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同志我是
腊月二十九 下午瓶子打碎了,就放在地上好好的,上面掉下几卷卫生纸就给打破了 ,打破了就 打破了 ,岁岁平安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除夕夜按习俗分别应干什么?
2楼:小酒馆花间
1、腊月二十三
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
2、腊月二十四
扫尘日,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虽说“二十四,扫尘日”,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中国一些地方,每年从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
3、腊月二十五
这一天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
4、腊月二十六
这一天要杀猪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
5、腊月二十七
中国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
6、腊月二十八
腊月二十八的中国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中国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7、腊月二十九
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叫小除夕,中国民俗文化。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8、除夕
又称腊月三十,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这一天主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祭祖、贴门神、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送财神等。"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关于腊月二十三的民谣:
山西省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过年歌谣:
一是“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
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3楼:匿名用户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
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是岁终之月,也是迎春之月,许多民俗活动都在腊月盛行,虽然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但大都与迎春有关。
首先是腊八节,有关腊八节的传说很多,但与迎春没多大关系。就天津和冀北部分地区的习俗来说,过了腊八之后就可以扫房了,扫房即大扫除,这和过春节有关。即使是平常很干净的屋子也要这样做,依稀记得小时候老人说过,扫房不仅是搞卫生,还有扫去一年的灰气(晦气)之意。
想想也是这个道理,住了一年的房子,哪能没发生一点不顺心的事呢?一番大扫除,窗明几净,壁洁地清,屋子亮堂,心里豁亮,自然也添了几分的舒畅,于是那些不管是灰气还是晦气也都统统一扫而光了。
扫房也许是迎接春节的序幕。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腊八过后半个月就是腊月二十三了,有的地方管这天叫“小年”。在我们老家,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有谚语说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这天晚上,各家把供奉在锅灶旁边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神像请下来(就是揭下来,但不能说揭),换上一张新的,再点一炷香,供上一盘糖瓜。旧神像拿到院子里化(烧)了,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就此**,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的工作去了。为了让二位神仙在天宫慎言,还要有一副对联,曰“上天言好事 回宫降吉祥”,意思是到了天宫要说好话,回来时带回好运气。
供奉的糖瓜是糖做的,很黏,就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要随便说话,言多有失,少说为佳。
祭灶之后,就算正式进入年关了,人们开始集中筹备年货。
“腊月二十七,宰羊又杀鸡”。到了二十七,也就到了“年根”了,仿佛听到了春节的脚步声。早些年过春节,老百姓盼的就是“过年解馋”,平时都省吃俭用,别说吃肉,就是吃白面也不是天天都能吃的,通常粗茶淡饭填饱肚子也就不错了,所以,就等到过年时大开“荤戒”。
那时没有养殖专业户,一般都是自家养的猪羊鸡鸭,到腊月二十七就开宰了,上等的肉卖了换钱,次一点的肉和下水什么的,留着自己吃。
“二十八把面发”。大年三十之前,要蒸出好多吃食,有馒头,枣糕,丝糕(发糕),包子,黏糕,还要蒸些小猪小鼠之类的面食。二十八这天要发几大盆面,放在热炕头上捂好,温度高点面起的快,到晚上就可以蒸了。
蒸面食,最讲究的是蒸上供馒头,面要发的好,蒸出来要白,圆,没裂纹。除了上供的馒头要等到过了年揭供之后才能吃之外,其它面食就可以边蒸边吃了。记得最深的,是那大大的肉包子,刚出锅热气腾腾,香的不能说。
不知现在再吃那时的肉包子,是否还是那个味道?
“二十九贴‘倒酉’”。贴倒酉就是贴对联。“酉”字,古代原本是指一种盛酒的器皿,后来为什么演变成贴对联的代称无从考证,但小时候在老家过年,发现这个“酉”字总是被贴在器物上,如农具、箱柜上。
把它说成“倒酉”,兴许是与“倒福”(取意:福到了)一个意思。贴对联都在二十九的上午,没有统一的时间规定,但一般都在10点左右。
到中午出去看吧,各家大门上都是红彤彤的大对联。尤其那些斑驳不堪的大门,大红对联更是显眼,再加上“春回大地 万象更新”的联文,确实让人感到春天来了。
腊月三十是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4楼:南北浮生
二十三到除夕属于年前习俗,大致分为忙年和岁除两部分。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
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新年的年俗: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回娘家”。
正月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正月初五是祭财神的日子,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正月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正月初七是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
5楼:匿名用户
腊月歌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
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是岁终之月,也是迎春之月,许多民俗活动都在腊月盛行,虽然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但大都与迎春有关。
首先是腊八节,有关腊八节的传说很多,但与迎春没多大关系。就天津和冀北部分地区的习俗来说,过了腊八之后就可以扫房了,扫房即大扫除,这和过春节有关。即使是平常很干净的屋子也要这样做,依稀记得小时候老人说过,扫房不仅是搞卫生,还有扫去一年的灰气(晦气)之意。
想想也是这个道理,住了一年的房子,哪能没发生一点不顺心的事呢?一番大扫除,窗明几净,壁洁地清,屋子亮堂,心里豁亮,自然也添了几分的舒畅,于是那些不管是灰气还是晦气也都统统一扫而光了。
扫房也许是迎接春节的序幕。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腊八过后半个月就是腊月二十三了,有的地方管这天叫“小年”。在我们老家,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有谚语说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这天晚上,各家把供奉在锅灶旁边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神像请下来(就是揭下来,但不能说揭),换上一张新的,再点一炷香,供上一盘糖瓜。旧神像拿到院子里化(烧)了,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就此**,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的工作去了。为了让二位神仙在天宫慎言,还要有一副对联,曰“上天言好事 回宫降吉祥”,意思是到了天宫要说好话,回来时带回好运气。
供奉的糖瓜是糖做的,很黏,就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要随便说话,言多有失,少说为佳。
祭灶之后,就算正式进入年关了,人们开始集中筹备年货。
“腊月二十七,宰羊又杀鸡”。到了二十七,也就到了“年根”了,仿佛听到了春节的脚步声。早些年过春节,老百姓盼的就是“过年解馋”,平时都省吃俭用,别说吃肉,就是吃白面也不是天天都能吃的,通常粗茶淡饭填饱肚子也就不错了,所以,就等到过年时大开“荤戒”。
那时没有养殖专业户,一般都是自家养的猪羊鸡鸭,到腊月二十七就开宰了,上等的肉卖了换钱,次一点的肉和下水什么的,留着自己吃。
“二十八把面发”。大年三十之前,要蒸出好多吃食,有馒头,枣糕,丝糕(发糕),包子,黏糕,还要蒸些小猪小鼠之类的面食。二十八这天要发几大盆面,放在热炕头上捂好,温度高点面起的快,到晚上就可以蒸了。
蒸面食,最讲究的是蒸上供馒头,面要发的好,蒸出来要白,圆,没裂纹。除了上供的馒头要等到过了年揭供之后才能吃之外,其它面食就可以边蒸边吃了。记得最深的,是那大大的肉包子,刚出锅热气腾腾,香的不能说。
不知现在再吃那时的肉包子,是否还是那个味道?
“二十九贴‘倒酉’”。贴倒酉就是贴对联。“酉”字,古代原本是指一种盛酒的器皿,后来为什么演变成贴对联的代称无从考证,但小时候在老家过年,发现这个“酉”字总是被贴在器物上,如农具、箱柜上。
把它说成“倒酉”,兴许是与“倒福”(取意:福到了)一个意思。贴对联都在二十九的上午,没有统一的时间规定,但一般都在10点左右。
到中午出去看吧,各家大门上都是红彤彤的大对联。尤其那些斑驳不堪的大门,大红对联更是显眼,再加上“春回大地 万象更新”的联文,确实让人感到春天来了。
腊月三十是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