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如何表现日本枯山水

2020-11-21 15:11:47 字数 5015 阅读 1063

1楼:匿名用户

首先你要理解枯山水是什么概念- -、

然后对于一个地块,想好大致的方案。然后进su里去推敲。

用sketchup软件怎样做出枯山水式景观效果来。求大神帮助

2楼:登哥

这个主要还是看模型的配景,可以拿张网上的枯山水学着搭配,注意石头的摆放情势,周边植物的层次造型等等,最后就是模型贴图1定要好好贴了,网上没得现成的贴图就自己绘制,这点也只能说这么多了,还得要你自己实际多操作 查看原帖》

枯山水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3楼:种花家的小米兔

庭园与建筑的联系极为密切,两者在空间上互相渗透、延伸,小面积的庭园内容极简约。以沙代水,以石代山,往往是一组或者若干组石景,白沙或者绿苔铺地,配置少量的乔灌木。

此外别无他物,人不能进入庭院,只可以从旁观赏犹如大型盆景,即后期的枯山水,石景的平面布局大体上按照直线与三角形相综合的规律,立体构成则以三石一组为基本单元。

枯山水对于植物非常讲究。枯山水在营造时很少使用开花的植物,为的是观摩它的禅宗人员能够保持平静,安心参悟,而其它的一些植物则需定期剪修,让它以一种姿态延续下去。

意境深远。如同中国古典园林一样,园子的建造也寄托了精神情怀在里面,而日本的枯山水则侧重表达了质朴,空灵的意境,所以枯山水更像是日本禅宗抽象出来的产物。

4楼:海口号

枯山水源于日本,多见于禅宗寺院。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些枯山水甚至排除了草木。其主要特点,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

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

枯山水又称假山水(镰仓时代又称乾山水或乾泉水),是日本园林独有的构成要素,堪称日本古典园林的精华与代表。日本人好做枯山水,无论大园小园,古园今园,动观坐观,到处可见枯山水的实例。枯山水之名最早见于平安时代的造园专著《作庭记》,不过这时所言的枯山水并非现在通常所指的那种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枯山水,而仅仅指无水之庭。

不过那时的“枯山水”已经具有了后世枯山水的雏形,开始通过置于空地的石块来表达山岛之意象。真正的枯山水还是起源于镰仓时代,并在室町时代达到了极至,著名的京都龙安寺庭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古典园林的影响非常深刻,几乎各种园林类型都有所体现,无论是舟游、回游的动观园林,还是枯山水、茶庭等坐观庭园,都或多或少的反应了禅宗美学枯与寂的意境。

不过这些庭园形式当中将禅宗美学的各种理念发挥到极至的,还是当属枯山水。虽然日本禅宗庭园的另外一大分支茶庭虽然也简洁、纯粹、意味深远,在表现禅宗枯寂的哲学意境和极少主义的美学精神上也堪称绝妙,但在写意手法上并不突出,其庭池花木的布置是为了营造一种淡泊宁静的“悟境”,而非隐喻自然山水。

日本由于南北纵长三千多公里,其气候地形较多变,四季分明,人民生活的侧重点随季节更替,季节的微妙变化赋予日本人民对变化的极度敏感。日本植物生命的季节性变化不仅给花道带来灵感,还让人们产生 时世无常 之感,这种精神随即被融入茅道精神。茅道精神实际正是禅宗哲学的基础。

日本园林设计师兼禅宗法师枡野俊明就认为,园林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居地。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日本列岛虽然在一个相对较为单一的环境下发展,但在文明萌发的初期就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明显影响。这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构成了日本审美文化的特点。枯山水是可看作日本脱胎于中国园林的延伸,很大程度上贯穿着日本“朝花夕落”以及对于“岛屿生存忧患”的意识,充满了对生命早逝的悲哀,以及大和民族对“死寂”的世界观,佛教的观点,其实也是一种依托,可以这样思考,同是大乘佛教的中国园林,同是“一花一世界”的抽象理念的寺庙园林。

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是基于生理快感的,因此具有较浓重的生命意识、现实主义精神和功利色彩,是喜乐的;日本人的审美心理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泛神宗教式的崇拜,多少带有一点悲观色彩,这是二者最为典型的区别

禅宗美学终究是**于悲观主义的佛教美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幻论的痕迹,因此其对于现实世界仍然是一种消极的、虚妄的态度。禅宗美学表达的是一种枯与寂的意念,是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再绚丽的美都是虚妄的幻象,都是万物轮回中的短暂的存在。

当美好的事物趋于消亡的时候,这种美丽又是多么绚烂旖旎,多么哀挽和虚幻!当人们用诗画庭园等方式将这些易逝的美“永恒”的保留下来的时候,这种“永恒”反倒更添对尘世眷恋的哀愁,要想摆脱这种轮回之苦,惟有进入那种枯与寂的境界,那种摆脱一切人世间欲念羁绊的境界——佗。因此我们无法从日本禅宗庭园中感受到那种至乐之象,而是一种哀怨与枯寂之情,这种哀怨与枯寂之情是与佛教悲观主义的幻论美学和日本的物哀美学有着密切关系的。

上古的日本民族还保持着对自然泛神崇拜的信仰,因此对自然美有着朴素的亲近感。这种朴素的审美意识在后来江户时代的国学家们的总结下,就是“诚”的概念。

因此,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与及至——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

与传统园林相比,舍去水体等活跃要素的枯山水是凝固静止的,是“永恒”的,也是了无生气的。枯山水表现的是从自然之中截取的片断,将这种片断凝固下来,使其获得一种不变的“永恒”。这种“永恒”虽然至美,但也至哀。

枯山水一方面通过写意手法表现了自然山水的壮美,另一方面也通过凝固的“永恒”来时刻提醒观者这种美的无常与短暂,从而劝谕观者惟有认识并超越这种无常与短暂,摆脱尘世欲念的羁绊,方能达到永恒的精神存在(佗)。

日本枯山水发展至今,备受各国百姓欢迎,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就是可以省略空间和降低成本。这一点恰与日渐拥挤的现代都市的要求相吻合。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将这种艺术从寺院搬到现实社会中,在一些住家门前、公园里、展览厅内甚至越来越多的仿古餐厅中也不忘辟出一角,堆砌起独自的山水世界,既增加了艺术气氛,又拓展了空间。

5楼:风摧之木

枯山水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古代大陆文化 它同**、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这也与古代大陆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

编辑本段自律精神

13世纪时

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极深寓意

因此,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与及至——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

编辑本段建于京都

15世纪

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名的园林精品。而这里的“石庭”,据说是最具深意的一幅写意抽象画,它占地呈矩形,面积仅330平方米,庭园地形平坦。名为“虎负子渡河”的枯山水,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细卵石铺地所构成。

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但不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会看到其中一颗石头。石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纹。 龙安寺枯山水

交相调谐

同心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看似白砂、绿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纯色,从此物的色系深浅变化中可找到与彼物的交相调谐之处。砂石的细小与主石的粗犷、植物的“软”与石的“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态等,又往往于对比中显其呼应。

因其属眺望园,故除耙制细石之人以外,无人可以迈进此园。而各方游客则会坐在庭园边的深色走廊上——有时会滞留数小时,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龙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义。

编辑本段运动和韵律

河流中的岩石

你可以将这样一个庭园理解为河流中的岩石,或传说中的神秘小岛,但若仅从美学角度考虑亦堪称绝作;它对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等充分权衡,其总体布局相对协调,以至于稍微移动某一块石便会破坏该庭园的整体效果。

通过巧妙地运用

由古岳禅师在16世纪设计的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东北庭,通过巧妙地运用尺度和透视感,用岩石和沙砾营造出一条“河道”。这里的主石,或直立如屏风,或交错如门扇,或层叠如台阶,其理石技艺精湛,当观者远眺时,,其理石技艺精湛,当观者远眺时,分明能感觉到“水”在高耸的峭壁间流淌,在低浅的桥下奔流。

编辑本段“枯山水”庭园细部小品营造

1.须弥山石组

景石分作九个山头来象征须弥山:佛教的宇宙观倡导天动说,据说须弥山被视为世界中心的高山,按风轮、水轮、金轮的顺序叠为三层。相传它是一座了不起的圣山,可以保佑万物的平安。

2 石灯笼

日语中有“净火”一词,是指神前净火,意味着用火去净化万物。每当人们在保留火种时就愈感到火具有的神奇魅力。人们不愿让这神圣的火种熄灭,就用笼去罩住它。

石灯笼罩住的圣火一般被置放在寺庙内,它后来演化为日本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元素。它预示着光明和希望,会给人带来好运。

3.龟岛、鹤岛

由六尊矮石按龟首、龟足、龟尾的形式组成龟岛 六景石(一鹤首石、两鹤羽石、两鹤足石、一鹤尾石)组成一个抽象鹤岛。据说,中国战国时代的帝王、霸王和武将都期望自己能成为仙人—— 能像仙鹤一样自由飞翔,像海龟一样潜入海底,并且还会长生不老。后来,这些愿望就作为象征寄托在龟鹤身上,以龟岛为例的虚幻想像以及对它的憧憬,成为一种蓬莱神话传人日本

4.石塔

原为佛教意义上的建筑。在古代印度,用石头垒砌成塔状以供奉佛舍利,以求平安。受佛教文化影响,日本也建造了许多石塔作为供奉。

江户时代以后,石塔便被作为古色古香的艺术品引入园林。石塔不仅美观,而且有镇宅一方之暗喻,还有驱灾避邪保佑平安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