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心中等待的梦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1)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马戴《落日怅望》诗歌鉴赏
2楼:
落日怅望
马戴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
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
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
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究竟起什么特殊艺术效果呢?细细玩味,是颇见匠心的。
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
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
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至今仍然能挑响我们心中的弦索。
该文章**[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edudo.***/ziyuan1/uploadfile/0612/502.asp
求马戴的《落日怅望》的翻译
3楼:芸影菲香
天还未亮,诗人就陷入了纷扰喧闹的冗务,一直埋头忙到傍晚,还没有止息。所以,当他于落日清阴之中,返回住所,东窗高枕,悠然仰卧的时候,不禁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从尘杂纷冗、车马喧闹中抽身出来,目睹一轮红日徐徐隐沦,脉脉清阴洒满大地,诗人心中唤起的情怀,该是多么恬淡,多么惬意!
诗人接着写道,槐树叶儿飘零,树干渐渐枯瘦,其坚劲瘦硬之质,好像被捆得紧紧的一样;秋菊沐浴着晶莹的露水,迎风招展,含苞开放了,就可以采摘了。
诗歌鉴赏 《落日怅望》马戴
4楼:匿名用户
1。因为思乡,“辞家久未还”。顿生游子客居之苦。
2,诗人在写景的手法上别具特色,先拿孤云归鸟作比兴,牵到自身的思乡之情。接着以微阳乔木秋山等意象,烘托出一派惆怅沉重的景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中心句,以“恐惊”二字写出自己漂泊已久,年华逝去的悲哀……
说真的,我真喜欢马戴的诗。
5楼:匿名用户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
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
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
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究竟起什么特殊艺术效果呢?细细玩味,是颇见匠心的。
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
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
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至今仍然能挑响我们心中的弦索。
关于古诗《落日怅望》马戴
6楼:走猫步的企鹅
(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2)角度举例:
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求纳兰性德《采桑子》、马戴《落日怅望》的翻译
7楼:苃哈
采桑子 纳兰性德
谢家庭院残更立,
谢家的庭院残破的树立着,
燕宿雕粱,
燕子住在雕花的屋梁上,
月度银墙,
月亮的光辉照在墙上,好象把墙壁度上了**,不辨花丛那瓣香。
分辨不出花丛中哪瓣花散发出来香味。
此情已自成追忆,
这情已经只能成为追忆了,
零落鸳鸯,
分散的鸳鸯,
雨歇微凉,
雨后有点冷,
十一年前梦一场.。
原来发生在十一年前的事就象做了一场梦。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也片时可达。
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思考为何停留在这里,离家很久还没有回去。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徘徊水边却不敢临流照影,害怕照见自己的容颜不复平昔而心惊。
8楼:七巧青葙
采桑子 纳兰性德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粱,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瓣香.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译文 谢家的庭院残破的树立着,燕子住在雕花的屋梁上,月亮的光辉照在墙上,好象把墙壁度上了**,分辨不出花丛中哪瓣花散发出来香味。
这情已经只能成为追忆了,分散落下的鸳鸯,雨后有点冷,原来发生在十一年前的事就象做了一场梦。
注释:那应该是对往日情感的缅怀。
阅读[唐]马戴的《落日怅望》①一诗,完成小题。(6 分)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②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
9楼:谢晋宇
小题1:微阳抄下乔木,远烧入秋山。(1分)。
小题1:“烧”运用了比喻、夸张、化
静为动、借景抒情(一点即可)(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的灿烂、火红(1分)(大意相同即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1分)。
小题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1分);年华渐老、感时伤逝,惆怅落寞。(可从尾联得到答案)。(1分)。
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