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高烧
相 鼠相鼠有皮,
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运用了对比,反讽的手法,意在讽刺统治阶级的嘴脸连老鼠也不如。
《诗经》表现手法有哪三种
2楼:匿名用户
《诗经》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2、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3、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扩展资料
从文学发源的整个过程来说,兴是早期诗歌的特征;从诗歌作者的层次来说,它是民歌的特征;如从创作方式来说,它是口头文学的特征。
采用兴的手法的作品多在《国风》之中。汉代以后,虽《诗经》被视为经典,比兴之法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但如同《诗经·国风》一样单纯起韵的兴词并不见于文人的创作;而从引发情感的事物写起的兴,同比和赋的手法很接近。
前人用赋、比、兴来概括《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精到。但对《诗经》“赋”这种表现手法注意得不够,在兴和赋、比的关系上也一直未能划分清楚。
再就是将比、兴看作诗的特征的主要体现。这是将《诗经》中的“比兴”和后代的“比兴”混同之故。其实,对《诗经》中赋法的研究,应是**《诗经》艺术手法的重要方面,这同古代文论史上**“比兴”概念的流变是两回事。
3楼:花开两岸
赋、比、兴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4楼:左绕三圈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经的三种写作手法诗经有哪三种描写的手法
5楼:天蝎绿色花草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
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
《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6楼:匿名用户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大抵《国风》多用比兴,《大雅》多用赋法。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性。
《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七月》写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宛如一幅幅用美的民俗生活画。
什么是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并举例子
7楼:玉卿天下
赋、 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是《诗经》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后世的影响颇 大。最早提到“ 赋、比、 兴”的是《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 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这里的“六诗”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类乐歌。汉代 《毛诗序》将“六诗”改称“六义”。后人将“赋、比、兴”视为《诗经》的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
一、赋赋的本义是贡赋,“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①。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之时必须开具清单 ,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时按清单点收。贡赋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 排列于神位之前。
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排列。从此,“赋”成为一种语言 文字的表达方式,以“直接铺陈”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郑玄注《周礼· 春官·大师》之“六诗”是将“赋”解释为“铺”,“直铺陈”。
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疏解《毛诗》 大序时认为“赋则直陈其事”,“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一直到朱熹对“赋”进 行简单明了的解释才有了定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②。赋就是铺陈直叙。
《诗经》中赋 的手法在雅、颂诗中出现较多,如《小雅·六月》叙述周宣王命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中兴王室的 事件,诗中叙述了出师前部队的准备情况、出征的原因和时间、战士奔赴战场抵御外敌的战况、征 战完毕部队凯旋车马安然无恙的情况。运用赋的表现手法将整个事件叙述详尽。又如《周颂·良耜 》,是周王于秋收后祭祀祖先神灵的乐歌。
全诗二十三句,首十二句描写农夫在田间耕种的情况; 次七句极力铺陈丰收的盛况;末四句描写祭祀报神,点明主题。通过详细的叙述,表现农民劳作的 辛苦和丰收的喜悦。在国风中赋的手法也有不少,例如《豳风·七月》和《卫风·氓》。
《七月》 叙述了农民一年到头为了主人的“温”和“饱”而辛苦劳作的过程,描绘出了一幅完整而形象的农 业社会的典型画面,通过叙述描写,再现了农民们勤劳朴实的性格。《氓》叙述弃妇的恋爱、婚变 和决绝的过程,反映了上古时期女子的低下地位和不幸命运。朱熹对于“赋”的解释虽简单,但过 于平乏,缺少诗歌的意境美。
宋人李仲蒙提出“序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③。“情尽物” ,是指诗人将情志寄寓在所描述的客观物象之中。这种解释就使“赋”不仅具有直陈其事的作用, 而且可以在平铺直叙之中包涵诗人的情感,使得诗歌充满意境美。
如《小雅·出车》,作者就是通 过“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的景物描写,寄寓了战士凯旋时的欢乐心情。又 如《小雅·渐渐之石》通过出征将士对路途漫长艰险和征程中出生入死的描写,表现了将士对战争 的厌恶。
尤其是末章描绘的反常自然现象衬托出将士行役在外,有家室而无暇顾及的痛苦心情。再 如《王风·君子于役》描述的是日落怀人的真情实境:日暮西山,余辉暗淡,思妇望着牛羊归圈、 鸡入于窝的自然景象不禁想起行役在外的丈夫,内心的忧伤更加浓郁。
黄昏时人畜纷归之景与女主 人孤寂焦虑的痛苦心情构成了含意深邃的艺术境界。方玉润评曰:“傍晚怀人,真情实境,描写如 画。
晋、唐人田家诸诗,恐无此真实自然。”④我们可以看出,赋中有情,赋中有景,构成了含蓄 深邃的美学境界。
二、比朱熹《诗集传》中提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比”就是譬喻。“ 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⑤不能把“比”仅仅看作是一种普通的表现手法, “比”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将内在情感外化,赋予主观情感审美形态,创造出诗歌的意境美。《诗 经》中运用比的手法很多。如《卫风·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卫风 ·伯兮》用散乱的蓬草比喻女人的头发,表达思妇对征人的思念;《卫风·硕人》中形容大美人卫 侯夫人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连用了四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比喻 ,活化出一个美人的形象。
以上几篇诗歌只有一句或者几句用比,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诗经》 中有的诗歌却是全篇用比,通篇“以彼物比此物”,如《周南·螽斯》全诗三章,以蝗虫的繁殖力 强和群聚不散的特点来比喻多子多孙,用以祝福子孙昌盛。《魏风·硕鼠》共三章,均采用比喻手 法,把统治者比作专门坑害人的大田鼠,揭露出他们贪婪、残忍的本质,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反 抗情绪和浓郁的浪漫色彩。
又如《小雅·鹤鸣》,王夫之评此诗曰:“《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 体,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创调也。”⑥全诗两章,连用五组比喻,表现招贤纳士的政治主张。
比 的类型也很多,现代修辞将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在《诗经》中都有体现。明 喻,《诗经》中的明喻大都用“如”来作比喻词,“诸言,‘如’者皆比辞也。”⑦例如《大雅· 卷阿》:
“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用白玉制成的纯洁高贵的玉器来比喻周王高尚纯洁的品 质。《卫风·伯兮》:
“自伯之东
诗经.相鼠的解释
8楼:匿名用户
解释:你看这黄鼠还有皮,人咋会不要脸面。人若不要脸面,还不如死了算啦。
你看这黄鼠还有牙齿,人却不顾德行。人要没有德行,不去死还等什么。
你看这黄鼠还有肢体,人却不知礼义。人要不知礼义,还不如快快死去。
原诗:国风·鄘风·相鼠
先秦:佚名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出自:周 佚名《诗经·国风·鄘风·相鼠》
扩展资料
《诗经》中写到“鼠”的有五首,除此诗外,其他四首都是直接把鼠作为痛斥或驱赶的对象,确实“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自古而然。
而此诗却有所不同,偏偏选中丑陋、狡黠、偷窃成性的老鼠与卫国“在位者”作对比,公然判定那些长着人形而寡廉鲜耻的在位者连老鼠也不如,诗人不仅痛斥,而且还要他们早早死去,以免玷污“人”这个崇高的字眼。
此篇三章重叠,以鼠起兴,反覆类比,意思并列,但各有侧重,第一章“无仪”,指外表;第二章“无止(耻)”,指内心;第三章“无礼”,指行为。
三章诗重章互足,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是《诗经》重章的一种类型。此诗尽情怒斥,通篇感情强烈,语言尖刻;每章四句皆押韵,并且
二、三句重复,末句又反诘进逼,既一气贯注,又回流激荡,增强了讽刺的力量。
《诗经·国风》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和对劳役、兵役的痛苦与反感。例如《豳风·七月》描述了农奴被剥削、压榨,终年辛勤劳动和痛苦和生活。《魏风·伐檀》揭示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对不劳而食者提出了质问和**。
《魏风·硕鼠》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国风》亦表现爱国主义情操和对统治阶级丑恶行径的揭露。如《秦风·无衣》反映战士们在国难当头为保卫家园,慷慨从军,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