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番茄特攻
柱子下面这块石头,它的大名叫做“柱础”,在《中国古代建筑辞典》上对它的解释是:木柱下所垫的石墩,叫柱础,又叫柱顶石。其作用主要是传递上部荷载,同时可防止地面潮湿和碰磕损破柱脚。
通俗来说,它就是使柱身的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大面积上,同时防止木质的柱子底部受潮。咱们古人建房子一般都是用木头先搭起整个架构,在最早的时候这木头是直接“种”进土里,但久而久之,人们发现将木柱子直接“种”进土里,不仅不结实,容易倒,而且时间长了,木头的底部会受潮,因此,人们开始在木头底部“做文章”,最早是铺一些鹅卵石。据考古学的研究,最早的“柱础”痕迹发现于距今已有5000—6000年的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上。
而到了先秦时期,开始出现铜质和木质的柱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用石头做柱础其实效果是最好的,同时由于人们审美的提高,很多工匠们将注意力都放在柱础上,从而形成了样式非常多样的柱础。
为什么古代宫殿园林里的喷泉要被叫做“水法”
2楼:不曾明了
并不是说古代园林里的喷泉都叫水法,水法为喷泉(fountain)传入中国初期中文译名,大概也就是清朝开始的。
苏州园林里,很多地方都有这种石头,想知道这是什么石?
3楼:微晶石厂家
木化石;
木化石是几百万年或更早以前(最少也要七,八百万年)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木质部分被地下水中的sio(二氧化硅)交换而成的树木化石。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颜色为土黄、淡黄、黄褐、红褐、灰白、灰黑等,抛光面可具玻璃光泽,不透明或微透明,因部分木化石的质地呈现玉石质感,又称为树化玉或硅化木。
硅化木是数亿年前的树木因种种原因被埋入地下,在地层中,树干周围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硅、硫化铁、碳酸钙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进入到树木内部,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成分,保留了树木的形态,经过石化作用形成的植物化石,因其中所含的二氧化硅成分多,所以,常常称为硅化木。
4楼:1053**
景观石。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
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
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日本园林中水里竹筒流水落到石头上的装置叫什么? 10
5楼:莲见明亮
竹制装置叫逐鹿:
日本园林中一竹制小品名“逐鹿”,利用杠杆原理,当竹筒上部注满水后,自然下垂倒空筒中水,而后再翘头,回复原来的平衡,尾部击打在撞石上,发出清脆声响,颇为有趣。该小品以静制动,宁静致远,是日本庭院中的代表元素之一。
常与石制水钵搭配造景。
下面的石墩叫蹲踞:作为能够清洗身体和内心罪恶的象征物,蹲踞在寺院和神社中是必备品,与石灯一样,原本也是因为茶道而率先设置的。是日式庭院中常见的一种景观小品,用于茶道等正式仪式前洗手用的道具。
蹲踞通常为石材制作,并摆放有小竹勺和顶部提供水源的竹制水渠(日文中称之为:笕)
6楼:寞若墨
水井,竹水管,木勺和勺架,惊鸟器 你可以各自搜搜
7楼:匿名用户
水竹,醒竹?
我只知道下面那个叫洗手钵
应该是一套的吧
8楼:匿名用户
高的称“洗手钵”,矮的称“蹲踞”。在茶会之时,茶客进入茶室之前经过茶庭,必须在洗手钵或蹲踞前先洗手和漱口,以达清净身心的目的。
为什么中国古建筑是木制的而不是石头的?
9楼:醉阮籍
从宗教上来说,木头是阳性的,是给
活人住的。石头是阴性的,是给死人住的。所以常用石材来修建陵墓。
从思想上来说,中国人对于房屋的需求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木头更适合于重建。另一方面,中国的房屋是人居住的地方。
木材让人感到温暖。而石材则使人感觉冷峻,压抑。适合于做宏伟的教堂建筑,体现人神的距离。
而东方则讲究“天人合一”思想。
从结构上来说,石质建筑更利于建筑向高处发展,而西方讲究越高离神的距离越近。而中国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也思想。另一方面中国处于一个**多发区域,木结构有很好的抗震性能也是使用的一个关键因素。
10楼:匿名用户
一:古代用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太过费时费力,而王朝更替频繁的时候就更不可能用石材了,所以石材建筑基本都是在国家稳定强大或趋于统一(长城)的时候建造的。
二:古时候很多人都吃不饱饭,而用木材建造房屋方便快捷,并且伐木之后还能增加农田面积,那就相当于增产粮食了,而这是古代统治者乐见其成的。
三:古代道家讲究阴阳五行,看重风水,用木材暗合了“生生不息”的寓意。
11楼:匿名用户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
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
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
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
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
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
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
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12楼:匿名用户
中国人比较聪明,石头的房子住起来多不舒服啊!木头做的房子冬暖夏凉,就是不太环保.得砍树.
中西方宫殿的区别
13楼:济南的清真寺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而古罗马宫殿,古埃及宫殿,为什么都是石头做的
14楼:薤露阳阿
古埃及没有太多树。建筑用的木材都要从黎巴嫩进口雪松。相反,尼罗河谷地两边都是山体,特别是东部,有很多石料产地。埃及人用石头完全是因为材料特别方便,而尼罗河运输也比较方便。
罗马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早期的时候罗马的建筑是木制的,主要受伊特鲁里亚建筑的影响。后来希腊文化传入,罗马人才开始用石头。这个时候罗马人用的石头是本地的石头,不够“高贵”,因此还刷白色涂料去“伪装”成希腊风格的“大理石”......
大概公元3世纪左右,罗马人开始用“混凝土”拉丁语是opus caementicium。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雄伟的罗马建筑,比如竞技场、万神殿等好像是石头的,但是实际上都不是石头的。当然了罗马人在混凝土建筑外边儿也贴石头,还是为了“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