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早在夏朝建立之初,夏王为了铸造九鼎,曾命令他统治下的九个州的地方长官“九收”负责征敛青铜,贡献于夏王室,并把能代表九个州的物象铸造在鼎上,以象征天下九个州都荟聚于夏朝**。所谓“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史记·武帝纪》)讲的就是这件事。
夏朝由禹开始,传位到莱时,由于桀昏乱无道被成汤所灭。成汤便是商朝的第一个君王,相传他灭夏后,把夏的九鼎迁移到了商邑。商朝传到封王时,因暴虐而失民心。
周武王乘机起兵伐封,灭商之后带着商朝的九鼎凯旋西归。不久,武王之子成王又把九鼎迁到镐京(今西安市郊),并举行了隆玉的“定鼎”仪式,意味着新王权的确立。由此,后人才有把建立政权称为“定鼎”之说。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力量的日渐衰落,强大的诸侯便对九鼎产生了凯靓之心。公元前六0六年,楚庄王乘北伐陆浑之戎的机会,陈兵东周边境,炫耀武力。周定王急忙派遣大夫王孙满为使者前去慰问。
楚庄王别有用心地向王孙满打听周之九鼎“大小轻重”,暗示准备夺取周的统治权。王孙满见对方野心勃勃,便针锋相对地回答说:“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左传》宣公三年。)意思是:周王室虽然有所衰落,但还可以维持下去,仍是天下的共主,警告楚庄王不可有非分的想法。
所以,后来入们就把“问鼎”比喻为欲夺政权或图谋王位等等。
到了战国后期,周王室已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秦、齐等大国常为争夺周室约九鼎而兵戎相见。公元前二五四年,秦灭周。《史记·秦本纪》说:
秦昭王时,“周民东亡,共器九鼎入秦”,落入秦王之手。但是《史记·封禅书》却说:“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显然,关于九鼎的去向这里提出了两说,一说秦灭周时把九鼎取走了,一说早在秦灭周前九鼎就沉没于洒水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又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为了寻找周鼎,秦始皇在出巡路过彭城时,“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洒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秦始皇的这一举动,说明鼎入泗水的传闻当时一定较为流行,以致连秦始皇都信以为真了,但结果却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看来,从《史记》的有关记载中已无法搜寻鼎的确切下落了。《史记》之后的一些古籍虽然也有涉及鼎的去向的记载,但基本上还是对《史记》巾两种说法的解释或补充。如《史记》秦本纪正义》说:
“周叔王十九年(公元前二九六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汉书补注·郊祀志》说:周王室为了防止强国夺鼎和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便毁鼎而铸钱,对外则诡称九鼎不知去向等等。
这些说法虽能发人深思,但由于不合情理或根据不足,就很难使人相信。
秦汉时期出现过寻找“周鼎”之风。秦始皇寻找周鼎的事前文已有所述。到了汉代,汉文帝、汉武帝都继续寻找过周鼎。
据说,汉武帝时在汾阳找到了“飞入泗水”的那个周鼎。但“鼎文镂无款识”,究竟是不是周鼎呢?实在难以断定。
那么,九鼎到底到**去了呢?今后还有没有找到它的可能呢?这就要看考古发掘事业的进展了,如果九鼎未被销毁,或许某天,我们或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有幸从出土文物中一睹这千年宝鼎的光彩和“姿容
禹铸九鼎的传说实际上反映了( )
2楼:刘子德
b大禹建立夏朝后,在以前先王子孙诸侯国林立的基础上,又分封了很多诸侯国,时间长了,有些诸侯不免离心离德。为了检阅天下究竟有多少诸侯国,维护夏朝和诸侯国的统属关系,大禹决定召开一次诸侯大会。因这时适值各方诸侯来朝,夏禹趁机举行郊祀之礼,众诸侯都留在阳城助祭。
到祭祀的时候,大禹稽首伏地,深深祝祷。典礼官高声朗诵祝文,各方诸侯细细听去,前半部分是为国祈福、为民祈年,后半部分说天下受之于舜,将来亦必定传之贤人,决不私之一家一姓,以副列圣授受之意:"兹查群臣中惟皋陶老成圣智,夙著功德,今谨荐于皇天,祈皇天允许,降以休征,不胜盼祷之至"。
祭毕之后,诸侯纷纷散开,又复聚拢来。大家对于大禹深深不满。一个诸侯说道:
"真是好笑,他荐皋陶于天,皋陶老病垂危,朝不保暮,哪个不知道?他要禅位于他,岂不是虚领人情吗?"一个诸侯接着说道:
"我听见说夏禹的儿子启纠合了无数心腹之臣,想承袭王位。大禹**肯传贤人呢?"后来不太满意的诸侯就都纷纷归去。
且说大禹郊祭之后,看见诸侯不服而去者有三十三国之多,心中不免纳闷。计算起来,不服之国以东南两方为多。于是大禹决定在阳城东南的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
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
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
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
这次大会,各方诸侯都带来了朝贺的礼物,大国献玉,小邦献帛,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大享诸侯后,对各诸侯又重加赏赐,并申明贡法,要求务须按照规则缴纳。同时,大禹也表示要竭力保护各诸侯国的权利,使其不受邻国的侵犯。
涂山大会之后,诸侯们高高兴兴分道而去。大禹也率领群臣返回都城阳城。走到半路,忽然传来急报,说皋陶去世了,大禹听了,不胜伤悼,返都之后,就又改荐伯益于天。
这样,从前疑心的诸侯知道误会了大禹,就在坚决拥护大禹的同时,也积极进献各类贡品。
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但为免诸侯责备,大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哪一州所贡之金,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将哪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并将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异禽兽、神怪等一并铸在鼎上,使九州之百姓知道哪一种是神,那一种是奸。
又过了几月,大禹已在位五年了。夏禹承帝舜之制,也五岁一巡狩。巡狩回来后,气势磅礴的九鼎铸成,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
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大鼎,豫州即为**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
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之后,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
后来夏朝为商所灭,九鼎就迁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为周所灭,九鼎就迁于周朝的镐京。后来成王在洛邑营造新都,又将九鼎安置在洛邑,谓之定鼎。
这就是所谓的"鼎在国在,鼎失国亡"。九鼎作为镇国之宝、传国之鼎仅传三代约二千年后,因周末战火频仍而神秘失踪,至今不知所在,成为千古之谜。
因为禹铸造九鼎,直到现在,"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还是人们常用的词汇。
“禹铸九鼎”的神话最早出现在**
3楼:武府小道
“禹铸九鼎”的神话最开始出现在《左传.宣公三年》里。相传夏朝建立后,九州稳定,四海升平,国家昌盛,百姓富足。
夏禹4岁时,施黯请示说:“现在九州上交的贡金越来越多了,我们该拿来做什么呢? ”夏禹想到黄帝轩辕氏功 成铸鼎,鼎成仙去,于是也认为自己可以把这些供金拿来铸鼎,但又顾虑这样做会引起诸侯的不满。
后来他又一想:铸鼎不一定是为了自己,也可以是为了天下百姓。于是坚定了 铸鼎的决心。
之后,夏禹便让施黯铸九鼎,并规定是哪个州上交的贡金就用来铸哪个州的鼎,还把该州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另外还刻了各类神仙魔怪、奇禽异兽等。鼎成之后,夏禹让 工匠们想办法把上面的图像拓出来,昭告给天下的老百姓看,让他们都知道什么动物是有害的,什么动物是有益的,这样,也帮了天下百姓。夏禹还要求鼎要铸得重且大,以便于长久保存。
施黯听从了夏禹的指示,他找到了伯益,并取了《山海经图》,接着就开始择地经营,悉心摹铸。最后选择在都城外铸鼎,因为 那里山川形势秀美、黎民有铸造技术。几个月以后,夏禹每五年一巡守的时候到了,他突然想起施黯在荆山下铸鼎,因此前往视察。
夏禹视察完了以后,便让施黯根据五应阳法、四象阴数的规律,分别用雄金来铸 五个阳鼎,用雌金来铸四个阴鼎,施黯接受了夏禹的命令。两年后,天上出现了九日同在的奇异景象,在大白天居然能够看到太白星出现在天空中,而九鼎也恰在这时铸成,大家都知道“太白昼现”是九鼎铸成的征兆。夏禹大喜,便 吩咐把九鼎立刻迁到夏邑来。
夏禹把九鼎当做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九鼎也因此成了 “天命”所在,象征着一个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同时也象征 着国家统一昌盛。一直以来,九鼎都被看做是一个国家之中最重要的礼器。
在古代,如果谁要是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便可以知道他是想要夺取权利了。夏朝被灭后,九鼎在不断的迁移中消失 了,直到现在还不知道所在何方。现在的“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词汇便是由禹铸九鼎衍生出来,可见禹铸九鼎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4楼:匿名用户
禹铸九鼎”的神话最开始出现在《左传.宣公三年》里。
众所周知大禹铸九鼎的传说,那么他真的有铸造九鼎吗?
5楼:匿名用户
关于大禹铸造九鼎的传说,主要是因为大禹因为治水,所以走遍了当时的各个地方,所以大禹它对于各地的山精水怪这类的东西是十分熟悉的,那么大禹为了当时的人们有所防备,所以就将当时九州的州长献上来的钢铁,在荆山脚下铸造了几个宝鼎,让人们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是对人们有害的,这就是当时的传说。但是虽然是众说纷纭,但是根据当时的铸造工艺来说,当时铸造成九鼎的可能性并不大。
因为我们国家现在最早出土的青铜器是二里头遗址的青铜器,而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的工艺是十分简陋的,和书上所描写的大禹时代铸造的纹饰精美,体型庞大的九鼎是完全不一样的,而关于当时大禹铸造九鼎的记载最早是在左传中,而后是史记这两本书中所提到的。
但是这些其实都是后世人所撰写的书,相比这两本更早的书,诗经和尚书中,其实我们并没有找到,大禹他关于铸造九鼎的记载,所以我们不免对此怀疑是否只是虚构的,因为如果说大禹他有在之前铸造九鼎那么他们是不会不在这两本书中有进行记载的。
所以我们对此不免怀疑,大禹铸造九鼎,这一个故事是否是属实的,或者说是当时的人们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编造的,像当时的武则天为了称帝,所以就虚构了一个事情来获得当时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所以我们对此的推测就是大禹他当时并没有铸造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