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华章mba考前培训
最近降温,随着寒流而来的,是接连不断的裁员消息带来的就业焦虑,8月,美团、拉勾爆出裁员信息;10月, 阿里、京东等企业也不同程度“缩招”。上个月,富士康又被爆出裁掉34万人。这是多么震惊的数字,危机来得让人措不及手。
大裁员环境下,永远不要假设危机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每个人都要做好被裁的准备。
有一句话讲的很好:打败你的,永远是你看不见的对手。现在面临大面积的裁员就是因为ai的迅速发展,ai带来的不止是繁荣,同时也伴随着危机与挑战,大部分工作将会被机器人替代。
从下面这张图里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到底哪些会被ai替代的人群,哪些又是ai难以取代的。
不会被ai替代的人群
一想到裁员,我们可能首先想到会先被裁员的是那些快递小哥、门童、酒店前台类等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所以一旦裁员,这些人首当其冲。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像这类工作,工资低,有需要一定的沟通互动能力,灵活性很大,所以根本不值得用ai去替代工作。
那ai到底会替代哪些工作?
1.重复性劳动,特别是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地方完成的工作,不需与人进行大量面对面交流的工作(如数据输入、装配线检查)
2.有固定台本和对白内容的各种互动(如客户服务、**营销)
3.相对简单的数据分类,或思考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完成识别的工作(如文件归档、作业打分、名片筛选)
4.在某公司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工作(如银行理财产品的**推销员、某部门的会计)
我们明显可以看出,ai替代的就是一些简单的,可重复的工作,很多白领以为自己工作稳定,不会被裁,反而去担心快递小哥他们会失业,殊不知最先担心的应该是自己,这些简单可重复性的工作,机器完全可模拟作业,而这部分白领的工资相对不低,所以替代的可能性极大。
那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工作类型又有哪些?
1.创意性工作(例如,医学研究员、获奖剧本作家、公关专家、企业家、艺术家)。 人工智能不擅长提出新概念,所以创作型的工作ai是无法进行的。
2.同理心/人性化工作(例如,社工、特殊教师、婚姻顾问),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情商。人们也不愿“信任”机器,让机器来处理人性化任务。
3.复杂性/战略性工作(例如,首席执行官、谈判专家、并购专家),需要了解多个领域并需要进行战略决策的工作。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即使是理解常识也很困难。
李开复说:”未来人类只剩下两类工作,创造型和关爱型。”以上言论绝非危言耸听,发展这些能力是应对未来的重中之重。
而我们都知道,艺术类工作从小开始就是需要培养的,我们大部分人无法在短时间内去重新学习掌握的,我们只能在复杂性/战略性工作上面更进一步。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只能朝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发展。所以像pr、ceo这些职位你说是能被ai所替代的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不想被ai替代、被这个社会所淘汰,那只能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占据高位,保持旺盛的学习力,并不断尝试新鲜事物。接纳变化、死磕目标、持续成长,这才是不被ai所淘汰的正确之道。
未来十年,哪些职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2楼:百度用户
2016年,是人工智能元年。
这一年,谷歌alphago在围棋大战中战胜人类顶尖棋手李世石,微软研发的人工智能设备echo的语言理解能力击败人类,ibm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watson仅用时10分钟首次确诊人类罕见白血病。
2017年,是人工智能爆发元年。
那么,我们自然要问了,2018年是什么年?答案是......
狗年!不过,人工智能时代正式到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从资本的蜂拥而至就能看得出来。
据pitchbook统计,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共获得风险投资超过108亿美元。过去十年来,该领域的风险投资大幅增长:2010年投资不足5亿美元,2016年达到57亿美元,而2017年投资额较2016年增长了接近一倍。
人工智能已经来了,而且它就在我们身边,几乎无处不在。但是,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吗?我们真的准备好与人工智能共同发展了吗?我们该如何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
在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中,开复大哥就为我们详细论述了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避免被ai淘汰。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这个词乍听起来挺高大上,这可能会让你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则对话:
哈哈哈...这是我和微软智能助理小冰的对话,是不是很有意思?而这背后来则自于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再比如我工作的地方,深圳阿里中心,上下班不用门禁卡,出入闸口装有高分辨率的摄像头,只需提前拍好**上传,之后即可实现“刷脸”进出,这背后便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功劳。
还有大家都在看的今日头条,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7亿用户,为什么这么火爆?原因就在于其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它可以“聪明”地归纳每个人看新闻时的不同习惯、爱好,从而给不同用户推荐不同的新闻内容。
总之,人工智能并非像你认为的那样高大上,它已经在我们身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几乎无处不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智能推荐、自动驾驶等等技术都属于人工智能。
那么,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显然,我们需要一个定义:
ai就是根据对环境的感知,做出合理的行动,并获得最大收益的计算机程序。
在书中,作者对ai领域较为常见的5种定义进行论述,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上述定义最为合理,同时这也是维基百科使用的综合定义。
这个定义说明什么呢?说明ai并不是与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与人类思考方式相似、与人类行为相似或者外形上与人类相似的机器人,ai的本质,是计算机程序。
第三次ai热潮:有何不同?
2016年3月,alphago大战李世石掀起了第三次ai热潮,一时间似乎人人都在谈人工智能。但是,注意了,这并不是人机对弈第一次激起公众的热情。
1997年ibm的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的那一天,全世界科技爱好者奔走相告的场景丝毫不比今天人们对alphago的追捧逊色多少。再往前看,1962年,ibm的阿瑟萨缪尔开发的西洋跳棋程序就战胜过一位盲人跳棋高手,那时,报纸也在追捧人工智能,公众一样对智能机器的未来充满了好奇。
我们来看稍微回顾一下这个过程。
第一次,当跳棋程序战胜人类,公众反应:哇!好厉害!
人工智能牛逼!可没过几年,习惯了计算机会下简单棋类的公众又说:下个跳棋有什么了不起?
有本事去下无比复杂的国际象棋试试?
第二次,当国际象棋程序战胜人类,公众又反应:卧槽!666!人类要灭亡了!可没过几年,公众又习惯了,他们说:下个象棋算什么智能?有本事去下奥妙无穷的围棋试试?
第三次,就是2016年,围棋程序战胜人类,公众反应如何?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网上流传着一幅“人工智能发展成熟度曲线”,生动地展示了上述发展历程。
那么,这次的ai热潮还会和之前两次一样吗?经过一两年的热炒之后再次不可避免地归于沉寂?
答案是:不一样。(bgm,起~)
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提到的:
今天的人工智能是“有用”的人工智能。和前两次ai热潮相比,这一次人工智能复兴的最大特点,就是ai在多个相关领域表现出可以被普通人认可的性能或效率,开始在产业界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为何此次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如此巨大的跨越?如果说第一次ai热潮是“图灵测试”的小打小闹,第二次ai热潮是语音识别的初步试水,那么第三次ai热潮便是“深度学习”的大展拳脚。
语音识别系统在近年来突飞猛进,技术上只有一个原因――深度学习!而在机器视觉领域,2014年在image***竞赛中第一次超越人类肉眼识别准确率的图像识别算法也是深度学习的杰作!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那什么是深度学习?说实话,这个技术太过牛逼,我无法一两句就给你解释清楚,不过我可以举一个通俗点的例子来辅助你理解。
比如机器视觉,假设你要让计算机识别出吴彦祖的样貌,也就是说你输入任意一张吴彦祖的**,计算机会自己输出“这个人是吴彦祖”,怎么做到呢?
第一步,你需要先给计算机提供一些吴彦祖的**,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比如鼻子很挺,那么计算机就知道了吴彦祖的一个特点,鼻子挺!
但是单单这个特点是不够的,这时候你给计算机一张古天乐的**,它可能也会把他认成吴彦祖,因为古天乐鼻子也挺。
不过你如果再给计算机多输入一些吴彦祖**,这些**中吴彦祖很白,于是计算机就知道了,吴彦祖不仅鼻子挺而且**也白,那么再输入古天乐**它就不会把他认成吴彦祖了,因为古天乐不符合**白的特点。
这个过程就是机器学习,计算机根据你输入的**,不断确认吴彦祖的长相特点,你输入的**越多,计算机调优过程越多,最后识别准确率就越高。
阿里双十一海报ai设计师“鲁班”,基于几千万张海报的深度学习,练就了一天4000万张海报的惊人速度;alphago zero三天时间内左右手互搏3000万局,无师自通100:0击败了alphago。
所以,第三次ai热潮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除了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之外,也离不开大数据的成熟应用。可以这么说,深度学习携手大数据引领了第三次ai热潮。
人工智能会导致人类大量失业吗?
前不久,《纽约客》杂志一张封面图刷爆朋友圈:
封面上,人类坐地行乞,机器人则扮演施予者的角色,意指明显――在未来社会,人类的工作机会被不断进化的机器人剥夺,从而沦为了流落街头的弱者。
人类的工作真的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这很难说。或许目前我们暂时还看不到大范围的工作被取代,但技术浪潮的趋势不可逆转。
本书作者在2016 wise独角兽大会上就提出了以下观点:
未来十年出现最多的独角兽公司肯定是人工智能公司。十年后,世界上90%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尤其是,翻译、记者、助理、保安、司机、销售、客服、交易员、会计、保姆等工作。
此外,作者在书中还给出了一个判断工作是否容易被ai取代的“五秒钟准则”。
一项本来由人从事的工作,如果人可以在5秒钟以内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全部或部分取代。
比如传统意义上的**交易员,他们所做的工作,只是根据买家或卖家的指令完成实际的交易操作;比如汽车司机,驾驶汽车的时候,人类司机根据路况所做出的判断,其实都是人脑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完成,并立即做出反应的。
反之,如果你的工作涉及缜密的思考、周全的推理或复杂的决策,每个具体判断并非人脑可以在5秒钟的时间内完成,那么,以目前的技术来说,你的工作是很难被机器取代的。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了,未来十年90%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即将面临大量失业?
事实上,工作被取代与人类失业是两个概念,虽然我们大部分工作会被ai取代,但将会有其他更多类型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
当我们谈论技术进步是否会让人类系统性失业时,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马车。19世纪末的伦敦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出租马车是城市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出门打“马的”是城市一景。
而当汽车被发明出来,人们不坐马车了,马车夫去哪了?显然,汽车发明带来的新岗位会不断涌现,首先机器就需要有人制造和维护,汽车带来的工作岗位,比消灭的马车夫要多得多。不信你看现在有多少工作岗位是十年前已经存在的?
因此,技术发展将造成一部分简单工作、底层工作的消失或转变,但由此也会催生更多新型的、更需要人类判断力和创造力的工作类型。
总之,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取代诸多人类的工作,但人类并不会因此面临大量失业。我们只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就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