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宣传非暴力抵抗运动甘地主办了哪两个刊物

2020-11-21 20:28:35 字数 5437 阅读 7355

1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阿姆利则**”是甘地一生中又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了宣传非暴力抵抗运动,1919年10月,甘地主办了两个刊物:《新生活》(古吉拉特文版)、《青年印度》(英文版)。1919年11月24日,甘地在德里主持了全印基拉法会议,提出不与英国合作的“不合作”主张。

甘地究竟是怎样的不抵抗?

2楼:白水无痕

首先,我不赞成不仔细看清楚楼主的问题就盲目复制的人。

下面,我就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进行的运动叫“非暴力不合作”,而不是“非暴力不抵抗”)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非暴力”就是不进行武装暴动,尽量减少人员**的意思,这和印度一贯奉行的印度教是有很大关系的。

至于“不合作”的内容就有很多了,比如罢工、罢学、罢市、拒绝纳税、抵制英国在印度建立的各种社会机构、比如英国学校、英国司法机构或甚至是英国的印度总督。最著名的就是甘地的纺车了。为了抵制英货,甘地号召大家拒绝使用英国厂家生产的棉布。

而如果没有了英国的棉布,印度的棉布则会出现大量的缺口,甘地号召大家在家里自己纺纱甚至是织布。就连甘地自己都有一台纺车,在有空的时候他经常自己亲手纺纱。

英国控制殖民地的目的无外乎两点,一是占领一快地盘,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大,并牢牢控制住当地的原住民,另外一点就是在当地站稳了脚跟以后,就可以大量攫取当地的财富送回英国本土。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让英国殖民者没有办法良好的控制印度,更没办法在印度攫取大量的财富,到了这个时候印度就已经成为英国一块烫手的山芋了,所以英国也只能选择放弃,所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成功了。

什么是“非暴力不抵抗运动”?

3楼:匿名用户

莫汉达斯·卡尔姆昌德·甘地于1869年出生于印度酉北部波尔邦达尔的一个官僚家庭。早年曾留学英国研究法律。1893年去南非,担任印度财阀在南非一家公司的法律顾问。

在南非,甘地深刻地体验到了英国殖民统治当局的残暴无礼,因此在那里即提倡了“非暴力抵抗”运动,进行反种族歧视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反对英国当局对殖民地残暴统治的同时,也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支持英国的参战,并在伦敦召集印度侨民组成志愿救护队。1915年回印度后,又曾为英国征募士兵,规劝农民参加英**队以换取印度自主。

大战期间,英国殖民**迫使印度承担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付出的重担,导致印度人民生活极其困苦。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印度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开展反英斗争。为了镇压印度人民的反抗,英国殖民者在1919年3月宣布实施罗拉特法案。

该法案规定,殖民**可以随意逮捕印度人,不加审讯即予以不定期监禁,**者不能聘请律师及证人辩护。印度人民强烈反对实施这一法案。甘地以国大党领导人身份给英印总督写信,恳求他停止实施罗拉特法案;在遭到拒绝后,号召全印度人民举行祈祷和集会演说,对殖民当局实行非暴力的对抗。

4月13日,英军残酷镇压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城集会群众,当场死伤3000多人。印度人民的反抗之火在全国被点燃了。

由于人民斗争的烈火越燃越烈。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态度开始转变,决意领导民族解放运动,对殖民当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1920年初,甘地被推举为国大党领袖。

同年9月,国大党通过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规定用拒绝帮助英印**管理印度和剥削印度人民等的方法开展斗争,直至英国**给予印度自主为止。全国人民广泛响应,但不久即冲破甘地计划的规定,有的地区还举行了起义。

殖民当局采取高压手段进行血腥镇压。1921年2月4日,联合邦曹里曹拉村村民游行,警察未加警告即开枪扫射。愤怒的村民将22名警察赶进警察局全部烧死。

甘地认为这次反抗行动超出了非暴力范围,于2月11日匆匆召开国大党紧急会议,宣布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被殖民当局逮捕,判刑6年,群众对此反应冷漠。两年后,甘地因病被释。

1930年3月2日,甘地向英印总督发出公开信,提出废除**食盐专营等11项要求。4月6日,他带领一批信徒来到丹地海边,费了3个星期时间,自制成一批盐,表示以此破坏了英印**食盐专营的法律。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此。

英印**又一次下令镇压,一年内逮捕6万多人,甘地也再次**。后英殖民当局想利用甘地的声望来欺骗印度人民,又于1931年1月将他释放。同年3月,甘地与英印总督达成妥协,一方终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方释放政治犯,允许沿海人民自制食盐。

此后,英国**采取各种手段,一再拖延印度自主。印度人民继续开展斗争,甘地也为此多次被殖民当局关进监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英国**变换统治手法,通过了印度与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也为双方所接受。甘地一贯主张印度教教徒与穆斯林团结合作,反对“印巴分治”。

1948年1月13日,他以79岁高龄开始绝食,呼吁各教派合作,直到各派表示愿意合作之时才进食。1月30日,甘地在一次晚祷会上被印度教极右派分子**重伤,半小时后去世。

4楼:飞在天边的云

大战期间,英国殖民**迫使印度承担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付出的重担,导致印度人民生活极其困苦。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印度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开展反英斗争。为了镇压印度人民的反抗,英国殖民者在1919年3月宣布实施罗拉特法案。

该法案规定,殖民**可以随意逮捕印度人,不加审讯即予以不定期监禁,**者不能聘请律师及证人辩护。印度人民强烈反对实施这一法案。甘地以国大党领导人身份给英印总督写信,恳求他停止实施罗拉特法案;在遭到拒绝后,号召全印度人民举行祈祷和集会演说,对殖民当局实行非暴力的对抗。

4月13日,英军残酷镇压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城集会群众,当场死伤3000多人。印度人民的反抗之火在全国被点燃了。

由于人民斗争的烈火越燃越烈。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态度开始转变,决意领导民族解放运动,对殖民当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1920年初,甘地被推举为国大党领袖。

同年9月,国大党通过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规定用拒绝帮助英印**管理印度和剥削印度人民等的方法开展斗争,直至英国**给予印度自主为止。全国人民广泛响应,但不久即冲破甘地计划的规定,有的地区还举行了起义。

殖民当局采取高压手段进行血腥镇压。1921年2月4日,联合邦曹里曹拉村村民游行,警察未加警告即开枪扫射。愤怒的村民将22名警察赶进警察局全部烧死。

甘地认为这次反抗行动超出了非暴力范围,于2月11日匆匆召开国大党紧急会议,宣布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被殖民当局逮捕,判刑6年,群众对此反应冷漠。两年后,甘地因病被释。

1930年3月2日,甘地向英印总督发出公开信,提出废除**食盐专营等11项要求。4月6日,他带领一批信徒来到丹地海边,费了3个星期时间,自制成一批盐,表示以此破坏了英印**食盐专营的法律。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此。

英印**又一次下令镇压,一年内逮捕6万多人,甘地也再次**。后英殖民当局想利用甘地的声望来欺骗印度人民,又于1931年1月将他释放。同年3月,甘地与英印总督达成妥协,一方终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方释放政治犯,允许沿海人民自制食盐。

此后,英国**采取各种手段,一再拖延印度自主。印度人民继续开展斗争,甘地也为此多次被殖民当局关进监狱。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5楼:匿名用户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年9月~1922年2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准备宪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颁布罗拉特法(1919年2月),加强镇压。1919年4月13日,发生阿姆利则**,反英斗争迅速高涨。

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甘地宣称,斗争的目的是达到自治,“如有可能就实行帝国内部的自治,如有必要就实行脱离帝国的自治”。在甘地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

1922年2月5日,联合省(今北方邦)戈勒克布尔县乔里乔拉村农民2000人将22名警察连同警察局一起,付之一炬。运动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2月12日,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

在世界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准确、全面理解,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历史的能力。我们可以从斗争性、策略性和软弱性三个方面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斗争性、革命性。从历史背景上看,由于受到英国长期的殖民压榨、剥削,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种种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和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印度民族和宗主国英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从西方殖民者踏上印度这块具有悠久文明底蕴的美丽土地起,印度人民就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领导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国大党及其领袖甘地代表着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利益,虽然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比较弱小,但它所处的地位必然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强烈的革命性和斗争性。我们在认识这场运动时应该首先看到这一点,革命性和斗争性是第一位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策略性、现实性。首先表现在斗争的手段是“非暴力”,面对强大的敌人,甘地提出的惟一斗争**就是坚持真理与非暴力。

用甘地的话说,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甘地认为这是强者的**。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看起来令人费解,但它却包含着重要的政治内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因为在印度这样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多样、种姓隔离和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国家,“真理是神”实际上是把印度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众神归一”,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众熟悉、了解的语言和形式,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分种族、宗教、教派、种姓团结起来。

这无疑是印度资产阶级借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吸引群众参加反英斗争的有效**。同时因为它提倡非暴力,不仅适应了英国殖民统治下人民被剥夺了武装的权利,一直受宗教成见麻痹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披着议会民主制外衣、富于统治经验的殖民者接受;不仅能发动群众,又能始终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而很适合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无产阶级世界革命高潮来临的时代条件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既希望利用群众的反帝斗争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目标,又要防止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虽历遭挫折,却历久不绝,并最终迫使英国殖民者撤出印度,应该说,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表现在斗争提出的目标上,首先是“自治”,在以后的“非暴力”运动中逐渐提出“独立”;所谓“自治”就是在隶属于英国统治的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行使一些权力。这不能简单理解为它的妥协性。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了半个多世纪,殖民机构基本稳定。

而且印度是大英帝国在远东的殖民中枢,殖民统治力量相当强大,要一下子实现“独立”是不现实的,更容易遭到英国殖民当局的反对。而“自治”比较现实,相对而言,它比较温和,容易被英国接受。而随着英国自身力量的衰弱、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在第

二、第三次“非暴力”运动中逐渐提出了完全“独立”的口号。这种由“自治”到“独立”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软弱性、妥协性。当然,甘地把非暴力作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则,明显地具有种种弊病和缺陷,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绝对的非暴力不可能实现;贬斥一切暴力,给群众运动制定清规戒律,不准越雷池一步,必然束缚群众的积极性;如果只要发生暴力就停止运动,必然挫伤士气,丧失革命时机,延长革命过程;群众性自苦和自我牺牲,总有时间和环境的局限性;在反革命暴力的镇压下,徒手的抵抗只能足无谓的牺牲;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迎合了群众的蒙昧落后意识,不利于群众的真正觉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