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披着法袈裟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裸露右肩披挂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
和尚披袈裟时为何要袒露右肩?
2楼:匿名用户
偏袒右肩,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称偏袒。披著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这是表示尊敬之礼法。
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佛像中,有偏袒右肩形及通肩形,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之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释迦院之释迦牟尼如来、阿难、迦栴延等均作偏袒右肩形。(舍利弗问经、无量寿经卷上、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释氏要览卷中、慧琳音义卷十)
出家人的袈裟平时是不偏袒的,只有恭敬时才偏袒。净业三福中“孝敬父母,奉事师长”,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所以,作事时必用右手,行则右足先上前,表示有事方便服劳。
而礼拜时双膝着地,忏悔时则跪右膝,古人称之胡跪。而双手胸前合十代表皈依自性而不执外物,意即背尘合觉。偏袒,合掌,乃身业清净。
外貌端肃称之为恭,中心虔诚谓之敬,是意业清净,经中常见“而白佛言”,白乃表白之意,此是语业清净。由此可见,佛经上的一字一句就是我们要坚守的行为准则,这样才能做到正法久住。
3楼:匿名用户
披着法袈裟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裸露右肩披挂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 袈裟十利功德及异称大凡袈裟为贤圣之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举袈裟十利,即穿袈裟有十种功德:一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六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又据《释氏要览》卷上载,释迦如来昔为大悲菩萨时,曾于宝藏佛前,誓愿于己成佛时,袈裟能成就五种功德:
一佛**虽犯种种邪见,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达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转;二天龙、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则可于三乘解脱道上,得不退转;三若有鬼神、诸人,为饥渴、贫穷等所迫,得袈裟小块乃至四分,即可饱含充足;四若众生共相冲突,起怨贼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五若持有袈裟小块,恭敬尊重,则一旦在兵阵,常得胜于他人。
4楼:匿名用户
指衲衣,即僧衣。
系以破旧布之修补缝缀而成。又作弊衲衣、坛衲衣。因常以五色或多种颜色混合制成,故亦称五衲衣。
僧侣由于穿着衲衣,故亦自称衲僧、老衲、布衲、野衲、拙衲等。 据释氏要览卷上载,衲衣之**有五种∶(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包死人衣),(四)死人衣,(五)粪扫衣(梵 p
5楼:匿名用户
你知道若以色见我,以声求我,是人行邪道吗? 你知道为何佛要袒露右肩吗? 袒露右肩,其实为了让人不要执着佛的色相,低调做佛,收敛锋芒,平和近人,不借威压,以智降魔,以德服人,佛曾说他不用神通传法,亦同此意。
达摩:(破)又礼拜者:
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
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
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
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6楼:匿名用户
其它原因固然有,但我认为跟印度的气候有关。因为印度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所以穿袈裟,把肩膀露出来。
主要是怕热。跟**人的服饰有相似之处。**是由于温差大,热起来就脱一只袖子。
袈裟的披着方式是怎样的,为何要偏袒右肩?
7楼:释传壬
袈裟,有两种披法。
1,一般,裸露右肩,表“清净”。古印度,以漏右肩为清净,所以,流传至今,一般,都把右肩露出来。在各种经典常见到,“偏袒右肩”。
2,袈裟,象征着“福田”,就像田地一样,出家众,在受居士们供养时,会把袈裟,,披在双肩,在背后看来,一块一块的,就象征着“福田”,不过,目前,很少用了。一般,都念回向偈颂,回向给施主们。
8楼:
因为佛经有这样的描述,所以人们把他当作一种方式,所谓无所不用其极,以视正宗!
和尚披袈裟时为什么要露右肩?
9楼:匿名用户
偏袒右肩】 梵语eka^m!sam uttara^san%gam! kr!tva^,巴利语ekam!sam! uttara^san%gam! karoti。又
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称偏袒。为‘通肩’一词之相对语。
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佛像中,有偏袒右肩形及通肩形,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之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释迦院之释迦牟尼如来、阿难、迦栴延等均作偏袒右肩形。
〔舍利弗问经、无量寿经卷上、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释氏要览卷中、慧琳音义卷十〕
10楼:匿名用户
沿袭古代印度礼仪,表真诚与恭敬心!
11楼:匿名用户
袈裟(梵语kasaya),意思为不正色,坏色、不美而浊之色。或称福田衣、幢相衣、离尘衣、无相衣、解脱服等等之称。十方三世诸佛示现人间,皆以大丈夫相而出家证道,所著袈裟一律偏袒右肩,乃至代代相传之出家僧众,亦以偏袒右肩而著袈裟,何以偏袒右肩呢?
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代表十方诸佛所证悟实相诸法,若有佛陀来示现教化众生,应以右肩荷担神圣**,以延续而不断故,诸佛如是,代代出家僧宝亦如是,必以偏袒右肩而著,表征担当十方诸佛之**故
12楼:匿名用户
偏袒右肩而著,表征担当十方诸佛之**故
耶稣的衣服为什么偏袒右肩,就像袈裟一样右边肩膀没袖子
13楼:匿名用户
耶稣12岁开始就随从商队去印度学习佛法去了。
佛像披袈裟为什么要露一只胳膊
14楼:匿名用户
袈裟具有三种功用:
杜防法衣他用;
使僧尼舍离对衣服的贪欲;
避免他人盗取。
披着法袈裟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裸露右肩披挂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
由于印度属热带地方,多直接用袈裟衬着其身,故印度僧团唯拥有三衣。而在中国、日本等地,则将袈裟被着在褊衫或僧服上,袈裟与衣,合称袈裟衣。
15楼:匿名用户
不懂就别装懂 塞!!
楼上说的都是错的!
佛(像)披袈裟袒露右肩是因为:
佛教认为右为正, 左为邪。 切记! 切记!!
佛**叩拜佛陀 , 菩萨给佛见礼, 都是右膝跪地;
佛陀涅盘时也是右侧卧位, 右肩着地。
16楼:小孔夫子
偏袒右肩表示恭敬吧!
袈裟在左肩,故右肩可偏袒。佛制,袈裟平时不偏袒,必恭敬时方偏袒。凡人作事,必用右手,行则右足先上前,此表示有事**服劳之意。
和尚穿的袈裟为什麽要露出半边的手?
17楼:红黑石
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露右肩披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只是规定的一种方法)
18楼:大珠正海
印度古礼,露右肩,代表尊敬。传到中国的变化。
和尚的袈裟为什么斜披
19楼:匿名用户
袈裟,梵语kasāka,巴利语kasāya,汉译作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赤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服装。
袈裟的颜色袈裟的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论,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色(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以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朝廷明令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绦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穿黑衣。
披着法袈裟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裸露右肩披挂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
袈裟十利功德及异称大凡袈裟为贤圣之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举袈裟十利,即穿袈裟有十种功德:一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六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
又据《释氏要览》卷上载,释迦如来昔为大悲菩萨时,曾于宝藏佛前,誓愿于己成佛时,袈裟能成就五种功德:一佛**虽犯种种邪见,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达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转;二天龙、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则可于三乘解脱道上,得不退转;三若有鬼神、诸人,为饥渴、贫穷等所迫,得袈裟小块乃至四分,即可饱含充足;四若众生共相冲突,起怨贼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五若持有袈裟小块,恭敬尊重,则一旦在兵阵,常得胜于他人。
中国僧人的服装有两类:常服(俗服)与法服(袈裟)。法服又称僧衣,**于佛装,是僧尼行法之服。
按照佛教规定,袈裟由若干碎布补缀成条,并列缝制为衣。共有三衣:僧伽梨(大衣),用布9—25条;郁多罗僧(上衣、七条衣),7条;安陀会(内衣、五条衣),5条。
故而又称百衲衣、田相衣。袈裟的形状为长方形,早期制作简陋,后世渐趋奢华。袈裟的披着,大致有“披袒”两式:
披谓披于双肩;袒谓只披左肩,偏袒右肩。
20楼:匿名用户
根据佛教原始的规定,只有三衣,总名为‘袈裟’。其中一件是‘五衣’,是由五条布缝缀而成的衬衣;一件是‘七衣’,是由七条布缝缀成的上衣(平时穿着的);一件是‘祖衣’,是由九条以至二十五条布缝缀成的大衣(遇有礼仪或出外时着穿的)。每一条布又要由一长一短(五衣)、二长一短(七衣)或三长一短(大衣)的布块所合成。
这种式样叫做‘田相’,言其如同田地畦陇的形状,表示僧众可为众生的福田。但在中国寒冷地带,只穿三衣是不够的,如是在袈裟以下穿着圆领方袍的俗服。其后时代变迁,俗人的衣服改变了式样,而僧人始终保持原样;如是圆领方袍便成为僧服的特型了。
在家佛教徒在平时只穿着俗服,在拜佛时可以穿着五条布缝缀成的‘缦衣’,言其通缦无有田相。所以缦衣的每条不许用一长一短合成。沙弥和沙弥尼也只许穿着缦衣而不许穿着割截成的袈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