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是怎么支撑蜀国的

2020-11-20 05:10:01 字数 6102 阅读 3919

1楼:匿名用户

刘禅不像大家想的那么无能,他是识时务,他知道以蜀国的实力不可能跟魏国抗衡。诸葛死后姜维数次发兵北伐都失败了,更使刘禅下决心不能在魏国敌对了。而且蜀国n次北伐国力衰弱,从**到老百姓都厌恶战争,所以邓艾一来刘禅根本没法抵抗,他也不想抵抗。

但他投降绝不是说明他就是无能之辈,刘备的儿子差不到哪去,治理个蜀国还是搓搓有余的。

2楼:匿名用户

诸葛亮死后 蜀国仍存在了30余年 10年蒋琬 10年费祎 10年姜维 说姜维北伐 其实在前20年都受到了这两个人的牵制 没有大的成效 但前20年中 蒋费二人都是有才的大臣 可以保证蜀国的安全与稳定 后来姜维当权 他改变了蜀国的防守策略 不再用刘备在汉中的严防死守 而是采取重点防御 这就导致了蜀国最后的灭亡

诸葛亮死后刘禅是怎么支撑蜀国30年的?魏国实力雄厚,两百多万军队,打蜀国十几万要打30年?而且当时

3楼:匿名用户

魏国那来的两百多万军队?魏国最强盛的时候,常备军队最多也不过40万左右,这40万人又不能全用在对蜀国的战场上,当时魏国即要分兵对吴国,北方游牧民族那也要有一部分兵力留守,能用于对付蜀国的最多只有20来万,而蜀国只需要全力对付魏国,没有其他的战场需要分兵,能用于对付魏国的兵力大约在10万左右,蜀魏的兵力相差不是很大,再加上蜀国山高路险,关隘众多,易守难攻,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就因为道路太过险峻而导致几次北伐失败,蜀国难打出去,魏国同样也难于打进来,蜀国国力弱小,以一郡之地对抗魏国实在是难上加难,蜀国其实应该是被魏国给拖死的,30年时间里一直不停的北伐,以战养战,国力已经空虚,民众厌战情绪已经达到了极致,从后来刘禅在成都不战而降就可以看出,当时蜀国民众早就已经没有再打下去的心情了,都巴不得早点投降,结束战争呢。

4楼:蚌肉

兵多累将,人马多了不是那么好指挥的,疆域又大,实在不好控制。

5楼:俏葶葶

盛极必衰衰极必胜这是个因果循环的过程,古代使用现在人使用

能力不行的话,肯定会被取代,能力好的话肯定会坚持。

打仗的话也有个天时地利人和。

6楼:相忘於江湖之中

这就是说明了诸葛亮死后,姜维的北伐才是以攻为守

7楼:匿名用户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诸葛亮死后刘禅怎么能支撑蜀国30年的?日本被美国才打五年就彻底败了,魏国实力雄厚,打蜀国要30年 20

8楼:奶酷预备生

因为当时没有飞机导弹啊。。。而且还有一群虽然不如诸葛亮但是拿出去也上的了台面的撑着,再说了刘禅自己有没有才华还两说

诸葛亮死后刘禅是如何安葬他的?

9楼:漫阅科技

诸葛亮死后葬在汉中定军山下,殡仪从简,依山造墓,墓穴大小仅能容纳棺材,入殓时只穿平常人衣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诸葛亮安葬时,刘禅下诏祭奠,赠他丞相武乡侯的印信,并赐忠武侯的谥号。因而,后代就尊称诸葛亮为诸葛武侯。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又支撑了蜀汉二十年,他真的是昏庸无能吗?

10楼:程管理在路上

刘禅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显然固定了,很多人在看过《三国演义》后,都会认为刘禅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软弱无能,将父辈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白手相送,国灭后乐不思蜀。但是文学塑造多少都是有改变,带有作者主观思想的。

历史上刘禅17岁即位,在位40年(223年—263年在位)。诸葛亮234年病逝,可以看出,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又当了30年的皇帝。没了武侯的辅助,还能当如此久的皇帝,也不能说他全然昏庸无能。

其实诸葛亮辅助期间,我们可以从这句“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看出,当时的刘禅其实并没有实权,《三国演义》中两人产生间隙,被人挑拨离间诸葛亮权利过大也是事实。而在其独揽朝政的后30年中,刘禅不管是平定叛乱还是处理内政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决断。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这样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关于刘禅不战而降;白手送江山的行为,王隐在《蜀记》中讲:

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他是在权衡了各种利弊后作出的选择。

而司马昭试探刘禅,刘禅答乐不思蜀,更是常常被人们拿来嘲讽刘禅。都说了司马昭在试探他,难不成还要他回答,我必复国,卧薪尝胆啊,那还不分分钟被处死。这明明是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就是典型的机智狡诈。

11楼:匿名用户

刘禅并不是我们心中那样昏庸无能,不然他不能在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支撑蜀汉这么久了。可能是因为他的才能被刘备的卓越所掩盖。

12楼:这样啊

其实刘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昏庸无能,因为经过诸葛亮北伐,国力虚弱,却还能坚持二十年,是很难得的。

13楼:天真

刘禅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可能就是野心不大,只会看守家业,不会争夺天下,没有太大的野心。

14楼:南岸

刘禅知道,若是失去诸葛亮,蜀国会亡得更快,所以他心甘情愿地躲在诸葛亮身后,把权力交给他。

15楼:初夏之夜薇凉

刘禅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昏庸无能,不然也不可能在诸葛亮死后支撑国家那么多年。他在政事上也有自己的见解,也有所作为,只是他的很多光芒都被诸葛亮掩盖了而已。

16楼:言行一致

不,刘禅他不是真的昏庸无能,他只是为了保命,用装傻充愣的表现来掩盖自己,是一种大智慧。

17楼:国王车站

刘禅并不是一个真的非常昏庸无能的君主,他只是没有野心,并非是一点能力也没有。

18楼:【路过的小耀

这是大智若愚的智慧,刘禅不能说是明君,但是至少也是仁君,他的傻只是他为了求得生存的一种做法。

19楼:幸运的郑涵瑞

不是真的是昏庸无能,要不然他不能治理国家二十多年。

刘备死后,诸葛亮是怎样发展蜀国的?

20楼:手机用户

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军国大事先后全权委任于诸葛亮、蒋琬等人,自己没有什么表现。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刘禅无力把持国政,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蜀国逐渐衰败。后魏朝大举伐蜀,刘禅投降,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几年后去世。

刘禅,被刘备立为太子。刘备于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日驾崩,他于同年五月继位,改年号为“建兴”。刘禅庸碌无能。

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诸葛亮治理国政。几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国,均遭失利。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

蒋琬、费祎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而刘禅自诸葛亮死后,更加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连姜维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至此,蜀国的基础已大大动摇。

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魏将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进而逼近成都。这时,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还在剑阁驻守,毫无损伤。

后主一听敌军逼近,慌作一团,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议。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那里情况复杂,能否站稳没有把握。

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孙吴也日益衰弱,自身难保。光禄大夫谯周力主降魏,后主竟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手,出城投降邓艾,并根据邓艾的命令,下令蜀军全部投降。蜀汉灭亡。

诸葛亮死后,刘禅凭什么让蜀汉又熬了三十年才灭亡

21楼:匿名用户

一那么,从公元234年到263年,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蜀汉靠什么在诸葛亮病逝后存活三十年呢?对此,蜀汉后三十年的延续,一大因素就是外部环境的相对稳定。虽然因为关羽和荆州,蜀汉和东吴的关系一度走向对立。

但是,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包括诸葛瑾等人的推动,孙刘联盟的关系日趋稳定。特别是在北伐曹魏上,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互相配合。比如诸葛恪等人对魏国的用兵,也间接为蜀汉减轻了防御压力。

此外,诸葛亮对蜀汉周边少数民族的安抚,也为蜀汉后期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其次,在外部因素上,虽然曹操一方在实力上是三国最强。但是,在曹丕去世后,魏国陷入到内部派系的争斗中。特别是司马懿和曹爽等曹氏宗族的争斗,间接影响到魏国对蜀汉的用兵。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陪皇帝曹芳离开洛阳之际,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从而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但是,在高平陵之变后,魏国又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淮南三叛”。也即自公元251年到公元257年,淮南地区出现了三次反对司马氏的叛乱,史称淮南三叛,分别为王凌之叛、毋丘俭文钦之叛及诸葛诞之叛。

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三次叛乱都没有成功,司马氏依然掌控着魏国的大权。但是,对于东吴和蜀汉,这都是一个相对有利的外部条件。在淮南三叛期间,司马氏显然不能全力对蜀汉发动攻击。

凡此种种,成为蜀汉存活三十年的外部因素。与此同时,就内部原因来说,虽然诸葛亮离开了,但是,孔明也为阿斗留下了多位忠诚的栋梁人才。一方面,对于多次出兵北伐的姜维,虽然在影响力上很难和诸葛亮相比较,不过,多次的攻势防御,还是间接延迟了魏国对蜀汉的兵力部署。

四最后,在姜维之外,和诸葛亮并称蜀汉四英杰的蒋琬、董允、费祎,同样为蜀汉的存亡而鞠躬尽瘁。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刘禅根据孔明的遗愿,先是蒋琬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在蒋琬掌权期间,采取闭关息民的策略,促使蜀汉国力大大增强。

同时,董允和费祎,不仅才能出众,对刘禅也是禅忠心耿耿。换而言之,诸葛亮虽然去世后,但依然为刘禅留下了优秀且忠诚的人才,促使蜀汉不至于立即走向崩塌。

诸葛亮死后蜀国到灭亡发生了什么事

22楼:匿名用户

姜维九伐中原

姜维九伐中原,其中几次还是和吴国联手,但是都先后被魏击退。

最后,蜀国国力耗尽,尤其是汉中作为北伐中原的策源地,丁口损失尤其大。

而蜀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又给了魏国机会-------姜维被迫率领蜀国最精锐的军队远离咽喉要地阳平关,让魏军有机会分割蜀军主力和阳平关,阳平关失陷。

阳平关失陷后,姜维虽然赶回,已经无力回天,不得不死守剑阁,却又被邓艾走险路偷袭成都。

23楼:匿名用户

一:架空刘禅。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当刘禅长大**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

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二:穷兵黩武,祸国殃民。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

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原来的老后,造**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四:压抑,把击原有优秀人才。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赵云老死赎中。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五: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

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诸葛亮让费诗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为魏延造反埋下祸根。

六:不敢直言刘备过失,不敢劝阻刘备过错。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授意留关羽守荆州。

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刘备说:

“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七:错误选择继承人。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八:不懂处理后事。在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杨仪与宿将魏延有极大的矛盾。杨仪获大权后剥夺魏延兵权,逼使魏延反乱,无人附和而逃亡,后被马岱追杀,自毁长城。

九:对江东一味退让,令江东得寸进尺,造成部下失和。难道仅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隆中对?

十:任人唯亲。对街亭这样的重地交给刘备临终时一再叮咛要小心的马谡,不起用优秀人才如赵统,赵广。