这是根据广东话的语言特色组成,在语分平仄、句分上下的基础上,广东说唱类的唱腔,曲词句格必须分为两组上下句式,因为广东话分阴阳平,这和北方语系的阴阳平不同,语音上有很大的差异。
粤曲唱腔**的基本特色是板腔类,即梆子和二黄,俗称“梆黄”,也即是和京剧的“皮黄”同类,所以粤剧也属于南北路的戏曲,即有南路“二黄”唱腔和北路“梆子”唱腔。
板腔体、诗赞体戏曲唱腔和曲牌体戏曲唱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板腔体和诗赞体戏曲唱腔没有固定的乐调旋律,旋律由曲词的语音决定,所以即使同是“慢板”或“中板”,可以因为曲词不同,有不同的**旋律。
曲牌体戏曲唱腔却是先有乐调旋律,再填曲词,其中骨干音更不可修改,所以无论千百首同曲牌的曲,即使曲词不同,但其分布之声调必然相同,否则不同填一首小曲。
粤曲“梆黄”虽然有不同板式和不同调式,主要有两种曲式〔当然其中没有计算一些新创制的曲式如有序中板,和粤曲的西皮、恋檀,这均属于特例〕,即旧曲式和新曲式两种。
旧曲式指由七字句发展为十字句的不同板式,其特点是根据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分为上下句式。最初由齐言七字句滚唱开始,发展出七字句中板,再演变为十字句中板,再演变为十字句慢板,再演变为七字句慢板。
七字句扩张为十字句的方式为在第一字之前,第三字之前,加上与第二字和第四字相反平仄之字,在第五字之前加上一字,即成十字句。举例如下:“金钩银饵钓寒江”——《西楼错梦》小生池同上唱的慢板头顿。
这句曲除可唱成“快点”之外,也可改成十字句慢板或中板,修改如下:“钓金钩,抛银饵,独钓,寒江。”
同样地,一些十字句中板也可倒过来,例如: “欲偷折隔篱花,追忆堤边柳,容我一诉往事,凄清。”——《再世红梅记》
十字句式的正文如下: “隔篱花,堤边柳,往事,凄清。”——《再世红梅记》
倒回七字句便成——“篱花边柳事凄清”同样可唱慢板的头顿或快点。 早期粤剧所使用的乐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箫笛、三弦和锣钹鼓板,声调比较简单。清朝粤剧解禁后,加入梆子。
进入成熟期以后,粤剧所使用的乐器多达四十几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及敲击乐器。其中弹拨乐器包括古筝、琵琶和蝴蝶琴;锣鼓则包括卜鱼板、沙的、双皮鼓/梆鼓、钹、京锣、勾锣、战鼓、大木鱼、小木鱼、大锣及钹、大堂鼓。
粤剧改革后,更接纳了萨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种西洋乐器,使**效果更臻完善。
梆子属于没有固定音高的竹木类打击乐器。北方称“梆子”,南方称“南梆子”,亦称“方梆子”。北方戏曲所用的梆子是实心,简称“梆子”,南方梆子有大、中、小之分,由长方形的中空木块所制成,演奏时悬挂在支架上,用鼓签击奏。
由于可以连续快速击出声音,容易营造热烈紧张的气氛。因为梆子用于击出节拍,所以产生了“梆子腔”。梆子腔又称秦腔或西秦腔,发源于陕西、山西及甘肃一带,17世纪初(清朝初期)才慢慢流传至广东。
梆子腔有分首板、慢板、中板、滚花、叹板和煞板等板式。
木鱼也属于没有固定音高的竹木类打击乐器。外状像鱼头,中间挖空成了共鸣箱,正面开一条长形鱼口,手持小木槌以敲击发声。木鱼最初是佛教的法器,亦是宗教**的伴奏乐器,后来渐为民间器乐所采用。
木鱼音色空洞,发音短促,轻快活泼,常扮演伴奏的角色,在“数白榄”时作敲击节拍之用哦! 行内称乐队或乐师为棚面,锣鼓的领奏者为掌板。安坐于戏台的左则。
棚面要熟悉锣鼓点才可以为观众营造的气氛。例如:唱口一槌、收掘一槌、收掘三槌、诗白锣鼓、白榄锣鼓、闪槌、急急风及叻叻鼓。
早期的棚面共分十手:箫笛、三弦箫打铮吹螺、(日)大钹(夜)二弦、(日)掌板(夜)大鼓、(日)打锣(夜)掌板、(日)大鼓/副二弦、(日)发报鼓/大锣、提琴/小锣大钹、横箫大锣、小锣及后备。后来,吸收了其他地方剧种,加入了短喉管、长喉管、京胡及扬琴。
薛觉先率先引入西乐乐器,更开创了“西乐部”,当民乐器包括了梵哑铃、木琴、文德连、吉他、色士风及班祖。 粤剧的乐谱称为工尺谱,是粤剧传统的记谱方式。跟其他地方剧种所用的大同小异,都是利用谱字如合、士、乙、上、尺、工、反、六等代表唱腔里的乐音。
曲牌泛指曲牌体系以外的说唱及板式的曲调名称。粤剧唱腔分两大体系,一是板腔体系,另一是曲牌体系。主要分为牌子、大调及小调。
曲调是有固定的旋律,包括:《阴告》《银台上》《骂玉郎》《秋江哭别》及《平湖秋月》。
考粤剧伴奏演员,需要掌握哪些知识?都考些什么内容?
3楼:竹由原生
首先是粤语,还要掌握每首歌曲的故事寓意、最好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了这些方面就容易上手了
谁有粤曲-唐宫秋怨(简谱)啊 68310459@**.***
4楼:匿名用户
我有,简谱和工尺谱我都有,不过是doc格式的。我发去你的邮箱吧。你查收。另外,你有什么曲谱之类的好东东,也给我看看,大家通一下有无吧。
粤剧的研究学习
5楼:lee筱
上六线/反线 上六两音相当於音阶裏1, 5 两个音。「反线二黄慢板」及「反线梆子中板」乃用上六线定调。反线二黄慢板有悲哀凄凉的味道。
反线士工中板有两种唱法,第一种唱法是比霸腔中板约低五度,因为反线接近霸腔的唱法,但用声不如霸腔那麼高亢,而带悲壮的感觉;第二种是接近平喉唱出,则感觉较低沉。粤剧**的定弦,反线比正线,低了五度。现在为了方便,不少坊间以反线相若於西方**的g 调,但这是不对的,因二者的调式并不等同。
此外,由於有些小曲的音调太高或太低,在演唱时亦会使用反线,以适应演员的声线状态。
八和会馆 粤剧艺人的行会组织,成立於清代粤剧禁令解除后,取名「八和」,乃「和翕八方」之意。会馆分设八个堂。包括公脚、总生、正生、小生、大花面的「兆和堂」;小武、武生的「永和堂」;二花面、六分的「庆和堂」;花旦、艳旦、玩(顽)笑旦的「福和堂」;男丑、女丑的「新和堂」;打武家、五军虎的「德和堂」(即銮舆堂);接戏、卖戏的「慎和堂」;和棚面的「普和堂」。
今天,香港八和会馆是类似粤剧从业员的工会组织;由於堂的合并及更换名称,香港八和会馆组织较为简单。
七星步 各行当均使用的一种基本步法。据说由於这步法是按北斗七星的排列而行七步,故此得名。但实际演出时,演员可因应舞台的大小而增加步数,然而一般是单数步。
二步针 在神功戏的演出,戏班的六位台柱只演夜戏及正诞的日戏;而在非正诞演出日戏的六个主要演员,统称为二步针。二步针是属二或三线的演员。因六柱制,二帮花旦归入六柱,所以三帮花旦才称二步针。
二步针由第三生、三帮花旦、第四生、四帮花旦、第二丑及第二武生组成。
三出头 请参阅「出头」。
下 演员入场称为「下场」,简称为下。
上 演员出场称为「上场」,简称为上。上也是工尺谱中一个谱字。
下句 请参阅「上句、下句」。
下栏人 是指在戏班中较次要的角色,包括演兵卒、家丁的「手下」、演闲角的「拉扯」及演侍婢、宫女和女兵的「梅香」等。
正印花旦粤剧发展至「六柱制」,整台戏便由六个主要演员担当起来。每位演员需要突破原有行当的限制,兼演几个行当的戏。而正印花旦则是班中的第一女主角,与二帮花旦(即第二女主角)在表演艺术上已无大区别,两者均集合武旦、贴旦、花旦及青衣等角色於一身。
文武生是 1920-30 年代粤剧演出的新行当。自此文武生成为任何粤剧戏班中第一男主角的统称。
武生粤剧的武生又称「须生」,重唱和做,基本上扮演文人,常挂黑须。另有一种挂白须的叫「公脚」,唱腔苍劲悲凉,原属「末」行,现在也并入了武生的行当。
小生粤剧传统行当名称。一般来说小生是演文戏而不挂须的男角。自 1930 年代六柱制兴起后,小生变成班中的「第二男主角」或「男配角」。 丑角色的一种,扮演滑稽人物。
手下是指演出兵卒、家丁等人物的角色。
末角色的一种,扮演年纪较大男性人物。
花旦角色的一种,扮演戏曲中年青的女性人物。
梅香指演出侍婢、宫女和女兵等次要的女角。
净脚色名称,常扮演性格刚烈人物,通常以开面象徵其性格。
须生请参阅「武生」。
班一个剧团或戏班在行内叫班。
班主一个剧团或戏班的名称叫「班牌」,每个班牌的负责人称为班主。班牌所代表的不一定是一个拥有固定成员的剧团。虽然很多班主都有惯常聘用的成员,但在每次演出时,班主都可因应情况而聘用不同的演员、拍和乐手和工作人员。
班底一个戏班中,除几个担班的主要角色外,其他次要的演员,统称班底。
班牌请参阅「班主」。
衣箱有以下意思:
1. 在戏班后台,放置演员戏服的箱,称为衣箱;除放在台柱的箱位外,衣箱也放在戏台上演员面朝观众左边底景的后面。
2. 为演员管理戏服的工作人员,也称为衣箱,其职责除了为演员更换衣服及处理杂务外,还要预早到达后台,选择位置方便而面积宽敞的箱位。
当剧者指演出的演员。
老倌演戏的伶人。
女伶以演唱粤曲为职业的女性伶人。
一板一叮 是拍子组合的方式,亦有称「一叮一板」。在整个唱腔及锣鼓体系内,「板」较「叮」重要,因板是控制速度,并且唱腔收结最后的一个字一定是在板的位置。叮又称「眼」,是控制板与板之间过渡的拍子。
用以表示节奏及拍子的符号叫「叮板」。一板一叮相若於西方**的两拍子,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叮,即板叮相隔循环的组合。板腔体的叮板是有严格规定,相对地小曲的叮板则较宽松,故此相同的小曲有时分别以一板三叮及一板一叮处理。
一板三叮 是拍子组合的方式,亦有称「三叮一板」。在整个唱腔及锣鼓体系内,「板」较「叮」重要,因板是控制速度,并且唱腔收结最后的一个字一定是在板的位置。叮又称「眼」,是控制板与板之间过渡的拍子。
用以表示节奏及拍子的符号叫「叮板」。一板三叮相近於西方**的四拍子,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头叮」,第三拍为「中叮」,第四拍为「尾叮」。即「板叮叮叮」循环的组合。
此外,通常唱腔以一板三叮为一顿。板腔体的叮板是有严格规定,相对地小曲的叮板则较宽松,故此相同的小曲有时分别以一板三叮及一板一叮处理。
一槌/一锤/一才 锣鼓点名称,是指在该锣鼓点中,敲锣一下;现在有些一槌的打法并不只是敲锣一下,是加了花式的打法。各种一槌锣鼓点的使用情况如下:
1. 「查得撑」:用於划分及承接板腔的上、下句,如用於首板和滚花,亦用於收掘。
2. 唱口一槌:多用作二黄慢板、小曲的引子,以下是最原始的一槌打法: ˋ ㄨ ˋ ˋ └
局 的 的 局 查 查 得 撑
以下是花式一槌的打法: ˋ ㄨ ˋ ˋ └
局 的 的 局 撑 查 得 撑
3. 齐槌:是为突出某一个「介口」(说白、唱腔或动作)中的某一个字、一组字或一刹那,令观众特别注意。
4. 重一槌:是用於衬托演员的特别动作或反应。 基於历史的发展及时代久远的关系,锣鼓的叮板与唱腔的叮板之间的衔接,常引起争论,这问题仍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